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新形势下如何开展群众文化工作
【作者】 沈文刚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人民政府柳青街道办事处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的群众文化遇到了冲击和挑战,要促进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就必须采取一定的策略。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艺娱乐为主要内容的自我完善的需求及其表现。在社会生活中,群众文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是人民群众自我娱乐、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掌握文化和创造文化艺术的活动,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广泛性。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多元,个体满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目前,多元化的市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介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人们的文化消费多了需多选择,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舞厅、音乐餐厅、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桌球室、网吧等,由于其灵活的文化样式,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因为其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清闲的心境而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遗忘。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对群众文化的冲击。大众传播媒介,如收音机、电视、网络等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因为它们不仅能给群众带来娱乐,还能为人们提供信息。如今,不管人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都能通过大众传媒迅速而及时地传播开来。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和网络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谁占领了媒介市场,谁便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
再次,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对群众文化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欣赏,审美需要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群众文化消费,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其欣赏结构也存在极大的差别。面对群众文化结构的变化,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以占领文化消费市场。
1.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2.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
首先,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创作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创造条件让群众文化工作者到通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另外,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和应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器乐设备也是发展通俗文化所不能缺少的,因为通俗的现代艺术离不开这些物质设备。它们也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3.发展城市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虽没有以前那种特殊的地位,但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大型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
4.强调口味,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基础
口味强调的是喜爱与兴趣。社会己进入和谐发展的新时期,“以人为本”己成为时代的主题。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计划经济时代,群众文化活动是“官办民看”,突出的是宣传,很少考虑群众的感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呈现出人口流动性加大,社会出现“农民工”、“打工族”等流动群体;社会提倡实现个人价值,人的个性张扬,更放纵自我,更寻求体验自我的机会;社会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文化形式日趋多元等新特点。社会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竞争激烈,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己由以组织者为主向以群众为主转移。
5.办出特色,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灵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经典论断的实质,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紧密相连。群众文化活动应把地域特色文化视为生存的魂。
特色需要发掘。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些不同的俗和规矩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可谓千差万别、风情万种,我们要深入挖掘,使之闪耀时代光芒。如临沂是柳琴戏的故乡,自古就有"一去二三里,村村柳琴戏"的佳话。除了柳琴戏还流传着花鼓戏,吕剧等地方剧种,虽有特色却奄奄一息。为了让这些民间艺术珍宝重现异彩,近几年,当地政府拿出专项经费进行挖掘。定期举办柳琴戏艺术节、地方戏曲新作展演、民歌民舞民乐汇演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为这些特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舞台。通过挖掘一些民间剧种消失数十年后获得新生,再次和观众见面,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特色需要整合。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珍珠,散落民间并不耀眼,显不出特色,当我们把它们拾起,连成一串,就会成为特色独具的耀眼光环。
特色需要雕琢。璧不琢不成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有的肯定是很粗糙,有的甚至很低俗,要把其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持久闪耀的亮点,就必须下大功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如二人转,是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以“粗口”著称,在过去可以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过雕琢,特色不退,魅力不减。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从东北走向了全国,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常演不衰。
参考文献:
1邱淑娟,广场文化的探讨与实践[J]. 南方论刊. 2011(07)
2崔峻巍,群众文化管理的新理念[J]. 中外企业家. 2014(24)
3徐萍,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J]. 赤子(上中旬). 2014(10)
4黄海月,浅析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J]. 赤子(上中旬). 2015(02)
关键词:新形势;群众文化;策略
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选择更加自由,更加多元,个体满足更容易引起人们的认同感,目前,多元化的市场文化消费,大众传播媒介的突起和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都对传统的群众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化的文化消费给群众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人们的文化消费多了需多选择,如以商品形态存在的舞厅、音乐餐厅、电子游戏室、卡拉OK厅、桌球室、网吧等,由于其灵活的文化样式,迅速赢得人们的青睐,而传统的群众文化,因为其单一枯燥,不能满足人们随意、洒脱、自然和清闲的心境而被人们,特别是青年人所遗忘。
其次,大众传播媒介对群众文化的冲击。大众传播媒介,如收音机、电视、网络等以极快的速度发展起来,因为它们不仅能给群众带来娱乐,还能为人们提供信息。如今,不管人们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一些突发性的事件都能通过大众传媒迅速而及时地传播开来。而且从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和网络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的位置已经越来越重要。因此,谁占领了媒介市场,谁便能拥有最广泛的群众。
再次,群众文化结构的多元化,个性化对群众文化的挑战。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自主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文化上的自我参与和自我欣赏,审美需要也越来越趋于多元化。群众文化消费,因为年龄、阅历、知识结构的不同,其欣赏结构也存在极大的差别。面对群众文化结构的变化,群众文化必须做出改变,以占领文化消费市场。
1.拓展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
群众文化不能拘泥于任何一个环境和方式,而应该开展多种形式,利用多种空间。如目前流行的企业文化、校园文化、街头文化、商业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都是新时期群众文化的发展空间,如果这些空间利用好了,那么群众文化工作就能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2.发展通俗文化事业
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平常人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普通人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潮流的文化艺术。而在我国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通俗文化却受到了抑制,不被重视,在以后的群众文化工作中,一定要改变过去的习惯。
首先,要彻底改革群众文化工作的旧模式、旧体制。其次,要注意培养自己的人才,培养自己的通俗创作群体和表演人才。应当创造条件让群众文化工作者到通俗文化最为发达的地区学习经验,以提升群众文化工作者的整体水平。另外,加大投入,逐步完善和应用现代化的音响设备、器乐设备也是发展通俗文化所不能缺少的,因为通俗的现代艺术离不开这些物质设备。它们也是现代艺术的组成部分。
3.发展城市广场文化
广场文化是现实城市文化环境和综合文化实力的重要标志。在计划经济时代,广场文化一度非常繁荣,当时,广场成了城市居民主要的精神活动场所,为活跃当时的精神生活创造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广场文化虽没有以前那种特殊的地位,但仍是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广场文化主要有四种形式,即街头文化、健身休闲文化、大型娱乐演出活动和广场美化。
4.强调口味,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基础
口味强调的是喜爱与兴趣。社会己进入和谐发展的新时期,“以人为本”己成为时代的主题。把人民群众喜欢不喜欢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计划经济时代,群众文化活动是“官办民看”,突出的是宣传,很少考虑群众的感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之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社会呈现出人口流动性加大,社会出现“农民工”、“打工族”等流动群体;社会提倡实现个人价值,人的个性张扬,更放纵自我,更寻求体验自我的机会;社会步入休闲时代,休闲文化形式日趋多元等新特点。社会举办群众文化活动竞争激烈,群众文化活动的主体己由以组织者为主向以群众为主转移。
5.办出特色,是群众文化活动可持续的灵魂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一经典论断的实质,强调的就是地域特色。地域特色文化因历史的沉淀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与群众紧密相连。群众文化活动应把地域特色文化视为生存的魂。
特色需要发掘。俗话说“三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这些不同的俗和规矩中有着丰富的文化蕴含,可谓千差万别、风情万种,我们要深入挖掘,使之闪耀时代光芒。如临沂是柳琴戏的故乡,自古就有"一去二三里,村村柳琴戏"的佳话。除了柳琴戏还流传着花鼓戏,吕剧等地方剧种,虽有特色却奄奄一息。为了让这些民间艺术珍宝重现异彩,近几年,当地政府拿出专项经费进行挖掘。定期举办柳琴戏艺术节、地方戏曲新作展演、民歌民舞民乐汇演等大型特色群众文化活动,为这些特色艺术的传承发展提供舞台。通过挖掘一些民间剧种消失数十年后获得新生,再次和观众见面,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特色需要整合。优秀的传统的文化珍珠,散落民间并不耀眼,显不出特色,当我们把它们拾起,连成一串,就会成为特色独具的耀眼光环。
特色需要雕琢。璧不琢不成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表现形式,有的肯定是很粗糙,有的甚至很低俗,要把其打造成群众文化活动的精品,使其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持久闪耀的亮点,就必须下大功夫,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加工提高。如二人转,是东北民间广为流传的群众文化活动形式,以“粗口”著称,在过去可以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通过雕琢,特色不退,魅力不减。不仅登上大雅之堂,还从东北走向了全国,在各种不同类型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常演不衰。
参考文献:
1邱淑娟,广场文化的探讨与实践[J]. 南方论刊. 2011(07)
2崔峻巍,群众文化管理的新理念[J]. 中外企业家. 2014(24)
3徐萍,浅谈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J]. 赤子(上中旬). 2014(10)
4黄海月,浅析新时期如何做好基层群众文化建设工作[J]. 赤子(上中旬). 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