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课程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探究

【作者】 廖治成

【机构】 贵州省务川自治县大坪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发生了较大转变,本文拟从构建适应新课标的评价机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握人文化的评价导向等方面,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一探究。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评价 机制 方式 导向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变革。.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检查教学常规的落实情况,缺乏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导向功能;教学评价方式单一,以对老师的行为评价为主,忽视了课堂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从评价方法看有强行量化的倾向,忽视了课堂上不易捕捉和量化的有价值的客观信息。这些陈旧的评价体系面对新教材愈来愈暴露出其弊端。因此,加强对新课程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探索,构建一种新的适应课程需要的语文课堂评价体系刻不容缓。
  一、构建评价机制,突出导向功能
  评价机制对教师行为有着重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教师的教育过程,其本身是一种以外部因素激励为主的目的性行为。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全面建立和教师人才市场的逐步完善,获取良好的发展取向已成为教师重要的决策目标。为此,构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机制,必须在突出导向功能、准确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和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上下功夫,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和人文性的原则。科学性是一堂好课的首要标准。评价的科学性,体现为课堂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发展规律以及学科知识的组合规律,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导向性要求重新确定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立足点,评价的主体应从教师转向学生,评价方式应由单一转向多元化。人文性体现为要在评价中重视人的感受、体验、主体性以及潜能的发展,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层面突现人文性。在充分体现新课程课堂教学价值取向的前提下,要制定出具体的评价机制。比如: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具有层次性、拓展性和灵活性;教学内容的组织是否精当合理;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是否突出了重朗读、赏析、体悟的语文学科特点,是否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
  只有建立科学的、全面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才能促进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才能提高真正意义上的语文素质。
  二、选择评价方式,注重多元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主体是教师,学生则是被评价者,是评价的客体。而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的被动接受评价为主动参与评价,要求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的。提倡开展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动评价及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与家长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
  教师评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评价应该是基于学生的成长和成功来实施的,应该促进学生成功的心理体验,使他们能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学习和思考,张扬其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例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可能是多方位、多角度的,教师应该因势利导,不能拘泥于教学参考的程式化的答案而不假思索地全盘否定。要多用鼓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开放性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创新思维能力。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一个“度”,矫枉过正就会适得其反,教师评价不能使课堂评价陷入无是非、无标准的误区。
  学生自评。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课堂教学评价活动的重点环节,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以免剥夺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和权利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评价活动,发现和认识自己的进步与不足,不断反思自我,调整自我,超越自我。这样,评价就成了学生自我教育和促进自我发展的有效方式。
  互动评价。互动评价是改变过去的单一主体的评价方式,使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强调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商。其意义在于使评价对象在思想的碰撞与情感的交流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习惯,从而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三、把握两种导向,突现人文化
  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应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原则,即是否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否保持有效的互动,是否使学生学习时间和空间得到充分保障,是否让学生形成对知识真正的理解,学生的自我控制和反思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是否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又暴露出许多弊端或局限,如“是否完成认识目标”限制了教师对学生认知能力以外的其他能力发展的关注,“丝丝入扣”的教学设计严重束缚了教学中的灵活性和变通性,“样样俱全”的所谓优秀课常常使教学忽视学生学习中的实际需要。为此,课堂教学评价就存在实证与人文化两种倾向。
  客观地说,两类评价各有优点,又各有不足。实证化评价准确高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说服力大,重结果、轻过程,忽视评价者与被评者人际关系的交流,缺乏灵活性。人文化评价适合过程性评价,重视评价过程中人与人的交流,方法灵活,针对性强,但是主观性强,易受干扰。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强调指出,评价是为了“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语文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是以过程性评价为主,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突现人文化的评价倾向。要改变将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手段,过分注重分数、等级、量化的做法。应该将人文化与实证化有效结合起来,恰当地处理好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硬”与“软”的关系。只有如此,才能解决文语课堂教学评价的问题,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尽管上述观点在当前高考评价体制下,似乎有些牧歌式色彩,但是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教师也并不是不可作为的,只要兼顾“高考”与平时“教学”,只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革新旧有的评价模式,合理有效地运用评价,构建具有导向功能的评价机制,选择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把握人文化的评价倾向,就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成绩,从而使语文课堂焕发出蓬勃的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