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化学实验在探究学习中的作用
【作者】 张显益
【机构】 贵州省瓮安县珠藏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要组部分。化学实验不仅帮助学生辨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原理,培养学生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化学实验还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创新思维的能力,化学实验是探究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媒介”。开展实验教学,领略探究乐趣,是实施探究教学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学习;情境;认知结构;自由个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究,才有所得。心理学研究表明,疑能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可见设疑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层次的知识疑点,对于启迪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习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式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其目的在于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
二、改变认知结构,领略探究乐趣
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叫迁移。迁移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起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而且,只要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迁移就会存在。奥苏贝尔针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迁移能力的大小,概括了认知结构的变量: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的概括程度;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与它的迁移能力都正相关]。所以,迁移的根本条件就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把系统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后,就可以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再根据此方案用实验来检测。
例如在讲氢氧化钠溶液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如SO2、CO2等)时,由于此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课本中也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那么可否用实验来说明呢。学生展开讨论提出了多种方案,最后选中一个方案,那就是压强。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设计趣味实验:用矿泉水瓶收满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向其中倒入少许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塞紧瓶盖,用力摇瓶,奇特的现象发生了:瓶子变瘪,同时手有热的感觉。教师趁热追问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瓶内气压减少,然后出现压强差,故瓶子变形了。同时老师又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三颈烧瓶中中间一个连气球并通过导管与外界相通,左右分别塞注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的滴管,在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先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到气球变大了,再注入盐酸溶液,学生观察到气球又变小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加深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而且也可以掌握二氧化碳获得的又一个方法。
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可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让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张扬自由个性,引导自主探究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将泥放进一个个模子中,应出了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千人一面,抹杀个性。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娃娃”的蠢事了。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实验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有探究的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轻易包办;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包括自拟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脑: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所有潜能和创造性都充分表现出来。
例如:在做学生实验“测定空气成份”时,我一改以往老师先讲学生后做的习惯,完全由学生自己做。等到实验结束时,学生的结论很不统一,为此相互之间据理力争,各不相让。我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归纳为两大块即水面达到1/5和不到1/5。然后让学生自己回忆刚才是如何完成实验的。通过两组学生的操作不同点,学生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我让学生再做一次,结果全部实验成功。学生纷纷表示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次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感受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生活情趣,化解心中所产生的愁闷,从而保持愉快的情绪。
自主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问题进行质疑、讨论、推测、验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进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在化学教学中领略实验探究的乐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充满乐趣,让教育对象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对中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究学习;情境;认知结构;自由个性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探究动机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无疑则不进”。疑即是问题,是引起思考的动因,是激起学生学习欲望和探究精神的最积极因素,有疑才有思,思而不解才有究,才有所得。心理学研究表明,疑能引起人的定向探究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便应运而生,可见设疑的重要性。课堂上老师巧设问题情境,有意识地设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层次的知识疑点,对于启迪和活跃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着重要的意义。
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具有一定的困难,需要学生努力去克服(寻找完成任务的途径、方式),而又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努力可克服)的学习情境。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习发现、提出问题的能力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探究教学中必须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教师创设一定的探究式问题情境是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动因,其目的在于引发探究和思维的火花,为问题的探究和解决播下思维的种子。
二、改变认知结构,领略探究乐趣
认知结构理论强调先前学习与后继学习的相互影响,这种影响叫迁移。迁移有正负之分。凡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称为正迁移,而一种学习对另一种起干扰作用,称为负迁移。而且,只要有已形成的认知结构影响新的认知功能的地方,迁移就会存在。奥苏贝尔针对已有的认知结构迁移能力的大小,概括了认知结构的变量:与新的学习相关的概念的概括程度;新学习的知识与同化它的相关知识的可分辨度;同化新知识的原有知识的巩固程度。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与它的迁移能力都正相关]。所以,迁移的根本条件就是构建良好的认知结构。在把系统的知识结构转化为良好的认知结构后,就可以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在化学实验中让学生根据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自行设计出实验方案,然后再根据此方案用实验来检测。
例如在讲氢氧化钠溶液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如SO2、CO2等)时,由于此反应没有明显现象,课本中也没有进行实验探究,因此学生不容易理解。那么可否用实验来说明呢。学生展开讨论提出了多种方案,最后选中一个方案,那就是压强。学生围绕这个问题设计趣味实验:用矿泉水瓶收满一瓶二氧化碳,然后向其中倒入少许浓的氢氧化钠溶液,塞紧瓶盖,用力摇瓶,奇特的现象发生了:瓶子变瘪,同时手有热的感觉。教师趁热追问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学生在讨论中得出了结论:二氧化碳确实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了反应,瓶内气压减少,然后出现压强差,故瓶子变形了。同时老师又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在一个三颈烧瓶中中间一个连气球并通过导管与外界相通,左右分别塞注满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溶液的滴管,在烧瓶中收集满二氧化碳。先注入氢氧化钠溶液,学生观察到气球变大了,再注入盐酸溶液,学生观察到气球又变小了。通过这个实验学生不仅加深了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而且也可以掌握二氧化碳获得的又一个方法。
不难发现,实验设计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而且可发展学生的兴趣,也让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张扬自由个性,引导自主探究
漫画大师丰子恺有一幅题为《教育》的漫画:一位先生将泥放进一个个模子中,应出了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泥娃娃,这就是我们的传统教育—千人一面,抹杀个性。在实施课改的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干这种“做泥娃娃”的蠢事了。
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创造性探究的过程。化学发展的历史也充分证明:化学科学的任何一项重大的突破,无一例外地是经过化学实验而取得的。正如波义耳所说,没有实验,任何新的东西都不能深知。中学化学实验,虽然绝大多数是对物质及其变化的再认识,但从本质上看,这一过程与科学家进行的科学研究中的化学实验是一致的。探究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在实验中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和空间,留有探究的余地。能由学生动手解决的问题,教师就不轻易包办;能由学生分析思考得出的结论,教师就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独立进行实验准备,包括自拟实验步骤弄清实验原理;独立操作实验仪器、完成实验观察任务;独立处理实验数据;独立分析推证实验结果;独立想办法解决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各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等等。这一过程,就是要让学生不停地动脑:该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以此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所有潜能和创造性都充分表现出来。
例如:在做学生实验“测定空气成份”时,我一改以往老师先讲学生后做的习惯,完全由学生自己做。等到实验结束时,学生的结论很不统一,为此相互之间据理力争,各不相让。我将学生的实验结果归纳为两大块即水面达到1/5和不到1/5。然后让学生自己回忆刚才是如何完成实验的。通过两组学生的操作不同点,学生找到了实验失败的原因。我让学生再做一次,结果全部实验成功。学生纷纷表示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实验的现象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次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感受相互帮助、相互合作的学习、生活情趣,化解心中所产生的愁闷,从而保持愉快的情绪。
自主探究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互动反馈。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通过自主探究,激发了学生的内驱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在需求,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乃至完美人格的形成。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机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抓住值得探究的问题,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对问题进行质疑、讨论、推测、验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进而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在化学教学中领略实验探究的乐趣。
只有充满“乐趣”的知识,学生才乐于接受、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传递伴随着浓烈的趣味,才能达于学生的心灵深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教学充满乐趣,让教育对象在欢乐中游弋,用乐趣来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一点对中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