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的创新
【作者】 王国英
【机构】 山东省潍坊实验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高效的方向发展。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建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提高素质教育水平。
关键词:中学 语文 教学 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是,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高效的方向发展。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建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要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敢于发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经过长期的灌输,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被动听,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一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来说吧,一篇文章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总结出不同的道理,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理解,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我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老师问什么是春天,有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这孩子的回答多么美好啊。在《敬畏生命》教学中,围绕“生命”学生会产生许多的思考,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再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近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反向立意“常在河边走,坚持不湿鞋”;“荷出淤泥而不染”,但荷毕竟已经出淤泥了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敬畏生命》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紫藤萝瀑布》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韵律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4、创新源于体验,源于生活
语文教育的创新要以生活为中心,如写作除了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外,还需要个体生活的感悟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切身的感悟,深刻的反思,才可能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事物形象和语言材料,作者才可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文思。不是说“人情达练即文章”吗?因此,阅读写作教学一方面要扩大信息量,加大阅读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思考人生,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与自我创新意识的文章,避免了千人一面,思想雷同的“克隆”文章。可见,创新源于体验,源于生活。
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曾对学生说:“创新不是摘取天上的星星,不是创造史无前例的奇迹,而是走一条新路,过一条你没涉过的小溪,这在伟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你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无数个并不耀眼的奇迹,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铸就令人刮目相看的伟业,灿烂辉煌的奇迹。”坚持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走一条创新教育之路,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铸就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
关键词:中学 语文 教学 创新
传统的教学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授仅限于课本,即就课论课,所有习题答案都以教师为准,课堂上教师一人主宰,提问成了教师的专职,回答成了学生的必须义务。这样时时处处都控制学生思维,总拘泥于固定的框架,长期的灌输式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但是,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21世纪需要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语文教学尤其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高效的方向发展。只有把创新教育巧妙地融入语文教学中,并从某种程度上指导语文教学,才能建立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推进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提高素质教育水平,要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学生敢于发言,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面对我们的学生我不禁有些后怕,经过长期的灌输,他们已经习惯教师代劳一切,尤其是理解性的题目,总怕与老师答案不完全一致,不敢说;总怕错,不说,久而久之成了教师一人说,学生被动听,这样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直线下降。他们总期盼别的同学来发言,然后都举双手赞成,所以答案总是唯一的。其实语文教学中有些题目就有不同的答案,拿一篇文章说明的道理来说吧,一篇文章是一个多面体,不同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会总结出不同的道理,只要有道理、合乎逻辑就要及时给予肯定,不要在他们发言的第一次就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且阅读一篇课文,你不拘泥于一种成型的看法,而多思考多琢磨,经常从多角度来理解,能使学生的思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看一切事物、事件、分析人物也就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提炼、研究,以激起自己的创新意识。我记得有这样一则公益广告,“老师问什么是春天,有一个孩子回答雪融化了是春天”,这孩子的回答多么美好啊。在《敬畏生命》教学中,围绕“生命”学生会产生许多的思考,他们争先恐后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这样的发散思维中已或多或少的渗入了创造性阅读的内容,这样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又培养了能力。你看,大家说的多好啊!
2、突破常规思维,主张变异思维、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上,引导学生从概念的对立面中寻求立意,启发学生的逆向思维。如讲《愚公移山》后,教师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然而学生有逆向思维,提出“移山不如搬家好,”的看法,再如:“近墨者黑”,反向立意“近墨者未必黑”;“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反向立意“常在河边走,坚持不湿鞋”;“荷出淤泥而不染”,但荷毕竟已经出淤泥了等等,这种反弹琵琶,只要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就应该大力倡导,大加鼓励。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设疑或让学生互相设疑,启发学生多思解疑,通过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如前面对《敬畏生命》故事的概括,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解决各种疑难,还能培养其创造力。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审美情趣。
中学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这就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教学中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知道《紫藤萝瀑布》是一种自然美,《勇气》是一种人性美,《七根火柴》是一种社会美等。另外,要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如音乐美、结构美,内容美、韵律美、艺术美等。可结合教师讲评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进而来创造美,用语言行动来秒度时描绘生活,发现美,提高美的创造力。
教育理论上曾说到“智育不好出次品,体育不好出废品,德育不好出危险品。”可见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并且语文教师要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言传身教,用周围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来点化学生。让学生丛点滴做起,做一个有崇高道德的人。
4、创新源于体验,源于生活
语文教育的创新要以生活为中心,如写作除了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外,还需要个体生活的感悟作为催化剂。所以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只有通过对生活的独到观察,切身的感悟,深刻的反思,才可能激活头脑中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事物形象和语言材料,作者才可能文思泉涌,下笔千言,一气呵成,才能形成与众不同的文思。不是说“人情达练即文章”吗?因此,阅读写作教学一方面要扩大信息量,加大阅读力度;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观察社会,体验生活,思考人生,以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与自我创新意识的文章,避免了千人一面,思想雷同的“克隆”文章。可见,创新源于体验,源于生活。
著名的特级教师程红兵曾对学生说:“创新不是摘取天上的星星,不是创造史无前例的奇迹,而是走一条新路,过一条你没涉过的小溪,这在伟人看来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你来说无疑是一个奇迹。无数个并不耀眼的奇迹,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就能铸就令人刮目相看的伟业,灿烂辉煌的奇迹。”坚持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我想,只要我们能坚持走一条创新教育之路,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也会铸就一个属于自己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