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初中生数学成绩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 潘盛和

【机构】 贵州省三穗县桐林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认真、上课投入,但是所教班级的考试成绩总是差强人意,到底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样的环境,同样的老师授课,只是不同的孩子,出现数学成绩如此大的差距,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是什么?笔者针对针对以上诸多问题,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做出了以下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成绩差;原因分析;对策
  一、数学成绩差产生原因的分析
  (一)数学学科的特点
  数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的对象是丰富、生动且富于变化的,数学内容的抽象性、推理的严谨性和结论的明确性和数学作用的广泛性等方面都说明数学是培养人思维的严密性、精确性和思维的广阔性的绝好学科,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现实世界抽象出来的。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就是不好理解和难于掌握。
  (二)学生对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的困惑和不接受,也是导致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因素
  数学符号系统是数学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数学符号表征特定的数学对象和数学关系。数学语言主要是指数学文字语言、图形语言和符号语言,是数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显著特征。数学问题的表述,大多要借助于数学语言,所以,要解决数学问题,首先要掌握数学语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由于不习惯数学语言和数学符号,搞不懂这些符号和语言的含义,不会把我们常用的语言和数学的专有语言进行相互转化,也是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直接原因。
  (三)数学学习过程中的非智力因素影响
  从思维认知特点上,他们更多以机械积累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积累都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数学知识储存在大脑里的状态就好像是复印机一样,而这些知识又相互缺少联系,好像书架上的书乱七八糟地堆放着,在实际运用时,无法从大脑中有效地提取和运用。
  从情绪上,通过调查他们学习数学的目的可知,有90%的同学选择为了高考需要,多数学生对数学根本没有兴趣。虽然也有一部分学生学习数学很努力,但因方法不当,主动获取的少,被动填塞的多,成绩提高不大,因而对学习数学失去信心,产生学习数学的恐惧心理;不适当的学习方法,造成“劳而无功”的后果等都是他们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四)缺少检验的意识和反思的习惯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把解题后的反思应用到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养成检验、反思的习惯,是提高学习效果、培养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现有知识“激活”的过程。反思则是通过问题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而深入地思考问题,解完题后经常通过反思题目的特征,加深对题目本质的领悟,从而获得一系列的思维成果。
  二、提高数学成绩的对策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信息的吸收者,相反,他会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并且,这种建构不可能有其他人代替,只能有学习者自己独立完成。
  (一)着力于挖掘学生非智力因素
  1.树立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内心里都有想学好的愿望,都有展示自己能力的内在欲望,就看老师如何引导和培养了。我本人是这样做的:每堂课前,我把对教材的难点、重点进行透彻的研究,对教学案、所选题目、各种解法考虑周全,做到心中有数,应对自如。鼓励成绩较差的学生登台讲一讲。重点题型或学生易错的题目,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2.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目前的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脑中没问题,你怎么讲,他怎么听,很被动。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通过对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系统大脑中的知识组块,加强知识的系统性。把杂乱无序的知识、解题方法有序化,从而达到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目的。
  3.教会学生阅读
  教会学生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静心地进入到这种情景当中,去认真地阅读我们数学教材的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图象、每一个符号。而且要求学生这一过程当中一定要动笔,书上的关键字词句你都要勾、画、圈、点。
  阅读必须贯穿在整个数学教学过程中,而且反复训练,这一过程,能提高学生对数学语言与数学符号的理解和掌握。
  (二)从学科的特点来学习,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着力培养
  1.培养数形结合意识
  要让学生养成只要是分析解决数学问题,就要有画图的习惯。解决一个数学问题,习惯于画图,标注已知条件,也就相当于一场小规模战争中,有了一张“作战地图”。要让学生养成这种习惯,养成数形结合的思惟习惯,就像军事家随身携带地图一样。要使学生善于将代数的式子赋予几何意义。
  2.要培养学生站在系统的高度看待数学知识
  日常教学,我们强调要循序渐进,要温故知新,这本身就蕴含着一条很重要的一条信息:知识本身有其内在的联系,即规律,知识是系统的。
  3.学习的方式方法
  实际上学习数学更重要的是接受数学思想、数学精神的熏陶,提高自身的思维品质和科学素养,果能如此,将终生受益。
  首先要重视概念的理解。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最大的区别是概念多并且较为抽象,学起来“味道”同以往很不一样,解题方法通常就来自概念本身。学习概念时,仅仅知道概念在字面上的含义是不够的,还须理解其隐含着的深层次的含义并掌握各种等价的表达方式。
  其次,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邀几个程度相当的同学一起讨论,这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这样做常可以把问题解决得更加透彻,对大家都有益。
  总之,“教之道在于度,学之道在于悟”。只有我们在教学工作中时时注意精确把握教学“度”的同时,用心引导学生去“悟”,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才会时常“累并快乐着”。在提倡“生本教育”的今天,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不断探索,共同努力,相信我们数学教学的明天一定会不断迎来越来越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