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多声部原生民歌教学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以“僚哥”组合为例

【作者】 潘永华(侗族 )

【机构】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原生民歌教学走进中小学或是高校课堂是近几年各类学校特色音乐教学体现,如何开展原生民歌进课堂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广西艺术学院在2008年成立民歌艺术系以来,在原生民歌教学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在就本系十位男生组成的“僚哥”组合在教学的心得和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
  关键词:原生民歌 教学 传承与创新 
  广西被誉为“民歌眷恋的地方”和“歌的海洋”。近些年来,广西民歌频频走上国际或国内舞台,引起各界人士的喜爱和关注。特别是南宁国际民歌节的举办,为世人了解广西民歌开辟了一个新平台。由于演艺人才培养机制的的影响,广西多声部原生民歌舞台表演出现了一种阴盛阳衰的现象,我们看到一般都是女声组合表演为主。为了突破原生民歌舞台表演局限性以及原生民歌教学的困境,在2011年9月由笔者为指导老师,在全系男生通过选拔10名少数民族学生成立了“僚哥”组合(组合名称有两层涵义:1.“僚”是壮族的前称,“哥”组合都是男生。2.“僚哥”和“嘹歌”1同音)。现就“僚哥”组合成员团队精神的培养、广西少数民族多声部原生民歌的传承和创新的教学训练进行以下探讨。
  一、成员团队精神的培养
  要想把组合训练好,首先一定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精神。“僚哥”组合的成员由民族艺术系各少数民族学生组成,分别有壮、侗、苗、瑶、汉和仫佬族等。都来自广西不同的地区,他们的语言、家庭背景,生活习俗和个人成长历程都不一样。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假如大家心都不齐,组合就很难发展。所以,在组合训练前先对每个成员进行思想动员是很有必要:首先要培养他们良好的团队精神,什么叫团队精神呢?就是每个成员都具有一种顾全大局和团结协作精神,其核心是协同合作,其目的是最大发挥团队的潜在能量。其次,要求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以提高自身素质来达到和实现团队目标,让每个成员都知道团队利益就是个体利益和整体利益的高度统一和体现。其三,在日常训练中以指导老师为核心,以组合成员民主选出一位组长助手,在平时排练中,指导老师把排练时间和地点和排练曲目安排好,通知组长,由组长在通知组员,另还要分各声部部长和后勤队长(主要负责道具、服装的租借等),在日常排练和演出以指导教师为核心,充分发挥成员各自能力,使团队形成一股很强的凝聚力。
  通过以上的团队精神的培养,学生在日常的排练、演出和比赛中基本做到守时、自觉和认真,增强了学生团结协助精神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二、传统多声部原生民歌的传承训练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广西世居十一个少数民族,但各少数民族历史背景、文化思维、生产生活方式、语言以及风俗习惯等都有不同,从而形成了广西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各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壮族是广西人口数量最多的民族,壮族多声部民歌从内容和形式来看,主要有劳动歌、仪式歌、情歌、古歌、时政歌、生活歌、叙事长歌和童谣等。广西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被称作壮族民歌的“活化石”,其结构第一声部和第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第三声部的鼻音哼唱最为动人,三个声部间互相协调,旋律流畅,音调柔和。瑶族自称为“金门”、“布努”、等。在广西居住的瑶族支系有河池南丹的白裤瑶、百色凌云的背篓瑶、蓝靛瑶、桂平的盘瑶、金秀茶山瑶、花蓝瑶、盘瑶和坳瑶等。瑶族多声部民歌都以其衬词而得名,如拉珈瑶的《香哩歌》、《师公调》;布努瑶的《散旺歌》、《酒歌》和坳瑶的《大声歌》,平地瑶的《呦嗨歌》、《啊波咧歌》等。清代诗人屈大均曾为瑶族民歌写下:“瑶俗最尚歌,男女杂沓,一唱百和”赞美瑶歌的经典诗句。除此以外,广西还有苗、侗、么佬、毛南、回、彝、京、水和仡佬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多声部民歌,为了更好的传承传统的多声部民歌,在训练中强调保持原汁原味风格。例如在排练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蓝天广朗朗》,首先让来自马山籍学生介绍歌曲的文化背景,让其他成员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往后的训练正加强方言的准确性。“僚哥”组合的成员来自广西的各个民族,每个民族多声部民歌都按这样的方法来训练,“僚哥”组合的成员既能为唱好本民族多声部民歌为自豪。同时,在训练中从其他学员身上学到其他兄弟民族的多声部民歌,这个对传统民歌的传承和保护是积极的意义。
  三、多声部原生民歌的创新教学
  广西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有其自身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观点。如何在多元一体化现代信息时代,让年轻人接受或是自愿甘当传承传统民族文化使者,在传统民歌的训练中注重融入现代审美的多声部民歌表演理念,让学生觉得他在学习传统文化,但他也一样是现代文化“弄潮儿”,这样他们即是传统民歌的守望者,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撞击的开拓者。学生的双重身份的形成,需要有一个的创新教学手段去引导他们。
  (一)多声部演唱技能的训练
  在高校原生民歌的演唱上持有不同的声音审美观点:有的人认为原生民歌就是要大白嗓来唱,不要加与训练,一训练就变味了。有的人就认为原生民歌也要训练,有了一定的声乐技巧就会有更强的表现力。笔者就这个问题和国家级侗族大歌传承人吴光祖进行了交流,“僚哥”组合演唱的“嘎靠”(汉语“侗族酒歌”)让吴老师指导,吴老师对“僚哥”组合声音给予很高的评价是:“声音很好,声音明亮又饱满,比农村那些青年唱好多了”。所以笔者认为高校培养的原生民歌演唱组合也要进行发声训练,如何训练呢?笔者就日常教学总结了三点经验:
  1.教师参与性多声部的训练
  在平常的训练中,并不是每节课都能集中到二到四个学生一起训练。所以,老师的参与性更方便课堂的教学,当然事先老师要掌握一定数量的多声部原生民歌,在教学中,遇到唱高声部的学生老师则唱低声部,反之老师就唱高声部,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这样训练方法课堂气氛特别好,学生很容易领悟教师的指导。
  2.按声部分小组合的训练
  广西各少数民族多声部原生民歌一般以二声部为主,三声部为辅,在训练二声部时,每个声部由一到两名学生组成,首先让每个声部的学生背好自己所唱的声部,然后进行二声部组合的训练,在训练中注意声音的和谐以及气息连贯性,注意气口换气的统一,通过这样小组合的训练,学生在听觉有更清晰的旋律线,对多声部演唱把握得更好。
  3.组合整体声音的训练
  “僚哥”组合在日常训练中很少用单独练声曲来训练,一般都是用原生民歌某一段落来进行练习,在练习中学生坐着或是站着围成一个圆圈或是半圆,因为这样的队形让学生能互相听见自己或是对方的声音,方便对自己声音的控制和调整。例如唱壮族二声部原生民歌《园中果芳香》,高低两个声部音量大小要平衡,附点音符部分要节拍准确,换气的地方要整齐,通过多次练习,在整个组合对声音协调和控制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过以上三方面的训练,组合对演唱广西多声部原生民歌的协调性、控制性和整体性都把握比较好!既能保持多声部原生民歌风格,同时在发声技巧上又超越民间歌手的演唱。
  (二)道具、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语汇的运用
  在广西传统各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中是很少用到道具和乐器伴奏。歌舞相结合的演唱形式也很少。为了适应现代舞台表演和观众审美的需要,在组合表演中适当摆放一些道具做场景,在演唱时适当的加一些民族乐器的伴奏,用边歌边舞形式展现作品还是很有必要的。
  1.道具的运用
  在多声部民歌组合表演上,道具主要是起到衬托和渲染,所以道具的选择要适合歌曲内容。例如,在表演侗族男声大歌《嘎靠》,在舞台中间摆放一张桌子,把10个酒杯放在桌子上面,桌子后方摆放几把糯谷穗和农具,让观众一看就知道侗族农家的感觉,在这样的场景表演的侗族男声大歌《嘎靠》就让观众身临其境充满着家庭生活的乐趣。
  2.民族乐器运用
  广西传统的多声部民歌演唱中除了侗族大歌用大琵琶伴奏,花苗用月琴伴奏以外,其他民族的多声部民歌很少用到乐器伴奏的。但为更好的表现作品内涵,丰富表演形式,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适当的加一些民族乐器伴奏效果也是很不错的。例如,在演唱侗族大歌《油茶歌》全曲可以用侗琵琶伴奏,间奏时可以加侗笛、侗芦笙、鼓和锣等,在民族乐器伴奏下,《油茶歌》节奏性强,乐曲欢快而有激情,使在场的观众都和他们互动起来!
  3.民族舞蹈语汇的运用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民族独特的舞蹈,但在传统的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演唱中歌相结合的形式很少,为了增强少数民族多声部民歌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丰富舞台的表现力,在组合演唱中适当加一些具有民族特征性的舞蹈语汇是有必要的。例如,排练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蓝天广朗朗》开始时先用马山壮族的扁担舞做引子开场,富有节奏感很强的扁担舞节奏一下就抓住观众的眼神,然后领唱开始,组合进入,到第二段是走队形变半弧状,第三段加马山会鼓和具有壮族原始舞蹈“蚂拐舞”边唱边跳把歌曲推向高潮。
  道具、民族乐器和民族舞蹈语汇的运用使原本单一多声部原生民歌组合演唱形式变得有舞台表现、有生活气息、有舞感和有动感。也就是说更适合现代人审美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时代性和时尚性。
  总之,“僚哥”组合成立至今已经走过四个年头,学生成员也换了四届,参与的男生达20多少人,很多学生没有入组合前没有舞台表演经验,纪律松散,对学习没有上进心。后通过在“僚哥”组合熏陶,人都变样了,变得做事认真负责,当于担当,纪律性好。良好的团队精神,使组合业务水平有很大的提高,丰富多彩的舞台表现力使组合能适应各种场合比赛和演出等。该组合曾在2012年获得第三届孔雀奖全国高等艺术院校声乐大赛民间组银奖(金奖空缺),2012年获得广西文化厅主办“畅享民歌”专业组一等奖第一名,2013年中央电视台 “争奇斗艳”少数民族歌手争霸赛壮族歌手优秀奖等,2014年至2015年多次受邀参加广西电视台的节目录制,曾受邀到中央音乐学院和中国音乐学院进行学术交流活动。“僚哥”组合队长的壮族学生农灿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中国音乐学院声歌系攻读民族声乐硕士研究生。部分毕业的学生已成为单位的文艺骨干。组合的训练有利于个人的成长在这里得到了验证。多声部原生民歌演唱组合的训练不容易,而纯男声组成“僚哥”组合训练更不容易。所以,“僚哥”组合也有很多地方做得不足,比如积累的优秀作品的数量不够多,在语言和风格把握上还要进一步加强,部分成员的主动性不够等。 
  “僚哥”组合训练经验告诉我们,良好的团队精神使组合有更强的凝聚力,良好歌唱训练方法是提高组合演唱水平的关键,守住传统,勇于创新是组合训练目标,最后希望“僚哥”组合在以后训练学习中创造出更加灿烂的辉煌。
  参考文献: 
  [1]刘晓真.专家说“原生态民歌”[J].艺术评论,2004,10. 
  [2]田青.原生态音乐的当代意义[J].人民音乐,2006,9. 
  [3]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及创新[J].中国音乐,2005,4.
  [4]郭克俭.传统声乐文化特质及其当下意义[J].音乐研究,2004,4. 
  [5] ]乔建中.“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J].2006,
  [6]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民族声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4,2. 
  [7]范西姆. 《壮族音乐》 [J].人民音乐.1982,(5).
  该文是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教改项目《男声“僚哥”组合的教学与训练》结题论文项目编号2014JGB177
  作者简介:潘永华(1971—)男,侗族,广西三江人,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系讲师,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专业硕士。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表演硕士。侗族地区第一位音乐双硕士。曾有多篇论文发表于《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中国音乐》等,论文《以“哎呜所”为划分标准的侗族大歌曲式结构》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1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中心区域在平果县。在壮语中,“嘹”含有“唱歌玩乐”的意思,因歌常出现“嘹”字衬词,故称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