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美术教育初探
【作者】 刘 晏
【机构】 山东省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我期望高中美术教育应该是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发挥最大的潜能”的现代教育原则,以全面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孔子作为影响深远的教育家,曾经提出“游于艺”的重要教育主张,蔡元培先生也认为“提倡美育,便是使人类能在音乐、雕刻、绘画、文学里找到他们遗失的情感。”美术与人文教育的结合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与关怀,人在社会中的认识与体验,尊重个性的发展、培养良好的品质和素养。目前新课标指导下的美术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自我探索能力与创新精神,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及动手创作能力。
我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这个教育理念,在贯彻落实人文与美术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效,挖掘美术与各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行契合学校实际的美术教材整合,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教材。主要表现在一下五个层面:
一、在美术课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围绕学生兴趣设计校本化的美术课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美的熏陶,把艺术作品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落实。
(2)以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影响学生,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以良好的师德与渊博的美育专业知识及娴熟的美术技能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形成严谨的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寄予厚望,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感到非常乐观与轻松,从而愉快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接受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会全力以赴,取得较大的成绩。当笔者发现有学生不认真听课时,走到他身边,亲切的问他是否掌握了本课所学,找出他的细小的闪光点鼓励他,并提笔帮他修改成一幅较完整的画。在后来的课中这个学生都表现的积极主动,绘画作品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对学习不再畏惧,用爱心赢得学生的爱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引领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美术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即美术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应该具有美化功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类美术形式(如广告、包装、绘画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最简易的美术手段装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通过美术课堂与各种美术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发挥最大的潜能,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并让学生体会创作和成功的快乐。例如制作笔筒、绘制小装饰画与小幅油画棒作品等,学生都能体会到艺术学习乐趣并享受创作的快乐。
三、放手给学生合作探究与创作体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美术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发现身边的美。把生活经验和美术创作相联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运用西画、国画的材料与手段表现基本的绘画语言,体验创作的乐趣,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进人际交流,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并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伴随优美的音乐,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适时进行指导与帮助,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作品展示,这样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最终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学习美术的乐趣。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四、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学习理解美术的形式与门类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因地制宜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形成开阔的美术视野,养成终生爱好美术的习惯。在参观、访问中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感受艺术的人文意韵,体会文化的内在魅力,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美术与历史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如果不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我校通过带领学生到杨家埠年画基地参观感受年画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参观青州博物馆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的同时启发了自觉维护文物环境的意识,影响学生正确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现象与艺术现象,以开阔的眼界与心胸包容人类的文化现象,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结合学科特色进行学科内整合与跨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通过整合美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达到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对美术学科内的相关知识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建立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真正获得探究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特性,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总之,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格得到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加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要做好这些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不断地成长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成就每个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
我校的美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回归教育本质的理念,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围绕“学生”这个主体展开,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这个教育理念,在贯彻落实人文与美术教育上取得一定的成效,挖掘美术与各学科的内在联系,进行契合学校实际的美术教材整合,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美术教材。主要表现在一下五个层面:
一、在美术课中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1)围绕学生兴趣设计校本化的美术课程,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每位任课教师都应该做到的基本要求。因为美术本身就是一种人文情怀、文化底蕴相当丰富的艺术门类。它更加关注人的精神境界,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关注人类灵魂的呼声。教师在教学中侧重美的熏陶,把艺术作品中那些最富美感、最具艺术感染力的亮点挖掘出来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去感悟美、发现美、创造美,从而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求知态度。做好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四个方面去落实。
(2)以教师较高的专业素质影响学生,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为人师表,严谨治学,以良好的师德与渊博的美育专业知识及娴熟的美术技能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形成严谨的教学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寄予厚望,信任他们,尊重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学习前景感到非常乐观与轻松,从而愉快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接受美的熏陶。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爱,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他们会全力以赴,取得较大的成绩。当笔者发现有学生不认真听课时,走到他身边,亲切的问他是否掌握了本课所学,找出他的细小的闪光点鼓励他,并提笔帮他修改成一幅较完整的画。在后来的课中这个学生都表现的积极主动,绘画作品的水平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他对学习不再畏惧,用爱心赢得学生的爱戴,创设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效果会事半功倍。
二、引领学生了解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美术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即美术是建立在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的,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应该具有美化功能,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类美术形式(如广告、包装、绘画等)。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利用最简易的美术手段装饰自己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通过美术课堂与各种美术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发挥最大的潜能,在实践中提升动手能力、审美素养和综合素质,并让学生体会创作和成功的快乐。例如制作笔筒、绘制小装饰画与小幅油画棒作品等,学生都能体会到艺术学习乐趣并享受创作的快乐。
三、放手给学生合作探究与创作体验,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美术实践。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生活、自然环境,发现身边的美。把生活经验和美术创作相联系,并结合自己的理解与感受,运用西画、国画的材料与手段表现基本的绘画语言,体验创作的乐趣,从而全面激发学生的创作才能。美术实践作为一种情感表达活动,能使人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具有促进人际交流,释放紧张或消极情绪,并形成良好的身心状态与社会适应能力。学生在进行美术创作时伴随优美的音乐,运用画笔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教师适时进行指导与帮助,并结合实际进行教学作品展示,这样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最终学生通过探究实践活动中提高了交流合作的能力,获得学习美术的乐趣。使学生的美术经验不断丰富和升华,从而获得感受美、创造美的审美情趣。正如英国的怀海特所说“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唤起智慧和美感。”
四、通过各种手段引领学生到实践中学习理解美术的形式与门类的特点。在美术教学中因地制宜引领学生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现象,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民族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形成开阔的美术视野,养成终生爱好美术的习惯。在参观、访问中等增加直观形象感受,感受艺术的人文意韵,体会文化的内在魅力,提高审美能力。通过美术与历史文化的联系,可以了解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文化背景,学会尊重多元文化。如果不了解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就不可能真正解读作品,甚至还可能对作品做出错误的解读。我校通过带领学生到杨家埠年画基地参观感受年画的制作过程使学生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在参观青州博物馆的中国文化艺术作品的同时启发了自觉维护文物环境的意识,影响学生正确对待世界多元文化现象与艺术现象,以开阔的眼界与心胸包容人类的文化现象,真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结合学科特色进行学科内整合与跨学科整合,是现代教育理念的要求。通过整合美术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达到优化教学过程,让学生对美术学科内的相关知识产生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建立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合不同学科内容,真正获得探究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特性,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
总之,培养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我们通过美术教育使学生的学习能力获得提高,内在品格得到完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并形成健康的审美心态、健全的人格与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使学生能够更加和谐、健康的全面发展。要做好这些的前提是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充实和提高自己,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在不断地成长学习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成就每个孩子的同时成就自己的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