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批判性思维的运用
【作者】 李 波
【机构】 广西贺州市桂梧高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由于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的引领下,要求教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积极性,通过展现史料、探究性学习、举例论证、对比联系等方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运用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使之全面、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教学案例
一、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国际教育机构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的“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SAT是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英文简称,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批判性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指的是那种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的思维,是SAT这样能力型考试的关键词。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要获得真理并不是靠生吞活剥权威告诉我们的东西,而是要靠批判我们……他们必须是靠批判的思维来获得的”。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对既成事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理念和不同角度出发的重新审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批判性,利用已有知识、材料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更能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批判性思维,但是,不提倡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无法实现课程目标。实际上,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释中,都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中提出“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几乎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与批判性思维完全一致。
因此,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急需推进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索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批判性思维运用及案例
1、展现多视角的史料,运用批评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讲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我先展示以下材料:
1 西太后说:“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2 光绪帝:“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力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存观望。”
3 康有为:“杀几个一品大官,法就可以变……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可成。
4 赫德:“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他吃了。”
5 美国《纽约时报》1900年12月23日则说:“改革派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
6 张开沅先生在《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说:“维新派在变法期间不太注意斗争策略,动作太快,触动面太宽,这样就树敌过多,使自己更加陷于孤立。……他们爱国心切,因而急于求成。”
这样多视角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拓宽了同学们观察历史事实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2、占据古今中外历史的制高点,旁征博引,举例论证,运用批评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有观点认为,总结我国100多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运用批评性思维,引导学生用所学习过历史知识来反驳这一观点。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先进者打败落后者固然很多,但落后者打败先进者也不在少数。比如:在古代中国,先进的汉族不是经常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打败吗?在古代欧洲,先进的雅典也不是曾败于落后的斯巴达吗?落后的日耳曼征服过先进的罗马帝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美国不是在独立战争中打败了当时最先进的英国吗?小国海地也曾打败了拿破仑强大的远征军……质疑和评判之后,让学生明白:误信“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论,无论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在外来压力面前只能乖乖地屈服了;只有在逆境中奋起直追,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颠。
3、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形成创新观点。如在讲《英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唯师,不唯上,不唯书,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找到了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①“有利”说。王芝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
②“利大于弊”说。高明振认为:“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
③“弊大于利”说。“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④“不利”说。王斯德认为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运用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概括得出以下观点。第一,条约的签定与其说是苏联构筑安全体系失败而对英法表示不信任,不如说是苏联是为自身利益而谋求的一种策略;第二,该条约不是一条安全保险带,不可能使苏联避免德军的进攻,反而使苏联在德军的突袭中猝不及防,大片国土沦陷。第三,该条约机器附属划定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这三种观点,都是对教材比较实在的怀疑与批判,而且是思维创新的表现。
4、通过同时期历史人物的对比联系,运用批评性思维,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有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之一是洪秀全科场失意立志反清,他本人把科举失败归结为科举制腐败、考官贪污受贿、屈才,一些专家通过对《天父诗》和对他的诏书加以研究后发现洪秀全文采粗俗,文理不大通顺,考不上秀才是很正常的。据史料反映与洪秀全同时代的同样来自农村的曾国藩就不一样,他自评“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愚钝。”他也考举人不中,但他用一种“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去学习,终于成为晚晴重臣。两人同样都想科举成名,但学习态度、性格意志的不同导致各自的命运各异。当今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抛开这两个人的阶级属性,单从学习态度和个人品质来说,曾国藩是值得推崇的。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专访时指出,创新首先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创新往往从批判性思维中诞生,没有批判难言创新,尽管面临各种阻力,培养批判思维还得靠不断的教育改革。
因此,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课堂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观点,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潜力,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出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勇于另辟蹊径,从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
2《外媒:批判性思维缺失莫让美高考考倒中国教育》(2012年)中国新闻网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批判性思维 教学案例
一、当前我国高中教育批判性思维的缺失
国际教育机构发布的《2012中国SAT年度报告》显示,参加美国高校入学考试的中国高中生中,只有不到7%的人成绩达到1800分的“及格线”,而达到美国优质大学普遍要求的2000分以上成绩的更是只占2%。专家指出,这是由于中国的教育缺乏对批判性思维的训练。SAT是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英文简称,是世界各国高中生申请美国名校学习及奖学金的重要参考。批判性思维是Critical
Thinking的直译,指的是那种善于质疑辨析、基于严格推断的思维,是SAT这样能力型考试的关键词。
英国历史学家科林伍德曾经说过:“要获得真理并不是靠生吞活剥权威告诉我们的东西,而是要靠批判我们……他们必须是靠批判的思维来获得的”。历史作为一门社会学科,是对既成事实在不同时期、从不同阶级、不同立场、不同理念和不同角度出发的重新审视。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批判性,利用已有知识、材料充分挖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个体进行独立的判断和选择,不仅可以培养他们的质疑精神,更能丰富和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思维。
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是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的必然要求
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中没有明确提出发展批判性思维,但是,不提倡培养批判性思维就无法实现课程目标。实际上,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释中,都渗透了批判性思维的因素。“知识与能力”目标中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过程与方法”中提出“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等,这些几乎都是批判性思维的含义。强调过程与方法,是启发学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这与批判性思维完全一致。
因此,在当今高中历史教学中急需推进批判性思维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探索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三、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批判性思维运用及案例
1、展现多视角的史料,运用批评性思维,开阔学生视野,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如讲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我先展示以下材料:
1 西太后说:“变法乃素志”“苟可致富强者,儿自为之,吾不内制也”。“若师日人之更衣冠,易正朔。则是得罪祖宗,断不可行。”
2 光绪帝:“近来朝廷整顿庶务……迭经谕令各将军督抚切力筹办……乃各省积习相沿,因循玩懈,虽经严旨敦迫,犹复存观望。”
3 康有为:“杀几个一品大官,法就可以变……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可成。
4 赫德:“他们把足够几年吃的东西不顾他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他吃了。”
5 美国《纽约时报》1900年12月23日则说:“改革派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
6 张开沅先生在《离异与回归——传统文化与近代化关系试析》中说:“维新派在变法期间不太注意斗争策略,动作太快,触动面太宽,这样就树敌过多,使自己更加陷于孤立。……他们爱国心切,因而急于求成。”
这样多视角的史料,使学生了解到真实的历史,拓宽了同学们观察历史事实的视野,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
2、占据古今中外历史的制高点,旁征博引,举例论证,运用批评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逆境中奋起的精神。有观点认为,总结我国100多年的屈辱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落后就要挨打”。运用批评性思维,引导学生用所学习过历史知识来反驳这一观点。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先进者打败落后者固然很多,但落后者打败先进者也不在少数。比如:在古代中国,先进的汉族不是经常被落后的少数民族打败吗?在古代欧洲,先进的雅典也不是曾败于落后的斯巴达吗?落后的日耳曼征服过先进的罗马帝国;在世界近代史上,美国不是在独立战争中打败了当时最先进的英国吗?小国海地也曾打败了拿破仑强大的远征军……质疑和评判之后,让学生明白:误信“落后就要挨打”的理论,无论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在外来压力面前只能乖乖地屈服了;只有在逆境中奋起直追,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之颠。
3、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或人物进行探究性学习,运用批判性思维,形成创新观点。如在讲《英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我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不唯师,不唯上,不唯书,让学生分组自己动手去查阅资料,找到了以下几种不同意见:
①“有利”说。王芝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 “使苏联赢得了为战胜侵略者所必需的22个月的时间”,并使日本“在国际上更加陷入孤立”,“对苏联人民及世界反法西斯的国家和人民更有利”(王芝《条约有利于世界人民》)。
②“利大于弊”说。高明振认为:“尽管条约给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以及苏联本身曾经暂带来一些消极的后果,但积极的作用是根本的,主导的”(高明振《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几点看法》)。
③“弊大于利”说。“客观上助长了希特勒的侵略野心”, “使自己丧失警惕,使苏联在卫国战争初期遭受了极其严重的损失”(薛龙根《过大于功弊大于利──也谈苏德条约》。
④“不利”说。王斯德认为条约消极作用很大,理由是:“模糊了苏联和世界人民的认识,不利于推动世界人民进行反法西斯斗争”(王斯德《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运用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概括得出以下观点。第一,条约的签定与其说是苏联构筑安全体系失败而对英法表示不信任,不如说是苏联是为自身利益而谋求的一种策略;第二,该条约不是一条安全保险带,不可能使苏联避免德军的进攻,反而使苏联在德军的突袭中猝不及防,大片国土沦陷。第三,该条约机器附属划定苏德在东欧的势力范围,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倾向。这三种观点,都是对教材比较实在的怀疑与批判,而且是思维创新的表现。
4、通过同时期历史人物的对比联系,运用批评性思维,培养学生优秀的思想品质和坚强的意志力。有观点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原因之一是洪秀全科场失意立志反清,他本人把科举失败归结为科举制腐败、考官贪污受贿、屈才,一些专家通过对《天父诗》和对他的诏书加以研究后发现洪秀全文采粗俗,文理不大通顺,考不上秀才是很正常的。据史料反映与洪秀全同时代的同样来自农村的曾国藩就不一样,他自评“非有超群绝伦之天才,在并时诸贤杰中称最愚钝。”他也考举人不中,但他用一种“旧雨三年精化碧,孤灯五夜眼常青”的精神去学习,终于成为晚晴重臣。两人同样都想科举成名,但学习态度、性格意志的不同导致各自的命运各异。当今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之一就是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培养,抛开这两个人的阶级属性,单从学习态度和个人品质来说,曾国藩是值得推崇的。
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接受美国《科学》杂志专访时指出,创新首先要从孩子做起,使他们从小养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自由的环境下培养创造性、批判性思维。创新往往从批判性思维中诞生,没有批判难言创新,尽管面临各种阻力,培养批判思维还得靠不断的教育改革。
因此,在当今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历史课堂不能一味依据教材的内容和观点,照本宣科地给学生讲解。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地激发出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意识潜力,最大程度上促进学生充分发挥出其聪明才智,让他们勇于另辟蹊径,从多角度,全面性地思考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创新提供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实验)》(2003年)
2《外媒:批判性思维缺失莫让美高考考倒中国教育》(2012年)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