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数学课堂情境创设方法探讨

【作者】 彭 妮

【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兴业县葵阳镇立石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摘 要:小学生的学习有其特有的心理特点,这时期他们更容易走进现实,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情境中,更愿意参与探索,发现的数学活动中去。因而在教师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必须认真的研究小学生的阶段性需求心理,并结合某阶段的需求心理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让学生走进数学、探索数学、运用数学。
  关键词:数学 教学 情景 创设
  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地发挥情境、数学与小学生需求心理的整体效应,把学生引入到身临其境的环境中去,自然地生发学习需求。
  一、情境创设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问题,而充满疑问和问题的情境是学生产生问题的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使学生明确研究目标,给思维定向;同时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给思维以动力。
  1、情境创设应适合学生的特点
  情境创设至少有一个基本原则:从小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出发。如果情境创设不能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果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如果情境创设不是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协调发展,甚至是伪造的情境,这样的情境要坚决摒弃。我们呼唤一个“求真”的教学情境。
  2、情境创设应关注学生生活
  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情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把生活引进课堂,而且要对生活化情境作理性分析和有机选择,让典型的、有利于学生探究的生活情境来为教学服务,让学生带着数学走进生活,去理解生活中的数学,去体会数学的价值。
  3、情境创设应体现数学味
  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进行设计。情境中过多的无关信息,不仅不利于学生“数学化”能力的培养和数学知识的掌握,而且会模糊学生的思维,失去情境创设的价值。同时情境创设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不应对情境本身作过多的具体描述和渲染,以免喧宾夺主,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应通过情境,丰富学生的感知,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
  二、找准学习起点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简单的信息积累,是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及由此而引发的认知结构的重组。也就是说学习必须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为基础来实现知识的建构。而学习起点,是指学生学习新内容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及能力储备。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外乎两条途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基础。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
  1、尊重学生的学习经验
  学生的经验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是最活跃的因素,它是学生自主建构新知,发展智慧的前提,背弃小学生经验的数学情境,会让学生产生陌生感,甚至压抑,而厌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意义一课中,其实对于百分数及其意义早已是学生经验世界是较为熟悉的数学现象,教师只需创设情境,让学生到自己的经验世界中去搜索,去提炼、分析,即可让学生自主地抽象出百分数的意义与优点。而不应是以教材中的几个实例引导学生概括,抽象的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不生禁锢感、压迫感,从而对自主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因而教师创设情感之时,一定要认真研究和调查此时此刻学生的经验之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参与到自主学习中去。
  2、关注学生的生活积累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说过:“影响学生的最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当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数学课程标准》也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生活积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的教学都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尊重学生的知识基础,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是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尤为注意的,因为有时我们存在对学生已有知识把握不准的现象。教学中低起点要制止,高起点要慎重。以学论教,教是为了促进学,总之一句话:教师要掌握好教学尺度。
  三、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1、把激活思维的绣球抛给学生
  作为一项课堂活动,教学任务的提出应有利于促使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参与到理解、操作、输出或互动之中。因此教师要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教学内容的意义上,而不是在花哨的问题形式上。为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任务以吸引和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等方式,学习和使用知识,完成任务。
  2、把充分思考的时空留给学生
  在将教学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后,我们还必须保障学生独立思考、探究的时间。以往教学中存在这种现象,教师有让学生思考的意识,但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问,紧接着就是提问,学生当然答不出来,于是就误认为学生不会独立思考、探究,于是便简单地问“是不是”或“以讲代思”告诉答案,成了教师一厢情愿的灌输。因此,教师应该做一个好“教练”,对学习能力差的学生更要耐心地多给他思考、探究的时间。同时我们还应注重学生思考时空的“效”,即学生在思考过程中的效率与效能。要把握学生思考时空的“效”,教师的启发与诱导非常重要,有时教师的轻轻点拨,便是充分挖掘学生思考成效的导火索。
  3、把动手实践的机会还给学生
  对于学生而言,在他们尚未踏上社会以前,他们的知识体系中,除了一小部分知识来源与他们的生活经验,我们称之为直接认知外,绝大多数属于间接认知。而对于这些间接认知,我们通常采用的是以班级讲授的形式进行。然而在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的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够亲自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学具的使用十分必要,它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个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直观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原理,使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索、主体实践、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恰当地使用学具,叫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体意识,使“教”与“学”之间产生互动作用,最终达到学生自主探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