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之我见

【作者】 李 娟

【机构】 山东省惠民县麻店镇五牌学区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课堂是教学活动展开的主要场所,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提高多种能力和养成一定思想观念的主渠道。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成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是新课改对我们每位教师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创设情境
  数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对小学数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怎样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取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了解小学生的特点,了解数学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在此基础上运用适当的手段,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
  一、教师必须课前充分准备,明确教学目标。
  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一个完整、明确的课堂教学目标必定能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那么,科学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如何体现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合理地确定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通俗的话说,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以应该合理安排一节课的信息量。对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要进行区分,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是不一样的,因此相应的教学进度也要有所区分,这样才能够避免在教学时抓不住主要的内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学生容易接受的内容上多花时间从而达不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教师必须将科学性和新颖性融入课堂教学。
  1、教师必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
  我们都知道数学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更是一种情感过程。对于这种情感教学我们要注意的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兴趣不妨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一是给学生营造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就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等让教师授课的内容变得新颖、有趣。比如在教学统计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水果雨”的场景——让不同类的水果以下雨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等学生观察以后教师可以提问:“出现了哪几种水果?各出现了几个?你能记住吗?谁有好的方法来帮助大家记清楚?”这样就很顺利、迅速的引入了统计的内容。一方面教学内容更形象直观了,另一方面学生会觉得课堂更富有情趣,从而让他们感到有学习的积极性。这种活跃的课堂气氛无疑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是必须注重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在课堂上面带笑容,其欢乐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以真诚的笑容面对每一个孩子,使师生情感得以交流,让每一个孩子都以良好的心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学习之中。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多多给予鼓励,使他们有信心学得好。经常给予学生赞扬,发现他们思维的“闪光点”也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
  2、教师必须巧设问题的情景,做到科学地引导。
  教师在教学新知识前,应有意创设生动、愉悦的意境,揭示知识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课堂效果。在创设情境上,教师可以把故事、游戏引入课堂,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前,可安排这样的情境:“小明、小红两人吃一个月饼,每个人吃多少呢?如果用数学该如何表示呢?”学生们会感到很有趣,并急于想了解,于是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出教学内容,带学生们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力求将数学问题还原为生活中常见的、能理解和接受的问题,也就是说,将数学“生活化”。教学中让学生思考、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教师的主导作用在于设计好问题,激发思维,针对学生思考中的问题给予有的放矢的指导。
  3、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动手的实践。
  数学教学要取得好的课堂效率,就必须引导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活动方式,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在此,我们特别强调会做,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消化、贯通;通过实践,学生在“触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比如在教学二年级观察物体这一单元的镜面对称的特点时,可以让学生自带一面小镜子。首先让学生照一照身边的物体、数字、人在镜子里的成像,这时会有学生问:“怎么样倒了?是上下倒了还是左右倒了?”这样一步一步的引导就可以让学生很容易了解镜面对称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在课后看镜子里的数字或时间,运用两次镜子的成像将原像还原。这样的动手实践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感知、理解新知识,这样也就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三、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对课内知识进行延伸与拓展,将抽象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变为实践性、开放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大胆提出猜想,不断形成、积累、拓展新的数学生活经验。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生活及兴趣的了解,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和整合,再次创设生活情境,真正实现课的导入“生活化”——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序曲”;例题教学“生活化”——例题教学是优美乐章的主旋律;知识运用“生活化”——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仿佛是动听的“交响乐”。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要立足教材,以教学理论作指导,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真正地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崔亚兵.浅谈新课改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J].《中小学教育》,2012.01 
  [2]陆秋香.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研究》,2011.04 
  [3]韩冬云.新课标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反思[J].《基础教育课程》,201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