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背诵训练的方法
【作者】 李 静
【机构】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第116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培养语感、理解、表达能力、掌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离开课文的阅读就是背诵。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反复记忆的结果,它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破”,正是指理解、熟读成诵。通过背诵,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式及作者布局谋篇的格式,从中学习到写作方法。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课文的层次结构,才容易背诵下来并牢固地记忆。所以,背诵应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后进行。背诵的前提是朗读。朗读是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眼、口、脑、耳多种器官并用,有助于记忆。因而,要先通过朗读、熟读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背诵需要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帮助他们、背诵的方法呢?
首先,应先让学生充分理解要背诵的文章,弄清它们内部的逻辑联系,以加强记忆的条理性。例如,人教第十册的《白杨》一课的第七自然段,它主要写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首先应指导学生弄清这一自然段共三层意思:第一层写白杨树高大挺拔的特点;第二层写白杨随遇而安的特点;第三层写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经过分析、导读,学生只读了几遍,就能背诵出来了。正是因为这种背诵是建筑在理解基础上的,学生找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达到了费时少,效果好的目的。如果背诵的内容学生不理解,那么,语言文字就成了呆板、枯燥、互不相联、没有规律的符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是费时费劲,背后易忘。
其次,指导背诵,要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支撑点。如借助重点词、句记忆法。它就是指在指导背诵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每段中的中心句或第一句语作为记忆的凭借,以提示背诵的内容。例如,人教第八册的《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就可以借助“波澜壮阔”、“水平如镜”、“静、清、绿”、“激起”、“扩散”等词语来记忆。借助教学辅助材料,也是帮助学生记忆,达到背诵的好方法。如,借助教师板书内容或课文插图都是促成学生形象记忆的好方法。例如:第十册的《草原》,教师出示挂图,训练学生背诵草原的样子,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中的景物,一边随着教师适时的教鞭提示,轻松地、有顺序地背会了这一自然段。这是因为,色彩鲜明的挂图,表现了课文具体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方法是利用投影、挂图或插图等配合运用。即运用有关景物的投影片、挂图或插图,让学生边看边背诵有关语句。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学生在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是怎样向上爬的课文内容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填空巩固练习,我利用这个填空练习,运用投影让学生按着这一提示背诵,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然后,要帮助学生克服记忆的难点,掌握具体的背诵方法。首先要教学生在没有达到熟记的情况下就尝试背诵,背不下去了就再看看书,集中注意力突破背诵中的难点或易背错的地方,这样就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背诵短小精悍的课文或片段时,宜于采取整体记忆法,即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记,直到背诵下来。背诵较长的课文时,宜用综合法,即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记,再连起来直至背诵全文。在一般情况下,背诵材料的首尾易记,而中间部分有难度,所以要在中间部分多下工夫。
最后,要指导学生经常复习,进行复习巩固。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把不重视巩固复习比做“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回到家里,只剩下一辆空车。因此,背诵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使其巩固。学生除了自己回家复习背诵外,每天早晨还可以在教室里集体读背二十分钟,并持之以恒。平时,可采取同桌相互背诵或班级背诵比赛,评出“背诵大王”。期末安排相应的背诵考试内容,使背诵经常化,背诵内容经久不忘,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
关键词:培养语感、理解、表达能力、掌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背诵,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离开课文的阅读就是背诵。背诵是在朗读和默读的基础上反复记忆的结果,它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之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里的“破”,正是指理解、熟读成诵。通过背诵,积累大量的词汇、句式及作者布局谋篇的格式,从中学习到写作方法。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它有助于加深对课文内容的了解,锻炼学生的记忆力,培养学生认真读书、勤奋学习的良好学风。因而,在阅读教学中,不可忽略学生背诵能力的培养。
理解是背诵的前提。学生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了课文的层次结构,才容易背诵下来并牢固地记忆。所以,背诵应安排在讲读课文之后进行。背诵的前提是朗读。朗读是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为有声的口头语言,眼、口、脑、耳多种器官并用,有助于记忆。因而,要先通过朗读、熟读才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背诵需要指导,如何指导学生背诵,帮助他们、背诵的方法呢?
首先,应先让学生充分理解要背诵的文章,弄清它们内部的逻辑联系,以加强记忆的条理性。例如,人教第十册的《白杨》一课的第七自然段,它主要写了白杨树的三个特点。首先应指导学生弄清这一自然段共三层意思:第一层写白杨树高大挺拔的特点;第二层写白杨随遇而安的特点;第三层写白杨生命力顽强的特点。经过分析、导读,学生只读了几遍,就能背诵出来了。正是因为这种背诵是建筑在理解基础上的,学生找出了语言文字的运用规律、特点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达到了费时少,效果好的目的。如果背诵的内容学生不理解,那么,语言文字就成了呆板、枯燥、互不相联、没有规律的符号,学生只能死记硬背,结果是费时费劲,背后易忘。
其次,指导背诵,要帮助学生寻找记忆的支撑点。如借助重点词、句记忆法。它就是指在指导背诵时,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每段中的中心句或第一句语作为记忆的凭借,以提示背诵的内容。例如,人教第八册的《桂林山水》的第二自然段,就可以借助“波澜壮阔”、“水平如镜”、“静、清、绿”、“激起”、“扩散”等词语来记忆。借助教学辅助材料,也是帮助学生记忆,达到背诵的好方法。如,借助教师板书内容或课文插图都是促成学生形象记忆的好方法。例如:第十册的《草原》,教师出示挂图,训练学生背诵草原的样子,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学生一边看着挂图中的景物,一边随着教师适时的教鞭提示,轻松地、有顺序地背会了这一自然段。这是因为,色彩鲜明的挂图,表现了课文具体内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激发和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前提。”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的过程中,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激发学生背诵兴趣的方法是利用投影、挂图或插图等配合运用。即运用有关景物的投影片、挂图或插图,让学生边看边背诵有关语句。又如,《爬山虎的脚》一课,学生在对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是怎样向上爬的课文内容理解之后,我设计了一个填空巩固练习,我利用这个填空练习,运用投影让学生按着这一提示背诵,也达到了背诵的要求。
然后,要帮助学生克服记忆的难点,掌握具体的背诵方法。首先要教学生在没有达到熟记的情况下就尝试背诵,背不下去了就再看看书,集中注意力突破背诵中的难点或易背错的地方,这样就容易收到好的效果。背诵短小精悍的课文或片段时,宜于采取整体记忆法,即从头到尾一遍一遍地记,直到背诵下来。背诵较长的课文时,宜用综合法,即一部分一部分地读、记,再连起来直至背诵全文。在一般情况下,背诵材料的首尾易记,而中间部分有难度,所以要在中间部分多下工夫。
最后,要指导学生经常复习,进行复习巩固。俄国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把不重视巩固复习比做“醉汉拉货车”,边拉边丢,回到家里,只剩下一辆空车。因此,背诵的内容要经常复习,使其巩固。学生除了自己回家复习背诵外,每天早晨还可以在教室里集体读背二十分钟,并持之以恒。平时,可采取同桌相互背诵或班级背诵比赛,评出“背诵大王”。期末安排相应的背诵考试内容,使背诵经常化,背诵内容经久不忘,以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学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