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生本 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作者】 陈乃选 陈纪艳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不知不觉,我进行生本教育实践已经是第二个年头了。从开始的怀疑,到后来的欣赏,到今天的学习、模仿、实践,一路走来,有困惑,有明朗;有彷徨,有坚定;有苦恼,有喜悦;有思考,有反思。个中滋味,自己体会。心情是复杂的,收获也是丰富的。
说实在的,为搞生本做了很多的工作,事无巨细,从面到点,都是自己琢磨,自己实践,由于自己天性愚钝,再加上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走了很多弯路,也做了不少无用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本陪伴着我成长。
回顾自己的生本之路,结合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论和荆志强先生的《幸福地做老师》,我来谈谈我自己的“生本课堂”。
一、小组构建立根本
小组,是开展生本教学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没有生本教育。所以,小组的构建情况、使用情况,将直接决定着生本的成败。
从践行生本以来,我一直注重小组的构建。我班有71人,每组4至5人,一共17个小组。去年分组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学生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的搭配,比如每组好中差的比例为:1:2:1,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但是,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反而越大了。有的组,组员发言踊跃了,学习成绩也上的很快,整体提高。而有的组,反而更安静了,总是在那里默默不语,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俗话说的“拿不出门”来。针对这种现状,我进行了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不是组长不合适呢?还是成员的搭配有问题?带着疑惑,我翻阅了小组划分表,逐组审查,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发言不积极的组,组长都是“内向”的孩子,有了这样的“领头羊”,怎么指望能“活跃气氛”呢?再看看特别缺乏生机的那几个组,发现一整个组里,学生都是“闷子”。怪不得呢!问题找出来了,我又找了一些小组划分的材料来学习,在酝酿了一个假期之后,终于决定重新划分学习小组。这次划分之前,我先做了一项自认为很重要的工作—推选组长。怎么选?什么条件?这是个必要的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按以前,我“内定”,倒是省事,但不还是走老路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未必是同学眼里的“好”学生。只有同学眼里的“好”学生,才能获得同学们的拥护。说实在的,我们做老师的,一天就上那几节课,课上忙着“赶进度”,上完课就走人,真的不如学生之间的了解深入,而他们课上、课下都在一起,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是更真实、更全面的同学形象。想到这些,我着重强调了“组长要具有有责任心、大方”的要求,让孩子们进行了“公投”。人人都是选举人,人人都能被选举。投票结束,得票最多的前17名就是“组长”。结果出来了,让我吃惊,有三分之一的组长“落马”,又有三分之一的“新人”加入了进来。真是“大换血”啊。
接下来的几天,我根据学习情况、男女生比例、身高、文静与活泼等多方面情况,重新换了组员。进行完之后,我把分组情况交给两个班长“审阅”,你别说,还真的给我提出了合适的挑换建议。
最终定下来之后,我隆重地宣读了小组的改建情况。并制定了作业检查、小组发言等多项奖惩措施,每周开展一次“优秀小组”评选,个人积分与学期末的评优树先挂钩,到现在,一切运行良好。
二、评研课上“五部曲”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反反复复尝试了几种操作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满意。在这里,需要特别感谢徐老师,在我困惑的时候,她总是及时的给我指导,这不仅在心理上给了我支持,更让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徐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指教之下,我们的“评研课”终于有了自己的雏形。我就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评研“五部曲”吧。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曲——个人独奏曲
由学生独立进行学情汇报,
1、谁来说说,你喜欢这单元的哪篇课文,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学习本单元,你发现了什么?
3、学习了本单元,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
4、谁先来说说,本单元你容易错的字词、多音字、形近字等?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经历了以上步骤,本单元的内容梳理就完成了,而且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也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为“出题”做好了准备。
第二步曲——互考互研曲。互换互做,做完之后,再由出题的同学进行批改。批改完,由出题人给做题人打上等级,并写上一句你想对做题人说的话,可以是表扬,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安慰,还可以是提醒,可以是答题技巧的指导,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第三部曲——小组合作曲。把试题在小组内传阅。找一找试卷哪些内容出得好?哪些题目容易错,哪些题是重点,哪些题有疑问,你有什么好方法教给同学们?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中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部曲——全班协奏曲。把好的做题方法、试卷中出的好的题目,重要的题型等,在全班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成果共享,每个人都会收获到更多的东西。
第五部曲——教师引领曲。学生完成老师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及学生掌握情况出的练习题,这个环节充分显示了教师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智慧,也是对教师引领与组织能力的考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
在整个“评研课”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生本,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我会继续努力,践行生本,希望能早日化茧成蝶,完成美丽的蜕变。
说实在的,为搞生本做了很多的工作,事无巨细,从面到点,都是自己琢磨,自己实践,由于自己天性愚钝,再加上自己是“摸着石头过河”,所以,走了很多弯路,也做了不少无用功。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生本陪伴着我成长。
回顾自己的生本之路,结合郭思乐教授的生本理论和荆志强先生的《幸福地做老师》,我来谈谈我自己的“生本课堂”。
一、小组构建立根本
小组,是开展生本教学的基本单位。可以说,没有小组合作学习,就没有生本教育。所以,小组的构建情况、使用情况,将直接决定着生本的成败。
从践行生本以来,我一直注重小组的构建。我班有71人,每组4至5人,一共17个小组。去年分组的时候,更多的考虑是学生学习成绩和男女比例的搭配,比如每组好中差的比例为:1:2:1,两个男孩两个女孩。但是,大半年的时间过去了,我发现组与组之间的差距反而越大了。有的组,组员发言踊跃了,学习成绩也上的很快,整体提高。而有的组,反而更安静了,总是在那里默默不语,让人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俗话说的“拿不出门”来。针对这种现状,我进行了思考。问题出在哪里呢?是不是组长不合适呢?还是成员的搭配有问题?带着疑惑,我翻阅了小组划分表,逐组审查,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发言不积极的组,组长都是“内向”的孩子,有了这样的“领头羊”,怎么指望能“活跃气氛”呢?再看看特别缺乏生机的那几个组,发现一整个组里,学生都是“闷子”。怪不得呢!问题找出来了,我又找了一些小组划分的材料来学习,在酝酿了一个假期之后,终于决定重新划分学习小组。这次划分之前,我先做了一项自认为很重要的工作—推选组长。怎么选?什么条件?这是个必要的和值得思考的问题。如果按以前,我“内定”,倒是省事,但不还是走老路吗?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老师眼里的“好”学生,未必是同学眼里的“好”学生。只有同学眼里的“好”学生,才能获得同学们的拥护。说实在的,我们做老师的,一天就上那几节课,课上忙着“赶进度”,上完课就走人,真的不如学生之间的了解深入,而他们课上、课下都在一起,在他们面前展现的,是更真实、更全面的同学形象。想到这些,我着重强调了“组长要具有有责任心、大方”的要求,让孩子们进行了“公投”。人人都是选举人,人人都能被选举。投票结束,得票最多的前17名就是“组长”。结果出来了,让我吃惊,有三分之一的组长“落马”,又有三分之一的“新人”加入了进来。真是“大换血”啊。
接下来的几天,我根据学习情况、男女生比例、身高、文静与活泼等多方面情况,重新换了组员。进行完之后,我把分组情况交给两个班长“审阅”,你别说,还真的给我提出了合适的挑换建议。
最终定下来之后,我隆重地宣读了小组的改建情况。并制定了作业检查、小组发言等多项奖惩措施,每周开展一次“优秀小组”评选,个人积分与学期末的评优树先挂钩,到现在,一切运行良好。
二、评研课上“五部曲”
郭教授提出,生本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在平时的考查中,去掉考试的控制性,保持考试的检查和练习的功能,以良好的素质来迎接社会的检查和评价,解决现行教育中素质教育和考试之间的矛盾。评研就是让学生用研究的态度对待考试,把考试作为对知识的再次学习和研究的过程。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加上我自己的理解,反反复复尝试了几种操作方法,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满意。在这里,需要特别感谢徐老师,在我困惑的时候,她总是及时的给我指导,这不仅在心理上给了我支持,更让我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在徐老师一次次不厌其烦地指教之下,我们的“评研课”终于有了自己的雏形。我就给它取一个好听的名字——评研“五部曲”吧。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
第一步曲——个人独奏曲
由学生独立进行学情汇报,
1、谁来说说,你喜欢这单元的哪篇课文,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2、学习本单元,你发现了什么?
3、学习了本单元,你想提醒大家什么呢?
4、谁先来说说,本单元你容易错的字词、多音字、形近字等?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什么?经历了以上步骤,本单元的内容梳理就完成了,而且学生对自己的掌握情况也做到了“心中有数”,这为“出题”做好了准备。
第二步曲——互考互研曲。互换互做,做完之后,再由出题的同学进行批改。批改完,由出题人给做题人打上等级,并写上一句你想对做题人说的话,可以是表扬,可以是鼓励,也可以是安慰,还可以是提醒,可以是答题技巧的指导,等等,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第三部曲——小组合作曲。把试题在小组内传阅。找一找试卷哪些内容出得好?哪些题目容易错,哪些题是重点,哪些题有疑问,你有什么好方法教给同学们?让学生在小组中进行交流。这个环节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解决方法和困惑,从同伴那里学到好方法,也从同伴中获得交流和分享的快乐。
第四部曲——全班协奏曲。把好的做题方法、试卷中出的好的题目,重要的题型等,在全班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交流,达成共识。成果共享,每个人都会收获到更多的东西。
第五部曲——教师引领曲。学生完成老师针对本单元的重难点及学生掌握情况出的练习题,这个环节充分显示了教师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智慧,也是对教师引领与组织能力的考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对学生非常了解。
在整个“评研课”中,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促进了他们的成长。
生本,让我和孩子共同成长。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我会继续努力,践行生本,希望能早日化茧成蝶,完成美丽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