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
【作者】 黄 静
【机构】 山东省菏泽第一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启动以来,广大教师越来越重视问题对于课堂教学的积极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多问题设计对达到教学目标却没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方法,设计有效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敢于质疑、勤于思考的优良科学素养与高品质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效益。
一、问题的设计应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1.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不能过于宽泛或狭窄
常见有些老师在上课时,由于将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笼统,目标指向不够清晰,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若问题的设计过于狭窄,将教师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又失去思考的价值,不利于于探究能力的形成,与灌输毫无区别。
比如:《化学平衡常数》这一节内容,提供了下面表格并设计如下问题:
表1:在457.6℃时,从H2、I2或HI开始发生下列反应:H2(g)+I2(g)2HI(g),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分析上表数据,思考:一定温度下C2(HI)/ c(H2) ·c(I2)的结果与起始浓度的大小有无关系?与该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建立平衡的途径有无关系?
这种问题设计,学生很快就能给出正确答案,但这样的问题设计简单、机械,过于浅显,没有有思维深度。
第二种问题设计:
分析表1,对比其中一组、二组与三、四组数据的不同起始浓度与该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的对应关系中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种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必要的提示,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推进和语言的表达,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思考,更是对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的思维方法指导。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比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活动中每个问题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不断完善,认识不断升华。
比如:在认识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设计了三个问题:
a.从平衡浓度关系的计算结果中你发现有何规律?
b.根据上述两个反应平衡浓度关系式的共同特点,试写出反应mA(g)+nB(g)pC(g)+qD(g)的化学平衡表达式。
c.试着写出下列三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CO+H2O(g)CO2+H2 2Fe3++Fe3Fe2+ Cl2+H2O(l)H++Cl-+HClO
设计意图:学生先从平衡浓度关系的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引出化学平衡常数;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平衡浓度关系式的共同特点归纳写出反应mA(g)+nB(g)pC(g)+qD(g)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最后让他们再由一般到特殊试着写出三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由于有固体Fe和液体H2O参与,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最终认识到书写表达式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样关联的问题链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概念的构建,明确化学平衡常数这一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 设计关联性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这种思路的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
如:在介绍S02能与氧气反应的性质时,启发学生讨论S02与氧气反应时化合价的变化,然后变换角度,设计以下问题组:(1)Na2SO3在空气中能否稳定存在呢?(2)硝酸和氯气都有强氧化性,若在含S032-的溶液中加入硝酸或通入氯气,S032-还能存在么?(3)在检验S042-时,若用硝酸来酸化待测液,然后加入BaCl2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能否说明该待测液中含有S042-呢?(4)如何选择试剂和操作来检验S042-?
从“S02”变换到“Na2SO3”,从“氧气”变换到“硝酸或氯气”,从S032-会被硝酸氧化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S042-的检验的实验设计,拓宽和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迁移能力和综合、创新求异的能力。
4. 设计隐含性问题,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北宋教育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问,更要注意让自己的问题抛出之后后,学生可以生疑。如教师提问:如何配制100ml 0.1mol/L的Na2CO3溶液?教师可称好1.06gNa2CO3溶解在100ml的量筒中,这一“隐含问题”的认知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观察思考之后,便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相关问题:普通天平能否精确到0.01g,比较精确的新仪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等。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让学生有问可问。
二、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合理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使问题直观、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实验呈现
实验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问题的解决。
(2)故事情景或生活素材呈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同时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思想、观念的教育因素,不应该被忽视。
故事:曹冲称象。思路是“化大为小”(“物质的量”教学〉
问题:若微粒数目过于巨大而无法一个个去(下转第83页)(上接第46页)数,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活素材:碳酸氢钠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问题:(1)Al(OH)3和NaHCO3都能中和胃酸吗?原理如何? (2)联想一下:当患胃溃疡时是否都可以服用含Al(OH)3和NaHCO3的胃药?
(3)文字材料呈现
有时候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等,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4)图表呈现
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另外,用图表呈现问题还可以省去繁杂的文字叙述, 使问题的表述简捷明了。
问题设计把教育理论、教学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度或结构,让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共振”。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品. 有效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研究——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2月.
[2]裴慧敏.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学术研究. 2011(08).
[3]朱琼.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反思[J].大观周刊. 2013(04).
一、问题的设计应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可持续发展
1.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启发性,不能过于宽泛或狭窄
常见有些老师在上课时,由于将问题设计得过于宽泛、笼统,目标指向不够清晰,让学生不知如何回答;若问题的设计过于狭窄,将教师的观念强加给学生,又失去思考的价值,不利于于探究能力的形成,与灌输毫无区别。
比如:《化学平衡常数》这一节内容,提供了下面表格并设计如下问题:
表1:在457.6℃时,从H2、I2或HI开始发生下列反应:H2(g)+I2(g)2HI(g),平衡后得到以下实验数据:
分析上表数据,思考:一定温度下C2(HI)/ c(H2) ·c(I2)的结果与起始浓度的大小有无关系?与该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建立平衡的途径有无关系?
这种问题设计,学生很快就能给出正确答案,但这样的问题设计简单、机械,过于浅显,没有有思维深度。
第二种问题设计:
分析表1,对比其中一组、二组与三、四组数据的不同起始浓度与该温度下化学平衡常数的对应关系中你有何发现?
设计意图:通过第三种问题的设计,为学生的思考提供必要的提示,以利于学生思维的推进和语言的表达,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这个问题本身的思考,更是对学生面对新问题时的思维方法指导。同时培养了学生对比能力、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
2. 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层次性,并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活动中每个问题的设计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层层递进,从而引导学生对学习的知识不断完善,认识不断升华。
比如:在认识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时,设计了三个问题:
a.从平衡浓度关系的计算结果中你发现有何规律?
b.根据上述两个反应平衡浓度关系式的共同特点,试写出反应mA(g)+nB(g)pC(g)+qD(g)的化学平衡表达式。
c.试着写出下列三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
CO+H2O(g)CO2+H2 2Fe3++Fe3Fe2+ Cl2+H2O(l)H++Cl-+HClO
设计意图:学生先从平衡浓度关系的计算结果发现规律,引出化学平衡常数;然后让学生观察上述两个反应平衡浓度关系式的共同特点归纳写出反应mA(g)+nB(g)pC(g)+qD(g)的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最后让他们再由一般到特殊试着写出三个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由于有固体Fe和液体H2O参与,出现多种不同写法,引发学生认知冲突,最终认识到书写表达式的注意事项。通过这样关联的问题链让学生在交流和讨论中体会概念的构建,明确化学平衡常数这一概念的内涵,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3. 设计关联性问题,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这种思路的设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实现授之以渔。
如:在介绍S02能与氧气反应的性质时,启发学生讨论S02与氧气反应时化合价的变化,然后变换角度,设计以下问题组:(1)Na2SO3在空气中能否稳定存在呢?(2)硝酸和氯气都有强氧化性,若在含S032-的溶液中加入硝酸或通入氯气,S032-还能存在么?(3)在检验S042-时,若用硝酸来酸化待测液,然后加入BaCl2溶液,发现有白色沉淀,能否说明该待测液中含有S042-呢?(4)如何选择试剂和操作来检验S042-?
从“S02”变换到“Na2SO3”,从“氧气”变换到“硝酸或氯气”,从S032-会被硝酸氧化引导学生联想迁移到S042-的检验的实验设计,拓宽和深化了学生的思维,培养了思维迁移能力和综合、创新求异的能力。
4. 设计隐含性问题,诱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北宋教育家张载说过: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教师不仅要注意提问,更要注意让自己的问题抛出之后后,学生可以生疑。如教师提问:如何配制100ml 0.1mol/L的Na2CO3溶液?教师可称好1.06gNa2CO3溶解在100ml的量筒中,这一“隐含问题”的认知情境的创设会让学生观察思考之后,便会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相关问题:普通天平能否精确到0.01g,比较精确的新仪器容量瓶的使用方法等。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来精心设计,让学生有问可问。
二、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
学习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课堂教学必须合理设置问题呈现的情景,使问题直观、鲜明,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1)实验呈现
实验能促进学生多种感官的同时参与,促进暂时联系的形成,有利于学生建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帮助问题的解决。
(2)故事情景或生活素材呈现
新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同时化学教学中有许多化学思想、观念的教育因素,不应该被忽视。
故事:曹冲称象。思路是“化大为小”(“物质的量”教学〉
问题:若微粒数目过于巨大而无法一个个去(下转第83页)(上接第46页)数,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
生活素材:碳酸氢钠在医疗上是治疗胃酸过多症的一种药剂。
问题:(1)Al(OH)3和NaHCO3都能中和胃酸吗?原理如何? (2)联想一下:当患胃溃疡时是否都可以服用含Al(OH)3和NaHCO3的胃药?
(3)文字材料呈现
有时候可以把与问题相关的一些信息,如化学史实、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化学事实、化学科学与技术发展及应用的重大成就等,以文字材料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促使学生在文字材料中的信息的冲击下,积极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探索。
(4)图表呈现
图表可以直观清晰地呈现信息间的关系,将各事物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条理化,从而有利于学生发现各事物间的区别和联系,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另外,用图表呈现问题还可以省去繁杂的文字叙述, 使问题的表述简捷明了。
问题设计把教育理论、教学思想转化为可操作的程度或结构,让课堂教学变成了“师生共振”。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技能,而且智力、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达到多元化的素质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程品. 有效课堂中的问题设计研究——对高中化学教学中有效问题设计的思考[J]. 课程教育研究. 2013年2月.
[2]裴慧敏. 浅谈高中化学课堂问题设计的有效性[J].学术研究. 2011(08).
[3]朱琼. 高中化学课堂有效提问的反思[J].大观周刊.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