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教育
【作者】 邓 洲
【机构】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武德乡小寨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小学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想建设牢固的教育大厦,就必须从小学教育抓起。抓好小学教育也是为中华民族培养更好的接班人创造良好条件。而打好小学教育基础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小学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有很大影响。
关键词:小学教育 基础地位 启蒙作用 学校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本文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小学教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文盲产生的问题。也保证了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力和义务的实现。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教育基础,它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今后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提供重要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基础的提高,才会有利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具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基础的作用,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基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
2、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又是强制的和免费的:“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由于小学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
3、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只有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的身体比起幼儿来虽强健得多,但与繁重、持久的学习任务相比还是弱的,因此,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儿童的体质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在小学期间,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是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保护。
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在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和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手工操作往往被忽视,然而具有发展创造能力的人一般在小学期间就有种种表现,动手能力的训练错过了这一时期,收效就较慢。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检查、订正作业错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言行不一致的存在,是因为小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以及习惯或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与强度的实践训练。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即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我们如果能够长期地对小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做到习惯成自然,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机构”。[5]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教育对儿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会影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是由教师来负责的,而“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是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的教育专业人员”。所以他们有能力组织好教学,他们知道如何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学习心理学就知道,当学生遇到单调乏味的内容时,他们对此内容不感兴趣。但是,经过教师的创设,可以把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新颖、丰富。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趣味,从而认真听教师讲课,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无意注意规律的一小部分。
小学教育是高一级学校的教育作铺石垫路的准备的教育,因此,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它既是“树百年大计之建筑”,又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愿战斗在小学教育战线上的教职工们,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的儿童,更要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思想品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既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又要有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为祖国的富强,为子孙后代,要珍惜自己的事业——小学教育。
关键词:小学教育 基础地位 启蒙作用 学校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必须从小学教育做起。本文就我个人的观点谈谈小学教育。
一、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
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基础,要提高整个教育事业的质量,小学教育是不可忽略的重要阶段。而小学教育的健康发展,将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新文盲产生的问题。也保证了接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力和义务的实现。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的教育基础,它从个人来讲,完好的小学教育,有利于在成长过程中的身心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对今后接受更高一层的教育提供重要条件。从一个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普及和基础的提高,才会有利于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的顺利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说,小学教育具有为进入高一级学校打基础的作用,为培养各级各类人才奠基的作用。
二、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小学教育的全民性是世界各国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几乎所有国家的教育都在努力创造条件,确保每个人接受初等教育的权利。
2、义务性
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智能及身体状况不允许的例外),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岁),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因此,小学教育在整个教育中具有义务教育的性质,对于每个公民来说,教育机会是均等的,是应当享有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又是强制的和免费的:“国家对接受义务教育的学生免收学费。国家设立助学金,帮助贫困学生就学。”“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必须使适龄的子女或被监护人按时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由于小学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
3、全面性
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小学教育既不是就业定向的职业技术教育,也不是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专业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为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小学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只有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
三、小学教育的启蒙作用
小学阶段是儿童发展最易受影响的时期,是儿童向少年过渡,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因而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人的一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启蒙作用。
1、在身体素质方面的启蒙作用
小学是儿童身体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的身体比起幼儿来虽强健得多,但与繁重、持久的学习任务相比还是弱的,因此,关心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儿童的体质在小学教育中十分重要。在小学期间,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和清洁卫生习惯是对身体健康的积极保护。
2、在学习知识方面的启蒙作用
小学时期的儿童正处在智慧潜力逐步显现并迅速发展的时期,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应当放在启迪儿童智慧发展上。除教学内容外,读、写、算和手工操作的技能技巧的训练对儿童智力的发展和今后学习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儿童手工操作往往被忽视,然而具有发展创造能力的人一般在小学期间就有种种表现,动手能力的训练错过了这一时期,收效就较慢。另外,最为重要的是学生熟练掌握、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独立完成作业,检查、订正作业错误,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3、在思想品德方面的启蒙作用
进入小学的儿童,随着生活范围的不断扩大,会遇到越来越多的道德问题。小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关键是要认真做到言行一致、校内外一致。言行不一致的存在,是因为小学生缺乏坚强的意志,以及习惯或道德行为的形成需要一定数量与强度的实践训练。因此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即文明行为的养成教育。我们如果能够长期地对小学生进行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就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系列的条件反射,形成道德行为上的高层次的动力定型,做到习惯成自然,为小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学校教育对儿童的影响
“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方针和目的,向学生系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生活技能、价值观念和社会行为规范的机构”。[5]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教育对儿童的作用越来越大,它会影响儿童各方面的发展。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是由教师来负责的,而“教师是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是以教书育人、培养社会所需人才、提高民族素质为己任的教育专业人员”。所以他们有能力组织好教学,他们知道如何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学习心理学就知道,当学生遇到单调乏味的内容时,他们对此内容不感兴趣。但是,经过教师的创设,可以把原本单调的内容变得新颖、丰富。这样有利于学生感受到新知识的趣味,从而认真听教师讲课,最终达到教学目的。这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常用的无意注意规律的一小部分。
小学教育是高一级学校的教育作铺石垫路的准备的教育,因此,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它既是“树百年大计之建筑”,又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问题。愿战斗在小学教育战线上的教职工们,从国家和人民利益出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祖国的儿童,更要坚守自己的本职工作,树立自尊、自爱、自强的思想品质,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既有“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精神,又要有敢于开拓,创新的精神,为祖国的富强,为子孙后代,要珍惜自己的事业——小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