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设计
【作者】 邓 红
【机构】 贵州省铜仁市万山区高楼坪乡民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文章主要从课堂提问的前奏预设和课堂提问的过程操作两个方面,探析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方略。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设计 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科学审慎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了提问有效性的降低,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永恒的话题!
一、课堂提问的前奏——预设问题的设计推敲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问题。
“好”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去推敲:
1.精心设计问点。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为此必须充分钻研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做到精心设计问点。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
2.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教师只有真正吃透教材,充分熟悉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才能把握好设问的难度。例: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几个算式寻找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多项式乘法公式验证,从而让学生领会到新学的公式实际上就是原有公式的特例,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
3.预设问题生活化。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数学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的天安门游玩,而你不小心迷路了,你的手上只有一张地图,你会怎么做?”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4.问题要面向全体,因生施问。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课堂提问的预设中要事先考设计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二、课堂提问的奏响——掌握提问的技能
1.把握提问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
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三方面: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转折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情绪化地“罚问”。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教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做拍手游戏,结果两人为哪边是“左边”而争论起来。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两个的左边不一样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句式。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加强师生之间情感认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无论是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探究开阔思路,归纳演绎,概括新知都应考虑问句的形式。一般说来,判断型、叙述型发问句式常用于增加师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运用得当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诊断型发问句式常用于诊断思维障碍,疏通思维渠道,建立情感认同。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则多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从这几种问句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教师发问时应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的比例。如教师教学应该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如果按照你的想法,结果会怎样?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错在哪儿?
3.必要的候答。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数学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真正有效的提问,必须有适度的候答,专注的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4.及时反馈评价,提高理答技能。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5.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只有当教师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时,吐出的话语才会娓娓动听,妙语连珠;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自然就会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课堂提问 有效设计 有效教学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过: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科学审慎地理解和运用课堂提问,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从而导致了提问有效性的降低,因此,研究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我们一线教师的永恒的话题!
一、课堂提问的前奏——预设问题的设计推敲
课堂提问是为了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种手段。要使学生在这一目标中得到发展,对解决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教师在备课中要反复推敲,精心设计“好”问题。
“好”问题要从以下方面去推敲:
1.精心设计问点。要使课堂提问有效,首先要做到问题的指向明确、提问针对性强,为此必须充分钻研教材,悉心了解学生,做到精心设计问点。例如: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丰富学生的数学体验,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去观察思考问题,多问几个“你是怎么想的?”“还可以怎样想?”让多种信息互相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寻找答案。
2.难度控制要求适度合理。控制难度要考虑三个因素:一要切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当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缺乏有意义的、本质的联系时,问题就显得太难了;如果问题要求的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有密切联系,又有中等程度的分歧,对集中学生注意力,动员学生积极思考最为有效,那么这个问题就显得难易适度。二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设计的问题要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通过积极思考都能解答。三要考虑问题的解答距。心理学家把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教师只有真正吃透教材,充分熟悉学生原有知识基础,才能把握好设问的难度。例:在学习平方差公式时,老师先让学生观察几个算式寻找规律,然后引导学生用已学的多项式乘法公式验证,从而让学生领会到新学的公式实际上就是原有公式的特例,学生就会有一种亲切感。
3.预设问题生活化。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数是抽象化的数学模型,数学教师如果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背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如学习“位置与方向”时,开始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有机会去北京的天安门游玩,而你不小心迷路了,你的手上只有一张地图,你会怎么做?”生活化的问题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了,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
4.问题要面向全体,因生施问。新课程理念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是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不能出现“遗忘的角落”,要让所有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期待,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在课堂提问的预设中要事先考设计好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问题。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和获得成功的喜悦。例如,对优等生提问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如理解性的、发散性的、综合性的问题,激励其钻研;中等生则以一般性问题,助其掌握、巩固知识、提高学趣,培养良好的思维情绪;而后进生宜问一些浅显的,如简单判断性、叙述性的,比较直观的问题,并设法创造条件启发其思考,使其在成功中勃发思维的激情。
二、课堂提问的奏响——掌握提问的技能
1.把握提问时机。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年龄特点、心理特点,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向学生提问,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活跃思维。
一般情况下,要关注三方面:一是学生在新旧知识发生激烈冲突、意识中的矛盾激化、思维囿于狭窄范围、受原先经验影响无法实现知识迁移、注意力涣散的时候,即为发问的时机;二是发问时机应和教学需要并与教学视角吻合。如教学达到教材的关键处、疑难处、矛盾处、深奥处、精华处、转折创新处时,即为发问的时机。三是促进学生自我评价的时候。教师在课堂上不能“随意问”,更不能情绪化地“罚问”。例如在教学“左右”时,教师让两个学生面对面做拍手游戏,结果两人为哪边是“左边”而争论起来。这时教师提问:“为什么他们两个的左边不一样呢?”这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问题的提出又具有挑战性,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2.选择恰当的提问语气、句式。恰当的发问句式不仅能起到遍询诸生、温故知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且能加强师生之间情感认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教师无论是创设情境启迪思维,引导探究开阔思路,归纳演绎,概括新知都应考虑问句的形式。一般说来,判断型、叙述型发问句式常用于增加师生活动,检查学习效果,运用得当能使学生产生成功感。诊断型发问句式常用于诊断思维障碍,疏通思维渠道,建立情感认同。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则多用于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从这几种问句的实际使用效果来看,教师发问时应尽量减少判断型、叙述型句式,尽可能增大述理型、发散型、求异型发问句式的比例。如教师教学应该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你还有什么其他的方法吗?你的想法有什么不同?如果按照你的想法,结果会怎样?这位同学的想法对吗?为什么?错在哪儿?
3.必要的候答。候答是指从教师提出问题、指名回答到学生说出答案经历的时间,其本质是一种教学等待。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了将已经内化的数学知识,从已有认知结构中提取并与问题相关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做出决策等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有研究表明,如果教师提问后能等候一段时间,那么他们的课堂将出现许多有意义的显著变化:学生会给出更详细的答案;学生会自愿地给出更好的答案,拒绝或随意回答的情况就会减少;学生在分析和综合的水平上的评论就会增加,他们会做出更多的以证据为基础和更具有预见性的回答;学生会提出更多的问题;学生的评论会显示更自信;学生的成就感明显增强。真正有效的提问,必须有适度的候答,专注的倾听。善于倾听的教师总是能够将学生的声音转化为有效教学资源。
4.及时反馈评价,提高理答技能。数学教师对课堂上学生答问的态度之中,包含了教师的情感因素,它对学生答问的心理状况有直接关系。因此要提高提问有效性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要做好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当学生的回答正确时,应及时给予肯定,再问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的回答不完全正确,教师要肯定正确的部分,而后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或建议”;当学生的回答错误时,教师可用婉转的语言采取探问、转向或重新设问等教学处理策略,也能让回答错误的学生“体面”地坐下;当学生的回答和教师的预设不一致时,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善于接纳学生的新观点,让学生的智慧火花尽情绽放。
5.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优化提问的情感氛围。“情绪是思维的催化剂。”学生的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控制,易被具体情境感染、同化。因此,营造积极的提问氛围,能有效地感染和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作为课堂气氛创设和保持的主导者,教师应努力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良好的提问心境,应该是教师愉快教学,自觉确立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和“问”为“学”服务的提问观。只有当教师保持良好的提问心境时,吐出的话语才会娓娓动听,妙语连珠;当学生回答欠缺时,自然就会以宽容、体谅的态度启迪他们,引导学生更深入细致地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积极的答问心理,形成民主、融洽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