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素质教育下教师的解放
【作者】 孟凡清
【机构】 山东省潍坊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实际上是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浅能,而素质教育则凸现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在应试教育机制下,学校和教师热衷于采取一些违背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教学方式把学生锁定在一个矩形框框里,以高强度的训练来代替心灵的感悟,以布道式的灌输来代替师生的互动,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身体被弱化,情趣被打消,个性被磨灭,思想被愚化,创造被扼杀。为此,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解放学生”的口号,提出了教育要“解放小孩子的头脑;解放小孩子的双手;解放小孩子的眼睛;解放小孩子的嘴巴;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的“六大解放”的教育思想。陶先生认为,只有开阔儿童受教育的空间和环境,“才能搜集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不致“使儿童失去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然而,时至今日,陶老先生的愿望不仅没有变成现实,相反,学生的视界越来越狭窄,思维越来越呆板。这一切都源于没有把教师解放出来。解放教师,才能解放学生,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主宰,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机制下,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被牢牢地束缚在程式化的框框内,不能大胆创新,失去了鲜活的个性。
首先,美丽的光环成为教师的精神枷锁。
从古至今,社会普遍对教师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教师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和知识的化身,给教师戴上一顶顶耀眼的光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这些美丽的光环成为束缚教师的精神枷锁:教师就该和别人不一样!普普通通的教师职业被“圣化”,渐渐地教师滋生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传道、授业、解惑”演变成了禁锢、灌输、奴役甚至摧残。
其次,“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维。
现在的许多学校,都有一种怪现象:同年级、同学科老师们的教案有着惊人的相似,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环节,统一的条条框框,泾渭分明,繁杂琐碎,什么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板书、教后感,一应俱全,滴水不漏。教案是教师个人预设教学流程的一个备忘录,却要求如此统一,貌似“辛辛苦苦”、“精心准备”,其实毫无创新可言。不单单是备课如此,就连上课、教研等都有统一的要求,是时时追求统一,样样要求一统,而且认为这是科学管理,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同声音者遭批评。这样,教师何来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毫无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第三,严酷的管理制度剥夺了教师创新的自由。
现在,许多学校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诸如,早上点名,中午签到,少点或少签一次,就罚款多少,有的甚至使用先进的“指纹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全天候坐班或“八小时坐班”,有事必须请假,学校领导不定期地对各办公室进行巡查,如果发现没有课的教师不在办公室,就会留下一张“销假单”,如果当事人不能在15分钟内去销假,就会被视为离岗或旷职而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的刚性管理,漠视了教师的人本意识,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何来工作激情?何来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时空,自由的思维,也就不会有创新的自由。
第四,单一的评价机制压抑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离不开评价,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合理的教师评价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机制,对教师的评价是把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作为改革成果应用于教育质量的评价,分数不仅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也是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评价教师单纯地看升学率,看平均分,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应试的分数上,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被扭曲了。在扭曲了的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毫无创新可言,当然只能是“应试教育”了。
二、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教师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它是观察、思维、分析的综合,是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以及创造等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这种高层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升华,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和创新意识,也包括体现于教学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强化创新意识,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创新能力。要乐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经验,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开拓创新,要在丰富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基础上,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教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创造欲望和尝试。
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规范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解放教师,要把教师从耀眼的光环中解放出来,还教师精神的自由;从“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还教师思想的自由;从严酷的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还教师创新的自由;从单一的评价机制中解放出来,还教师心灵的自由。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
一、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
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力军,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主宰,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关键所在。然而,在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机制下,教师和学生一样也被牢牢地束缚在程式化的框框内,不能大胆创新,失去了鲜活的个性。
首先,美丽的光环成为教师的精神枷锁。
从古至今,社会普遍对教师抱有很高的期待,认为教师是社会的道德楷模和知识的化身,给教师戴上一顶顶耀眼的光环,什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等等,这些美丽的光环成为束缚教师的精神枷锁:教师就该和别人不一样!普普通通的教师职业被“圣化”,渐渐地教师滋生了唯我独尊的意识,“传道、授业、解惑”演变成了禁锢、灌输、奴役甚至摧残。
其次,“一刀切”的教学模式禁锢了教师的思维。
现在的许多学校,都有一种怪现象:同年级、同学科老师们的教案有着惊人的相似,统一的格式,统一的环节,统一的条条框框,泾渭分明,繁杂琐碎,什么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教具准备、教学板书、教后感,一应俱全,滴水不漏。教案是教师个人预设教学流程的一个备忘录,却要求如此统一,貌似“辛辛苦苦”、“精心准备”,其实毫无创新可言。不单单是备课如此,就连上课、教研等都有统一的要求,是时时追求统一,样样要求一统,而且认为这是科学管理,亦步亦趋者受表扬,发出不同声音者遭批评。这样,教师何来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毫无个性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
第三,严酷的管理制度剥夺了教师创新的自由。
现在,许多学校过度依赖“自上而下”的科层式或层级管理,诸如,早上点名,中午签到,少点或少签一次,就罚款多少,有的甚至使用先进的“指纹器”;同时,还要求教师必须全天候坐班或“八小时坐班”,有事必须请假,学校领导不定期地对各办公室进行巡查,如果发现没有课的教师不在办公室,就会留下一张“销假单”,如果当事人不能在15分钟内去销假,就会被视为离岗或旷职而受到相应的处罚。这样的刚性管理,漠视了教师的人本意识,缺乏对教师的人文关怀,教师何来工作激情?何来自由的心灵,自由的时空,自由的思维,也就不会有创新的自由。
第四,单一的评价机制压抑了教师创新的积极性。
学校管理离不开评价,教师评价是学校管理中重要的一部分,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是学校发展的助推器,合理的教师评价有助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机制,对教师的评价是把工业生产流水线上的“标准化质量管理”作为改革成果应用于教育质量的评价,分数不仅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也是评价教师的惟一依据,评价教师单纯地看升学率,看平均分,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在提高学生应试的分数上,教师的教育观、质量观被扭曲了。在扭曲了的教育观指导下的教学毫无创新可言,当然只能是“应试教育”了。
二、教师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教师的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它是观察、思维、分析的综合,是从抽象到具体研究以及创造等多种能力的集中体现,这种高层次能力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一种升华,反过来又能促进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的发展。教师的创新意识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协调一致、相辅相成和创新意识,也包括体现于教学终端──教学对象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工作是创造性的劳动,创造是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教师要强化创新意识,富于创造精神,具有创新能力。要乐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新观念、新经验,敢于在教育改革中开拓创新,要在丰富扎实的文化功底的基础上,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准确果断的判断力和应变能力,要善于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和思考,教以正确的学习方法,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各种创造欲望和尝试。
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工程,是素质教育对教师提出的必然要求。只有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和规范职业道德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格培养;只有教师自身具备不断学习提高的能力,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只有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教师,才能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所以,实施素质教育必须要解放教师,要把教师从耀眼的光环中解放出来,还教师精神的自由;从“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还教师思想的自由;从严酷的管理制度中解放出来,还教师创新的自由;从单一的评价机制中解放出来,还教师心灵的自由。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不会成为一句空洞的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