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无限意趣,尽在“读”中——让低年级阅读教学鲜活起来
【作者】 虞蕾蕾 魏 宏
【机构】 山东省临沂第五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课堂教学中,要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读,只有观其文、诵其声方可通其意;只有进入角色的诵读,才能感受文字的美、体验情感的真、揣摩意蕴的深。许多语文教学专家指出:目前的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而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学生“欠读”,读得不充分、读得不深入、读得不忘我。只有充分发挥“读”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让朗朗的诵读声贯穿于低年级阅读教学全过程,才能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真正鲜活起来!
一、激发兴趣,做好阅读铺垫
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前让学生做好情感态度的准备,要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另外,还要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二、正确认读,扫清朗读障碍
音准字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训练,以引领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①借助拼音,感知语言,尝试朗读;②读中圈画,自学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③初步练读,多碰多练,熟能上口。可以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交流朗读,教师点拨,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要口诵、耳闻、心想,捕捉语言信息,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了解。
三、精读品味,感悟文章意蕴
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引导感悟、熏陶情感的使命。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当然,“读”不是机械重复地读,不是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这一新课堂不可缺少的主题呢?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尤其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在教学《月亮的心愿》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地看书中的两幅插图,通过观察对比,学生能感觉到月亮的感情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月亮的表情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它的心愿是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课文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像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变为文字符号,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多形式的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依据文本的特质,作者的语言习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两只鸟蛋》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自由读以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观察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知道一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要爱护每一个鸟蛋。紧接着指名读与范读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几句读得好听?其后的自由读并找人评,同桌互读,齐读,再展示读也都是让学生在反复多样的读中真正地练习语感。
其次,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深化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重点词、句、段,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同样采用以读促思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内自由争论,说说文中的谁喜欢荷叶?为什么?你最喜欢文中的谁呢?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我趁机引导,既然这么喜欢它们,那就快快端起课本读起来,读出它们的快乐心情吧!顿时,教室里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这声音传达出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没有琐碎的分析,没有一问一答的机械应对,一切尽在“读”中。
再次,读中体验,读出美感,体味文章意蕴。
很多时候,一个短句,甚至是一个标点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如《想飞的乌龟》一课中,乌龟开心时的一句话”太美了!啊——”,一个破折号,就会是乌龟兴奋之至的一种表达,也可以是坠落那一瞬的惊呼。我让学生自由读后小组内研读,反馈时发现,学生在读的时候,生动地表现了高兴、意外甚至是惊恐。通过个性化地朗读,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博大而丰富的内蕴空间,不断激发起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思考。
要让学生想渲泄情感,首先得让他们在读中充分储蓄。而我们在文本中所关注的情感渲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适时适度的语言的描绘,激荡学生内心的储蓄,引爆他们表达的欲望。
四、创设合理情境,读演结合,完成语言内化
情景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令人非常满意。要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当然,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方法还有很多,除了分角色演诵,还可以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就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体悟到熟练准确运用语言的快乐。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好基础,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教学,定是更鲜活、更经得起考验的教学。
一、激发兴趣,做好阅读铺垫
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从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开始,阅读前让学生做好情感态度的准备,要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他们在迫不及待、跃跃欲试的心态下进入阅读。另外,还要做好知识经验的准备,要激活已有经验,调动大脑里相关的知识储备,发现已有知识经验与课题内容之间的相似性和衔接点,必要时可适当为他们提供一些背景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旧联系,以便他们借助已知去预测未知,形成自主的学习意识,积极能动地进入阅读。
二、正确认读,扫清朗读障碍
音准字熟,是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小学低年级是学习阅读的起步阶段,孩子刚从口语交际进入书面交流,由现实世界进入符号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飞跃,不是一下子就能适应的,必须经过不断的学习、训练,以引领他们切实过好认读关。①借助拼音,感知语言,尝试朗读;②读中圈画,自学生字,教师指导,读准字音;③初步练读,多碰多练,熟能上口。可以采用自由读、同桌互读,相互指点,交流朗读,教师点拨,学生评价等多种形式,要口诵、耳闻、心想,捕捉语言信息,最终达到读得正确、连贯、不错、不丢、不添、不断、不重,读后对课文的整体内容能有大致的了解。
三、精读品味,感悟文章意蕴
语文教学中的读是一个载体,在课堂中,它承载着学习语言、培养语感、促进理解、引导感悟、熏陶情感的使命。正如新课程标准中所诠释的:“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熏陶情感。”当然,“读”不是机械重复地读,不是呆读。读,要一遍有一遍的目的,一遍有一遍的效果。读的形式要多样,读的指导和训练要有层次。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教学中得以恰如其分地演绎“读”这一新课堂不可缺少的主题呢?
首先,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语感。
语感是语文能力的核心成分,指导朗读是培养语感能力最重要、最根本的手段,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尤其要精心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感悟体验。如在教学《月亮的心愿》时,我先引导学生认真地看书中的两幅插图,通过观察对比,学生能感觉到月亮的感情变化,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月亮的表情为什么发生了变化?它的心愿是什么?由于这些插图就是课文故事情节的体现,所以学生说得非常生动形象,并富有想像力。紧接着让学生读课文,看课文是怎样写的。这样由图像信息转变为文字符号,对理解课文内容是很有帮助的,学生对词义的感悟就会更加具体、真切。
多形式的准确的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依据文本的特质,作者的语言习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通顺连贯地读好文本,是语感训练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方式。在教学《两只鸟蛋》一课时,我就先让学生自由读以感知文本,然后让学生观察小鸟破壳而出的多媒体课件,学生知道一个鸟蛋就是一个生命,要爱护每一个鸟蛋。紧接着指名读与范读进行对比,让学生说说:你觉得哪几句读得好听?其后的自由读并找人评,同桌互读,齐读,再展示读也都是让学生在反复多样的读中真正地练习语感。
其次,以读代讲,以读促思,读中感悟,深化理解。
在教学实践中,要结合重点词、句、段,让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进入课文意境,获取情感体验。在教学《荷叶圆圆》一课时,我同样采用以读促思的方式,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小组内自由争论,说说文中的谁喜欢荷叶?为什么?你最喜欢文中的谁呢?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我趁机引导,既然这么喜欢它们,那就快快端起课本读起来,读出它们的快乐心情吧!顿时,教室里充满了琅琅的读书声,这声音传达出了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没有琐碎的分析,没有一问一答的机械应对,一切尽在“读”中。
再次,读中体验,读出美感,体味文章意蕴。
很多时候,一个短句,甚至是一个标点里,都蕴藏着丰富的文本信息。而这些地方也往往是文本表达意犹未尽之处。如《想飞的乌龟》一课中,乌龟开心时的一句话”太美了!啊——”,一个破折号,就会是乌龟兴奋之至的一种表达,也可以是坠落那一瞬的惊呼。我让学生自由读后小组内研读,反馈时发现,学生在读的时候,生动地表现了高兴、意外甚至是惊恐。通过个性化地朗读,学生真切感受到语言文字博大而丰富的内蕴空间,不断激发起学生对语言的兴趣和思考。
要让学生想渲泄情感,首先得让他们在读中充分储蓄。而我们在文本中所关注的情感渲泄处,教师首先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还要通过适时适度的语言的描绘,激荡学生内心的储蓄,引爆他们表达的欲望。
四、创设合理情境,读演结合,完成语言内化
情景表演是最受儿童欢迎的表现形式,小学低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现特点。如我在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时,先要求学生仔细地读课文,读后让学生自找伙伴自编、自导、自演故事情节,看学生是否把课文内容读懂了,结果学生的表演活灵活现,惟妙惟肖,令人非常满意。要达到语言内化的目的,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课文进行加工改造,开展创造性阅读和多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当然,使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身的语言,方法还有很多,除了分角色演诵,还可以改变成解说词、导游词来演说,当成课本剧来表演等。总之,要彻底改变应试性、习题化的琐碎机械的作业练习形式,就应开展丰富多彩的实用性、生活化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有趣的学语文、用语文的实践中体悟到熟练准确运用语言的快乐。
总之,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以“读”为主。通过阅读让学生掌握阅读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在小学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的读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打好基础,保证学生阅读质量的教学,定是更鲜活、更经得起考验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