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者】 刘 静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要让学生在课堂上自己动手、动脑、动口,自己阅读、思考、质疑,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一、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共同发现、生成和解决问题,亮点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他们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关系极为密切。教是为了学而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教与学就会相得益彰,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二、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词句生涩难懂,情感含蓄。有些教师往往将诗意直接翻译给学生,简单了事。学生一堂课下来,是懂非懂,迷迷糊糊。如果教师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这样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三、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的能力,把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却因为课堂阅读占用大量课堂时间,从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及情感体验。“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只有与文本对话才能吃透教材了解文章特点,才能在胸中积累起丰富的情感储备,才会拥有激情四溢的真挚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为整个对话过程铺好路。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腾出较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思、读中悟。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其实是“把思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和“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若能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方能得以提升。
四、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乃至解疑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进一步思索采用各种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在先前感知的积累和已有悟性的基础上打开想象或联想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的做出分析和判断,并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从眼神中可以看出是否专注,从表情中可以看出是否明白,从言语中可以看出是否思路清晰… …从而加以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积极评价每一位进步的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以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一、正确处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之间的关系
新课标提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一切课堂教学活动都要围绕学生这个中心进行。教师要积极组织、引导、参与学生的学习,共同发现、生成和解决问题,亮点是学生学习成果展示,目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两个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他们既相互统一又相互矛盾,关系极为密切。教是为了学而教,学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的学,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教与学就会相得益彰,从而提高教与学的质量。
二、围绕学生的主体地位寻求最恰当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词句生涩难懂,情感含蓄。有些教师往往将诗意直接翻译给学生,简单了事。学生一堂课下来,是懂非懂,迷迷糊糊。如果教师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沉舟=沉沦不前的人,千帆=众人竞争向上的局面,病树=受挫折萎靡不振,万木=众多的人,这句话揭示了社会上个体与整体之间相反的两个面--你沉沦、萎靡不振,社会却仍然是相互竞争、向前发展的。所以,沉沦与萎靡不振,并不能抵挡社会向前发展的步伐,只能有害于自己的发展,最终被社会所淘汰。作者在诗中回顾了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似乎在嗟叹自己,勉励自己,也在劝勉朋友。可引导学生造句:把改革开放比作“千帆”、“万木”,把自己比作“沉舟”、“病树”。基础好的学生能造出如下类似的句子:如果改革开放是千帆竞渡,我决不会做沉舟;如果改革开放是万木争春,我决不会做病树,这样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三、注重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操作和讨论的能力,把课堂时间交还给学生
阅读是学习语文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不少老师却因为课堂阅读占用大量课堂时间,从而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及情感体验。“阅读是一种对话,对话体现了阅读的目的和本质。”学生只有与文本对话才能吃透教材了解文章特点,才能在胸中积累起丰富的情感储备,才会拥有激情四溢的真挚语言。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为整个对话过程铺好路。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精讲少讲,腾出较多的时间,让每个学生在读中感、读中思、读中悟。所以,把“时间还给学生”其实是“把思维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和“把评价的权力还给学生”教师若能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学习思考、同伴之间相互交流、讨论,充分体现学生课堂主体地位,学生认知水平、思维能力方能得以提升。
四、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创新思维的发展及学习能力的提高
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生疑、质疑、乃至解疑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进一步思索采用各种方法解决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保护学生的想象,放飞学生的思想,引导他们在先前感知的积累和已有悟性的基础上打开想象或联想的大门。在教学中,教师只有经常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老师要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以及思维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的做出分析和判断,并能给予正确的评价。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关注学生,从眼神中可以看出是否专注,从表情中可以看出是否明白,从言语中可以看出是否思路清晰… …从而加以引导,把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身受用无穷”。教育的意旨并非知识的累积,而是心智上的能力的发育。学生在学校的时间是有限的,所学的知识也受时代的局限,他们要在未来有所作为,要在未来跟上时代,就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终身学习,去吸收新东西,更新知识结构。可见,方法的确比知识更为重要,教授方法才是教学的根本。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保护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感受,积极评价每一位进步的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让“以学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成为初中语文课堂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