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关于板书设计对课堂效果影响的思考和实践

【作者】 陈绍芳

【机构】 浙江兰溪市永昌初级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随着教师队伍中对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频繁,我们有很多老师的确从中获得了启发,改进和完善了自己的课堂思路。对同一课时下载多个课件加以整合修改,加入自己个人的元素,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思路。对于导学案的编写也加以整合,删减和增改,在集体备课中,这种教学模式的确发挥了资源共享,借他山之石攻玉的效果。但同时也有很多老师疲于应付,懒于改进。对一课时只下载一个课件,而且也不加以修改、增删,根本没有自己的个人元素的渗透,没有备足充分的课,教案也是随便抄抄应付就去上课,不但自己被这一个版本的课件流水账一样牵着鼻子走,没有承前启后、承上启下的知识点的联系和过渡,知识单纯的点。鼠标只是点点点,知识点也只是点点点,学生听得云里雾里,没有系统性。导学案原版一个版拷贝,试卷原版一个版拷贝,名为集体备课,实为走过场,走形式主义。在花了大量的时间之后只取得了些许的成绩,学生搞得疲惫不堪,效果很差。我个人觉得这种教学模式是误入歧途,这种老师的课堂模式也是害了一大批学生,使他们疲于掌握知识点,而没有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因为这样的老师,他自己在备课时都没有认真地整理过知识,知识没有系统性、关联性,上课词不达意、意不连贯,没有过渡,课堂教学思路很凌乱,不系统,学生掌握起来,就很难做到关联和系统性。
  在这种教学反思下,不安于现状的我突发奇想,敢于创新和落实。看了太多的走过场,看了太多的焦头烂额之后,我决定开始着手考虑并设计课堂板书。重拾板书这一传统的教学手段。也许有些同行可能要笑话我了。“板书有什么好写的了,课件里面答案都有的,小结也有的,写了也是白写。”不错,在这种教学思想下,似乎的确没有写板书的必要。但是大家只要仔细一想就知道,课件在鼠标的点击下面,不免走马观花,停留时间也许过短,而板书可以停留较长时间,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摘记和理解。我个人认为,应把课件的课堂小结删掉,取而代之的是黑板上的板书,这样有利于教学,否则,课堂效果不会好到哪里去。也许有些同行又要来说了。“有导学案的哇,导学案上自然有摘记和板书,所以不用担心了。”我不觉得把板书留在导学案上有多么好,对于习题倒是可以,可对于板书,我仍然认为要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摘抄来得有印象、有理解、有意义。但如果板书像写作文一样,从上一行写到下一行,只是把答案和知识点一行行抄在黑板上,那倒不如用课件展示,最起码课件字体端正,分布整齐合理。为了解决板书走形式,走知识点流水账式排版,我重提板书设计。而且,我通过认真实践,发现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提升课堂效果,帮助学生系统性地整理知识,由点及面,由面到立体化地建构知识,加深理解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对考试成绩有一个较大的突破。下面就以我所在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为例来阐述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对课堂效果的影响。
  浙教版七(上)科学第一章第三节是科学测量的内容,学生单位换算的掌握程度曾有过一个深入的调查分析。教材上是如下表述的:
1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  1微米=1000纳米
  以前我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发现课件上只是如下表述: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  1毫米=1000微米=1000000纳米
  与课本上的表述方式稍有不同。按这个模式上去,学生的掌握效果,并不理想。还有的课件是如下表述: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这种表达方式去讲解单位换算,比上一种方式分解得更细,有其优越性,但是按这个模式上去,学生的掌握效果同样也不理想。所以我陷入了深思,为什么学生掌握得这么差呢?这种表达模式难道学生很难把握?陷入了深思的我开始对这一部分知识重新审视。总结起来,就是零碎不整体。看似有联系,但是又似有非有的断断续续的感觉。所以,我突发奇想,为什么不利用板书设计将这些零碎的单位整合到一起去呢?经过较长时间的板书设计,终于设计出自己满意的模式。如下: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
  黑板上写下这些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之后,再演绎归纳一下,得出如下板书设计:
  




  一开始,我是这样讲述如上换算关系的:
  长度的单位有很多,有大有小,从左到右,单位是从大到小变化的。以毫米为分界线,从米到毫米这一段,是10进制的。单位每降一级,扩大为原来的10倍,单位每升一级,缩小为原来的10倍。单位每降二级,扩大为原来的100倍,单位每升二级,缩小为原来的100倍。级别降低或升高的级数,扩大或缩小为原来的10n倍,以此类推。从毫米到纳米这一段,是1000进制的。单位每降一级,扩大为原来的1000倍,单位每升一级,缩小为原来的1000倍。单位每降二级,扩大为原来的106倍,单位每升二级,缩小为原来的106倍。跨过分界线——毫米的,将倍数累积上去。
  以此板书设计为底版,再加上这样的讲述,学生基本上能够搞清楚长度单位换算之间的关系。由点及面建立了联系,学生比较好理解,在较短的时间内学生掌握得比较到位,作业质量显著提高。今年,我又不满足于以前的讲述,改成如下讲述:
  长度的单位是个大家族,成员很多。从左到右,辈分逐次变小。以毫米为分界线,从米到毫米这一段,是10进制的,辈分每降一级,扩大为原来的10倍,辈分每升一级,缩小为原来的10倍。辈分升高或降低的级数,就扩大或缩小为原来的10n倍。从毫米到纳米这一段,辈分每降一级,扩大为原来的1000倍,辈分每升一级,缩小为原来的1000倍。跨过分界线——毫米的,将倍数累积上去。
  这样子,在原先的讲述上,加入拟人化的讲述方式,生动活泼了课堂语言,学生更容易接受。课堂效果更好,学生掌握得更到位。当然,讲述方式的多样化,完全是基于我在黑板上的板书设计,将零碎的点整合成系统的面。所以,一个好的板书设计,也有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讲述方式。再讲述完科学记数法之后,我将这种换算关系发挥到极致。以下是几个例子:
2.75米=_____________________微米。
  讲述:
  我陈述1:“把2.75这个数值照抄。”
  我提问1:“从米到微米,倍数是扩大还是缩小?”
  学生回答1:“扩大。”
  我陈述2:“那就在2.75这个数值后面写上运算符×,表述为:2.75×”
  我提问2:“从米到微米,倍数关系是多少?”
  学生思索了一下,回答2:“1000000倍。”
  我陈述3:“是不是1后面6个0,那就是106倍,所以在原先表述的基础上,再表述为:2.75×106。所以最终表述为:2.75米=_2.75×106_微米。
  再举一例:
  27.5纳米=___________________厘米
  讲述:
  我陈述1:“把27.5这个数值照抄。”
  我提问1:“从纳米到厘米,倍数是扩大还是缩小?”
  学生回答1:“缩小。”
  我陈述2:“那就在27.5这个数值后面写上运算符─。表述为:27.5
  我提问2:“从纳米到厘米,倍数关系是多少?”
  学生回答2:“10000000倍。”
  我陈述3:“是不是1后面7个0,那就是107倍,所以在原先表述的基础上,再表述为:
,可以表述为:27.5×10-7,所以最终表述为,27.5纳米=_2.75×10-6 厘米。
  再接下来就是限时集训:
  21000微米=_________米;80毫米=____________纳米;25分米=_________微米。
   从学生的反馈情况来看,掌握情况比较理想。
   我还把这种板书设计应用到面积单位换算和体积单位换算关系。板书设计如下:
   
   
   
   
   
  再加上类似于长度单位换算的语言讲述方式,学生同样也获得较为理想的课堂效果。
  后来,我又听取了年级段内其他科学老师的讲解单位换算时的方式。发现要么按照教材上来讲,要么按照课件上来讲,比较零碎和凌乱,学生掌握不到位,缺少方法。后来,我把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在学科组内作了介绍之后,其他科学老师都觉得比较好,将我的板书设计和讲述方式作了推广,获得了比较好的评价。
  有了这种板书设计的思想指导教学活动之后,我试图对传统的板书和某些课件上或教辅书上的板书设计详加审视之后,我越来越发现,发明一种自己的板书设计是一件多么奇妙美好的事情。因为在我发明自己板书设计的过程汇总,我自然要去考虑这些知识点应该如何建立起联系,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找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并系统化的同时,心中就逐渐有了一幅板书设计的雏形,付诸笔端往往会受到意想不到令自己吃惊的效果。下面我再介绍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常用的一些板书设计。如下:
  二力平衡:







  
  以上我所例举的几种板书设计只是我众多板书设计的几个典型。我将我的板书设计作为我备课是否备好的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在熟悉了教材和习题之后,在多年的中考经验之后,我都会深思熟虑设计出符合自己上课口味和学生上课口味的板书。将我在课堂上所要江的知识目标和技能贯穿其中。同时,这种系统的建构图也给学生美感的享受。在数学领域常用到数形结合的方法解析几何,那么,科学的教学为什么要单一化呢?所以,我往往是将媒体教学和板书设计教学、知识点系统教学、语言精简化教学相结合,以期达到立体化多元化的效果。在学科组内,我也经常参加听课和集体备课,当我把我的板书设计分享出来时,获得了组内一致好评,并且加以推广。在教学效果评价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轻松了,思维不容易混淆紊乱了,考试成绩提高了。这些足以说明我的这种课堂模式是一个值得继续尝试、努力深入开展并优化的课堂模式。当然,优秀的课堂模式浩如烟海,我要不断地吸收精华,开拓进取,为探索和创造出更多更好的课堂模式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