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做一位有语言意识的语文教师

【作者】 黄永武

【机构】 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马鹿乡初级中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一、语文教学要有科学意识。
  科学是讲究观察、推理、比较、分类、假设的,语文老师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意识,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这样,你的语文课堂才会妙趣横生,并能给自己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所以拥有科学的知识体系对教材有自己的见解是好教师的基本功。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结尾写道:“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为什么不写救救罗布泊呢?这其中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罗布泊已消逝了,它再也不给人类任何机会。消逝的已永远不再回来,没有消逝的因人类的介入正在逐渐消逝,以此类推,接下来要消逝的不就是我们人类自己了吗?在科学的推理下,学生一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比起死板的环境保护的说教要好得多。
  最典型的是语文教材中有一部分课文是以传播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论,培养科学意识、科学精神为目的的科普文、科技文等,这些课文及其教学恐怕要强调工具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了,而不能简单地归于“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如华罗庚的《统筹方法》,谈家桢的《奇妙的克隆》一类课文,就很难去讲人文性。更多的是需要语文教师用科学语言的眼光去发现语文。而且,从国际母语教材的选文趋势看,反映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作品已经越来越多地被选入语文教科书,它们远不能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解释的。
  二、语文教学要有美育意识。
  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事物的性质,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语文教学更是一个美的工程,引领学生发现美、感悟美、欣赏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语文老师基本素养就是对文字的敏感,美的感知,美的鉴定,美的创造。只有这样的老师才能带领学生有美的发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结合文学课教学,强调审美人生教育,使学生在阅读感受中获取一份生命的情怀、精神。
  (一)挖掘作品的生命意识
  优秀的文学作品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始终唤起人们心灵的震动,原因也正在于它包含着极其浓厚的生命意识。如读《春》,让学生领会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之情,还要帮助学生去感受新生命的勃勃生机,唤起学生对新生命的挚爱与珍惜;读《归园田居》,可以引导学生从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粗浅认识中超脱出来,引导学生去体悟陶渊明超越个体生命存在的审美人生理想。文学作品所呈现的景象的世界,实际上也是作者心灵的投射,是情感的对应物。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切景语又何尝不是心语呢?
  (二)感受体验作品的情感
  文学教育是审美教育,说到底是情感教育,它需要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过程最本质的目的应是充分关注人的体验能力,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培养感性与理性和谐统一的人。体验教育情境中蕴涵着的生命的意义,应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学生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从教学内容所传达的本来含义中,达到对人生、世界意义的理解,进而培养领悟能力。《背影》一文中“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多美的画面呀。谁不为这如山般的父爱而落泪呢,这美永远定格在“攀”“缩”“微倾”上。
  三、语文教学要有语境意识。
  语境就是语言运用的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出发点。语境是语言运用中的一个重要要素。无论是在表达还是在理解方面,它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语言是交际中的语言,语言表达要视语境而定,语言理解也不能不顾语境。
  四、语文教学要有生活意识。
  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它无处不在:躲藏在人山人海的街头;游戏在广阔无边的大海里;隐身在丰富多彩的影视中。生活的每个角落都留有语文的足迹,不必苦苦寻觅,便可以轻而易举的发现。方言电视和广播节目、网络语言、流行语言都是生活语言的摇篮。 
  我相信,凡是存在的,都有存在的理由。新手不说新手说“菜鸟”,我不说我叫“偶”,“88”成了拜拜,“==”成了等等,比赛不说比赛而说PK,什么房奴车奴、闪客闪婚、月光族、啃老族、拼家拼车拼房拼饭、简单方便女,经济实用房、给力等等,一时间生活语言风靡人们的日常生活。当然,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有喜有忧,谁敢肯定若干年后,“偶”就一定不是我呢。至于字母词,是要谨慎对待,我们有义务维护祖国语言的纯洁性。那么语文老师又该如何对待呢?其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与学生的作文中也经常出现新词,有生造词,也不乏有活力的新词。不过把绍兴世界合唱会简称“世合会”,就没有生活语言意识了,会让人误解为世界联合大会。语文教师要有生活语言意识,万不可一刀切,把有生命力的语言扼杀在摇篮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语文老师的伟大使命。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了这些生活语言,那该是何等的单调啊!假如没有了方言广播、电视节目,那老头老太能听懂吗,况且这又是文化的一部分。假如没有这些丰富多彩的语言,语文教学只剩词句段标点语修逻了,一定枯燥无味,那谁还会喜欢语文呢。
  五、语文教学要有文本意识。
  人们声讨课堂教学中的“非语文”“伪语文”现象。“非语文”“伪语文”问题的实质其实是语文意识淡薄,归根结蒂是文体意识淡薄。文本意识,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对语言文字等文本内容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文体意识,就是对文本体式自觉关注的心理倾向。它们是衡量语文教学是否具有语文味的重要依据之一。文本、文体意识强,语文味自然就浓;文本、文体意识弱,语文味自然就不足。抓住了文本与文体,就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实际上,许多语文课堂讨论、表演、无休止的拓展延伸,往往背离语言文字而言其他,没有真正“抓住作品中言语这个绳”。于是,课堂书声朗朗。这是个好现象。接着,变着花样的朗读充斥课堂,比如齐读、接读、对读等。有人简单认为关注文本就是朗读,仅仅在于朗读。其实,朗读不在于读的形式,而在于读的感受与心情。 
  关注文本存在有高下、真伪之分。看起来很热闹的课堂,如果老师没有引导学生从言语形式深入到言语内部,没有很好地揣摩作者的言语意图,没有很好地体会作品的言语情调,这样的课堂教学还只是浮在面上。结果不是差生在陪坐就是优生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