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美育教学

【作者】 岳粉萍

【机构】 陕西省兴平市教育局教研室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在实施新课程中加强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语文学科。美育,培养学生求“真”、“向“善”、尚“美”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起着重要的作用。美育的形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鉴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关键词:审美 情感 感受
  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活动中的一切手段,挖掘教材中“美”的因素,对学生进行语言、意境、形象、结构上的审美教育,发挥语文教学所专属的语言魅力。通过教师一系列的引导学习,完成对语文的鉴赏体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最终完成语文审美学习的心理结构,实现对美的再创造。
  首先,教学活动中,审美情境的创设。
  1、把握时机,引导学生感受“美”。
  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多都有很强的文学性和艺术感感染力,在教学活动中把握文章的情感脉搏,把它作为引导学生对“美”的鉴赏的切入点,诱发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感受文章的主旨。
  2、细微之处体现美,引导学生鉴赏美。
  感知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感知,获取书本知识的。学生在阅读感知过程中,发现美、理解美,唤起学生对美的情感认识,从而达到对美的鉴赏体验。例如在教学《古都的秋》时,引导学生鉴赏北国秋景中的点点滴滴,“碧绿的天空”“牵牛的南朵”“槐花”“日光”“秋蝉”“秋风”“秋雨”“枣树”等一系列景物的具体刻画学生体味到古都之秋的味之浓,色之美,意境之广。感受到古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了解了作者在一系列境语中所要表达的真实感情。经过学生的反复诵读,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更达到了培养学生美感思维技法的能力。 
  3、加强课内外知识的联系,在生活中发现美。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教师在课内外学习生活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自身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体验,领会课文中作者塑造的形象的社会含义。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这一典型形象的深刻含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现实生活中,你是否直接或间接接触过类似的人,你对他们有怎样的感情认识?既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因素,也使得他们把文学形象和自己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拉近了作品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
  其次,用心灵去观察,诱发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细心观察,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逐步培养学生描述美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描述中加深对美的体验。 
  1、定向观察,感受美的存在。
  定向观察是一种预先确定好范围或目标的观察活动。为了提高效果,教师需要安排恰当的时间,选定明确的目标重点,引导学生去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如教学《爱莲说》一课之前,可把学生带入到荷花池边,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映入学生眼中,学生的兴奋言语意表。老师可适时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自然界中除去文字修饰的自然物——荷花,它的颜色、形状,以及阳光所赋予的光泽。按顺序的依次观察荷叶、荷花、露珠等等。这样的定向观察,不仅使学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同时也感受了难以忘怀的美感。有了实地的观察,打开课本学课文时,“心中有物,文中有形”。读着文中关于荷花的描写,想着千姿百态的荷花,似乎又闻到了荷花清香。学生在这样意境中,再次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也在现实中得到了美的真实体验。同时也掌握了发现美,理解美、感受美的方法。
  2、按顺序观察,感受美的存在。
  机遇观察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具有很大灵活性的观察活动。如自然界中的日、月、星、辰,花草树木,气象变化。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生活中的人、事、物等等,这些学生日常生活中随时接触的事物,都可以作为学生机遇观察的对象。如夏日的彩虹,初春的梧桐叶,街边花坛摆放的鲜花等等。这种观察的灵活性很强,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来指导学生学会主动观察事物,掌握观察的顺序和方法。鼓励学生取得的末微成绩,提高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以此培养学生留意观察生活的习惯,积极主动地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感受美,最终达到对美的体验。
  3、运用想象,实行间接观察。
  语文教学活动中,审美阅读是教学过程中尤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通过耳听、眼看、口读等多种形式感知材料,在大脑中形成作者所描述的形象。通过对美的章节的体味,自然会形成愉悦,产生美感。实现审美价值的体验,使课文中美学意蕴得到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相应的开掘。《荔枝蜜》中,在:“成群结队的蜜蜂出出进进,飞去飞来。”“沸沸扬扬”等词语,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运用想想观察这些勤劳的小精灵的无私奉献。《麦琪的礼物》感受秀发的美存在和失去的珍贵,完成对美的体验。
  三、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训练。
  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之中美育得到了全面地阐述:美育不仅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动,促进智力的开发,培养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审美创造的引导,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效果,而且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创造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1、欣赏性描述
  语文学习中,往往有较大篇幅精彩片断的描述,或细节、或人物、或景物。这些片断在描述过程中,多加入了作者的爱憎情感。
  2、观察与实践的统一
  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注意发挥下水作文在学生习作中的重要作用。教师的下水作文,可以引导学生汲取现实生活中具有审美价值的素材,把这些素材与学生的主观感受加以融合,也就是把从生活中截取的信息与主观感受及时用文学语言加以定位,力求达到生活实际与内在体验的统一,为语文美的创造作准备。如学习了《孔乙己》后,要求学生观察现代的酒吧,结合自己的想象,写一篇现代社会中的孔乙己在酒店中的所作所为,要赋予其现代人的思想、行为、及情感。
  美不仅仅只存在于美的事物中,我们往往会在“丑”中方发现美的存在。所以美育不仅有助于学生学好语文学科,而且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