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打造高效课堂点滴体会
【作者】 侯昌莉
【机构】 四川宜宾市第七初级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在课堂上时常感受不到作为老师的一种成就感,反而更多是自己的憋屈,难受!很多老师为了孩子而去精心准备教学方案,不厌其烦的反复讲,反复练,不停地为孩子批改作业,围着孩子转悠,孩子们却是一脸的委屈和不乐意。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换个角度呢?学习并不是我们老师的事,那是孩子们自己的事!皇帝不急,急死太监,有用吗?得让他们急!所以这个高效课堂不仅仅是专家和教授们倡导的,更是我们一线老师迫切需要的。
什么是一节好课?什么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那就从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五实”说起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个基本要求,即“五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这五个基本要求我一直把它当自己上课追求的一个标准,要做到这五“实”,其核心就是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五实”的理解其实就是:在一节课堂中,学生实实在在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学生明白自己实实在在的干了什么?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自己干了什么后得到了什么?当然最主要的是学生喜欢这样吗?孩子们的喜欢才是一堂课的动力!有了动力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自己去练自己,自己去打造自己!这就是我理解的高效课堂。
首先,把一堂课变得有意义,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
课堂预习,我把这个交给孩子们自己来做!第二天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讲,自己来做!实在不会,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让自己会!做到了,给予孩子奖励,做不到的孩子,我帮着做,但结果是没奖励!而课堂的重点不在于孩子们是否完成了我教的任务,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尝试评价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多少?自己思考怎么去追赶完成任务较好的同学得到的奖励,怎么去弥补自己落下的“那段路”。然后督促孩子的思想,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觉得该完成的任务!比如说:今天教学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的孩子还不会去做,那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让自己会做(可提示孩子可以请教家长,可以请教组长,可以请教老师………)。只要完成任务,给予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给予鼓励,不停的鼓励,直至完成任务为止!
其次,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自己去练自己。
一堂课没效率,就没结果,至少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让很多本该课堂内完成的事却硬生生的留在了课堂外!非得去挤占其他课,以至于让孩子们不能按正常的课程表去做其他的事,本是德智体美劳都尽量发展,结果是没法去发展,造成没时间去发展!还美其名曰:“好好学习主科,那些没什么用。”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孩子,真的只需要学习老师口中的主科吗?我们没其它需要和自己的想法吗?所以作为老师确实应该多思量,怎么样把自己的课变成一堂有效率的课,变成一堂真正的课!就是没这节课就不行,而不是多上一节少上一节都差不多,都这个样!这节课得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挥之不去,意犹未尽,有了这节课,什么任务都完成了,而且是成功的完成了,快乐的完成了,开心的完成了,就算没有完成也会想着自己该怎么去完成,而不是老师拽着孩子说,你这个没做完,你必须做完了才能怎么样怎么样?比如说:一个测量长度的教学,孩子们小组自己去测量,自己汇报,自己计算,当然时间可能不够,但我们只能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自己该怎么去做?交给他方式方法,不能去替代!时间够或者不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衡量,时间够该怎么办?不够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给予指导帮助,但绝不是要孩子们必须按老师的要求必须完成哪个?没必要完成哪个?这个交给孩子们自己!因为他们遇到了问题会主动寻求帮助的,这就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主动!
再其次,把课堂常态下的课变成有生成性的课,让孩子们自己去打造自己!
所谓生成性的课,我的理解就是让孩子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靠老师不停的硬塞硬灌,注入式的东西。而是靠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在老师指导帮助下自己去探索过程中感受和收获到的东西,这种东西一旦生成便是不能随意磨灭的,它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独有的,专属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课上了等于没上,讲了等于没讲,有的课却让孩子们到老却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曾经我在中山街小学上过这样一节课:铃声响了,我心慌了,因为这节课没完成我的预设目标任务。不仅是还有一个例题没有讲完,还有很多的练习也没完成。我自认为这是一堂非常糟糕至极的课,真是丢脸丢到家了(全区的数学老师都在这里)。让我说课也有点说不下去,我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和未完成的目标硬着头皮全程展示在这里,说着抱歉!结果教科室的教研员却说我这节课耐人寻味,值得深思,值得研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一节课是完成我们的任务重要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要?答案当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要。那节课也让我深思许久,让我反复的想如何去完善?如何让孩子们去完善?怎么做才能让那节课完美呈现?很久很久以后,我找到了答案:没有完美的课,只有需要完善的课!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节课我们都不可以重来!我们只能真实的面对真实的孩子,上最真实的课,做最真实的事!
这是我的一些打造高效课堂的体会,总的来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个人认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根本!一切都是围着这个中心不停的迂回,旋转,渲染!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自己去练自己,自己去打造自己!
什么是一节好课?什么课堂才是高效课堂?
那就从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五实”说起吧!叶澜教授认为一堂好课应具备五个基本要求,即“五实”,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这五个基本要求我一直把它当自己上课追求的一个标准,要做到这五“实”,其核心就是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为学生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对著名教育家叶澜教授的“五实”的理解其实就是:在一节课堂中,学生实实在在的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学生明白自己实实在在的干了什么?学生实实在在的体会自己干了什么后得到了什么?当然最主要的是学生喜欢这样吗?孩子们的喜欢才是一堂课的动力!有了动力才能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自己去练自己,自己去打造自己!这就是我理解的高效课堂。
首先,把一堂课变得有意义,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
课堂预习,我把这个交给孩子们自己来做!第二天我让孩子们自己来讲,自己来做!实在不会,孩子们自己想办法让自己会!做到了,给予孩子奖励,做不到的孩子,我帮着做,但结果是没奖励!而课堂的重点不在于孩子们是否完成了我教的任务,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尝试评价自己完成学习任务的多少?自己思考怎么去追赶完成任务较好的同学得到的奖励,怎么去弥补自己落下的“那段路”。然后督促孩子的思想,让孩子自己去完成自己觉得该完成的任务!比如说:今天教学的是“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有的孩子还不会去做,那就让他自己想办法让自己会做(可提示孩子可以请教家长,可以请教组长,可以请教老师………)。只要完成任务,给予奖励。没有完成任务,给予鼓励,不停的鼓励,直至完成任务为止!
其次,提高课堂效率,让孩子们自己去练自己。
一堂课没效率,就没结果,至少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结果。让很多本该课堂内完成的事却硬生生的留在了课堂外!非得去挤占其他课,以至于让孩子们不能按正常的课程表去做其他的事,本是德智体美劳都尽量发展,结果是没法去发展,造成没时间去发展!还美其名曰:“好好学习主科,那些没什么用。”其实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孩子,真的只需要学习老师口中的主科吗?我们没其它需要和自己的想法吗?所以作为老师确实应该多思量,怎么样把自己的课变成一堂有效率的课,变成一堂真正的课!就是没这节课就不行,而不是多上一节少上一节都差不多,都这个样!这节课得让孩子们印象深刻,挥之不去,意犹未尽,有了这节课,什么任务都完成了,而且是成功的完成了,快乐的完成了,开心的完成了,就算没有完成也会想着自己该怎么去完成,而不是老师拽着孩子说,你这个没做完,你必须做完了才能怎么样怎么样?比如说:一个测量长度的教学,孩子们小组自己去测量,自己汇报,自己计算,当然时间可能不够,但我们只能引导孩子,帮助孩子自己该怎么去做?交给他方式方法,不能去替代!时间够或者不够,让孩子们自己去衡量,时间够该怎么办?不够该怎么办?我们可以给予指导帮助,但绝不是要孩子们必须按老师的要求必须完成哪个?没必要完成哪个?这个交给孩子们自己!因为他们遇到了问题会主动寻求帮助的,这就是我们教育需要的主动!
再其次,把课堂常态下的课变成有生成性的课,让孩子们自己去打造自己!
所谓生成性的课,我的理解就是让孩子们对自己所学的东西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而不是靠老师不停的硬塞硬灌,注入式的东西。而是靠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在老师指导帮助下自己去探索过程中感受和收获到的东西,这种东西一旦生成便是不能随意磨灭的,它是属于孩子们自己独有的,专属的。这就是为什么有的课上了等于没上,讲了等于没讲,有的课却让孩子们到老却还记忆犹新,津津乐道。曾经我在中山街小学上过这样一节课:铃声响了,我心慌了,因为这节课没完成我的预设目标任务。不仅是还有一个例题没有讲完,还有很多的练习也没完成。我自认为这是一堂非常糟糕至极的课,真是丢脸丢到家了(全区的数学老师都在这里)。让我说课也有点说不下去,我只好把自己的想法和未完成的目标硬着头皮全程展示在这里,说着抱歉!结果教科室的教研员却说我这节课耐人寻味,值得深思,值得研究。最后提出一个问题:一节课是完成我们的任务重要还是学生学习的过程重要?答案当然是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要。那节课也让我深思许久,让我反复的想如何去完善?如何让孩子们去完善?怎么做才能让那节课完美呈现?很久很久以后,我找到了答案:没有完美的课,只有需要完善的课!因为我们生活中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节课我们都不可以重来!我们只能真实的面对真实的孩子,上最真实的课,做最真实的事!
这是我的一些打造高效课堂的体会,总的来说,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把主动权交还给孩子,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种方法,个人认为是高效课堂的一个根本!一切都是围着这个中心不停的迂回,旋转,渲染!课堂上,让孩子们自己去做自己,自己去练自己,自己去打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