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课外阅读与习作教学交融互进

【作者】 周敬杰

【机构】 新疆沙湾县金沟河镇中心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语文课标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内容博大精深。尤其在阅读中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阅读感悟能力,以及运用语言表达与交流能力的培养,而有的学生到了中年级都无法从语言文字中领悟到什么,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更是难上加难。那么,在语文实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读出味,表其意,达乎情”呢?又怎样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写作方法得以运用呢?
  一、“采蜜行动”开辟新天地,拓展视野。
  鲁迅先生曾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所谓“采蜜行动”,主要是把学生带入读书的氛围,鼓励号召多读书,读好书,并能好好读书,读有所获。现在的孩子由于电子产品的充斥,读书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认为读书时间很无趣的事情。而家长对于读书也只是急在心里,强迫孩子按自己的要求读书,孩子们就会应付差事,读书不用心,这就造成了现在孩子们网络流行语掌握的很好,很多字和词不会大多数学生仅仅是读着教材长大的,这样,在语言的积累方面就很贫乏。为了解决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习惯,提升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我们应该倡导学生如蜜蜂采蜜一样的读书。
  (一)激发读书兴趣,养成读书习惯
  作为语文教师,一定是一个广读书籍,知识丰厚的教师。所以我们要在业余多读书,吸纳的知识丰富多彩才能在上课的时候得以运用。教师可以做学生的阅读伙伴,带领学生一起阅读名篇佳作,提倡学生与家长合作阅读,可以在班级内选择形式多样的方式例如:读书心得交流、美词佳句摘抄本展示、学生创意作文比赛、推荐好书等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这种是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的读书兴趣,给他们战士的空间,久而久之形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首先得让他们尝到读书的乐趣,产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可以在上语文课的时候将课外阅读融进去,例如四年级下册《生命 生命》这课,文章内容含义深刻,孩子们阅读时候未必能理解作者对于生命的思考。作者杏林子是一个残疾人,对于生活比常人更加热爱和珍惜,也容易在生活照关注生命的力量。而孩子们作为拥有健康身体的人,可能习惯了生活中给我们带来方便的身体,忽略了珍贵的一切。因此上课学生对于文本能很快的理解作者写了几件事,却不能理解生命的可贵和强大。这个时候加入课外阅读很关键,对于作者可以找到简介去认识,对于文章内容可以读一读作者其他的作品。这样的阅读不仅是为了上课服务,也不是为了学习一篇课文,学生用心读了,会对作者和文本有更深认识,在脑海中记忆深刻,也会尝试着在自己的生活中感受生命,进而在自己的作文中也会加入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看法(二)拓宽阅读渠道,调动家长参与读书活动。
  学生读书不能只读教科书、教辅书,应该如蜜蜂采蜜,采过很多花才能酿出上等的蜜来。小学生要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各种诸如小说、杂文、散文小品、诗词等,以书为友才能从广阔的知识海洋里获取养料,积累语言,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除了学校推荐书籍,我还经常推荐如:《小鹿斑比》《秘密花园》《去年的树》《鲁滨逊漂流记》《绿野仙踪》等书籍供学生阅读,并极力发动家长跟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感悟。
  (三)多种形式的记,增添源头活水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只有真正用笔记下一些有用的东西,才能在表达与交流中随手拈来,成为自己的语言。所以,让每个学生拥有自己的精品集,有读书笔记本和各种类型的书籍组成。读书笔记本上可摘抄所看书本或文章中的好词、好句、好段落,甚至写出自己深刻的读后感;而各种类型的书籍则留下读过的体会与感悟,哪怕只是只言片语也值得回味,也会变成运用时的源头活水。平常,可以采用每星期抽查读书笔记本、定期或定题材写读后感来督促,并且统计一学期每个学生读课外书的本数和质量(看是否书中有批注或感悟),一学期还评选最佳“精品集”,最佳读后感等。
  只有激起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积累丰富的素材和语言,才能形成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才能在表达与交流上获得成功。
  二、发展运用语言,延伸表达与交流
  学生积累了语言,要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与素养,还必须发展运用语言,让学生懂得表达与交流。
  (一)注重课堂诵读感悟,小练笔发展语言
  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因此在何种类型的课堂上都应注重学生对语言文字诵读感悟,积累运用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初读感悟,欣赏学生书本上很多个性的批注;对于经典之处,让学生熟读成诵,启发孩子仿说、仿写一段或即兴表达,发展语言。
  重点指导学生的个性批注,无论在课本的哪一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在文字旁边写上自己独特的感受,哪怕是只言片语,只要是自己的所思所想就好,这在无形中带动了学生利用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悟,从文本本身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渗透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二)设置多样表现形式,积累外化为表达
  读了还要会学以致用,一个学期做几张试卷写几次作文难以体现学生日程的积累。因此,要注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利用多种表现形式,小品创作及表演、演讲、辩论、导游、讲故事、课本剧竞赛等。这些活动参与面广,对学生的要求不死板,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要求学生把从阅读中感悟和积累的东西外化为自己各方面的素养和能力,这样学生就真正得到锻炼和提升。
  曾记得有一位专家讲过,“小学教育主要是培养兴趣”。在激励学生写作的时可以没有习作要求,根据文字的质量,也可根据学生不同的素质给出五星或六星,教师学出佳作声情并茂地把他们的文字读出来,大大宣扬一番,学生也喜不自胜,起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习作兴趣盎然。
  总之,做语文教师是一门学问,教好语文是一种境界,只要努力探索语文教学的规律,在阅读教学和习作表达上下工夫,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