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初中体育素质教育

【作者】 付宗英

【机构】 贵州省仁怀市茅台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可以说是中国大陆教育的生动写照,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素质教育的热浪将再次掀起,可是何谓素质教育?所谓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提高人的自身素质的教育活动,它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为最终目的。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几点浅见!
  一、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主导作用。素质教育对学校体育提出的要求,即是对体育教师的要求,无论是体育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取决于教师的素质。所以,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树立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其次要端正教学思想,从适应社会需要、培养人才的素质出发,树立以育人为目标的现代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树立学校体育为健身、益智、育德、促美的观点。第三,体育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技能。为此,教师除对所任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之外,还要对相关学科有一定的造诣,同时还要具备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课堂应变能力等。这样,教师在执行体育教学任务时就会得心应手,提高教学效果。
  二、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器材美等。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必须注意一下三点:
  1、体育教学有利于学生审美素质的提高。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学生塑造健康健美的体形,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姿,培养学生追求美、创造美和鉴赏美的能力。学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可以直接感受到力与美的和谐、形体美与心灵美的融洽,同时还能从身体的各种运动中体会到人体的自然美。
  2、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体育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保持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培养学生具有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3、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通过选修体育课的方法,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有素质教育中的品德教育功能。
  三、培养学生个性心理品质。
  1、参与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个性的展示,知识经济的社会,尤其强调独具特色的、个性化的知识创新,体育运动恰恰为老师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提供了一个宽松和健康的舞台,作为个性教育的体育,一方面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的各种情境塑造了学生个性,另一方面也给学生提供了一定自主运动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无拘无束的自主环境中磨炼了个性。如体育教学中的耐力跑有助于形成和发展学生坚韧不拔、吃苦耐劳和自强自制的个性心理品质;参加团体项目(足球、篮球等)运动有助形成和发展学生机智勇敢、团结协作、勇于拼搏和永不服输的个性心理品质,从而使学生在性格、气质、能力上都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学校体育的功能绝不仅仅限于以上几具方面,如其他还有健身、增强体质的功能,竞技的功能,娱乐的功能,社会交往的功能,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功能等等,它们对推进素质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不一一列举。
  2、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素质教育又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四、培养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
  课余、课外时间我们所从事的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丰富课余生活、培养体育意识、体育兴趣、体育习惯及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的良好途径。其特点是学生自由自愿地选择体育运动项目进行自我锻炼,达到增强体质、体验运动乐趣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无约束的情况下,靠自我意识从事体育锻炼的最佳方案。
  1、建议开设以传播体育文化,发展民族体育特色,符合社会时尚的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运动内容,保证学生每天活动1小时,培养终身体育锻炼能力。
  学生离开学校走向社会所需从事的体育锻炼是在无约束,没有时间保证和设施条件差的情况下靠自觉所进行的体育活动。所以,帮助学生选择“跑步、力量、球类、健美操、武术”等社会体育项目为课余体育锻炼内容是非常必要的。
  2、丰富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形成作息制度中的体育习惯和提高自我锻炼能力。
  实践证明,课间体育活动对学生从自身的体会中认识体育的价值。培养体育兴趣,奠定终身体育基础具有很大的帮助。学校在抓课间操质量的同时,向学生推行课间跳绳、跳橡皮筋、打羽毛球、乒乓球、排球、飞环、踺球、呼啦圈,单双杠练习,散步等体育活动内容,对缓解紧张的学习气氛,避免过度疲劳,提高学习效率,形成作息制度中体育习惯,提高自觉锻炼能力都有帮助。
  3、适时的进行野外生存训练以及野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因地制宜锻炼身体的能力。
  野外自然环境宁静优雅,空气清新、地形条件多变,对于开展体育活动非常适宜,组织学生开展长跑、爬山等内容丰富的体育活动,因地制宜的选择项目。可以陶冶学生美好的情操,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并使学生在快乐中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