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李玉勤

【机构】 甘肃省嘉峪关市第六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中学思想品德课由于其思想性、时代性强,而且又是理论性的科目,普遍存在着教师难教、学生难学、教学质量不高等现象。虽经广大政治教师努力改革与克服,但仍未见多大改观。新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尽快提升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教育效益,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这门学科教学的要求,适应新世纪人才培养的需要。要达到素质教育,即要牢固掌握知识,而且要达到知识、能力、觉悟的全面提高的要求,就必须要从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贯彻教学原则,合理运用教学方法,面向全体培养学习兴趣等方面着手,优化初中政治课教学。
  关键词:初中 思想品德课 思考   
  长期以来,困扰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题就是实效性不高,“死记硬背”、远离生活、脱离实际等竟成顽症。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喊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该如何优化思想品德课教学,上好思想品德课呢?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从思品课的价值观念上讲,应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长期以来,思品课的价值位置就是应试教育。为了应对考试,使政治教学陷入恶性循环。但事实上中学政治教育的特定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纪律素质、心理素质等。这个功能决不是应试教育所能涵盖的。“讲理论背理论考理论”,与学生成长脱节,与社会生活脱节。本应生动形象、丰富感人的一门学科,变成了僵化保守、令人生厌的“死记硬背”课。多年来的改革实践说明,中学思想品德课只有置身于学校素质教育之中,只有充分发挥其德育功能,着力于培育青少年学生的政治灵魂、人文素养、能力品质,才能得到社会认同,才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意义。如果让政治教育仅仅在应试教育的轨道上运行,就无法适应飞速发展的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最终只能窒息它的生命力,否定它的存在价值。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离开了学,教就没有了存在价值。
  那么,中学思想思品课教学有着什么样的要求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必须从知识为中心,转向能力为中心;必须从认知主义定向,转为完整人格的发展。 “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学生的人格发展和能力养成,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而是在特定的文化陶冶中,在特定的生活经验熏陶下进行的。只有当这些先进文化和宝贵经验被学生所选择、所认同时,即它们不再是外在的事物时,才能对其人格、能力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任何学习都是通过学生的主动行为才能发生和实现的活动,说到底是作为主体的人的存在方式,正如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科学说明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一样。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是认知性活动和情意性活动的统一。它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深化所学的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有关社会科学知识,进而推进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在于帮助学生培养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创造性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在学习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独立思考,主动探究,大胆实践,学以致用,从而发展能力,培养个性。
  二、课堂教学要贯彻落实“实、活、准、精”的基本原则。
  “实”,就是一切从本学科的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区别地开展教学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提出不同的要求,反对一个模式,一刀切。使每个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去体验,去领悟,去提高。
  “活”,即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灵活,就是要尽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点拨法、讨论式、图表法、比较法、归纳法、浓缩强化记忆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和能力基础上,生成和发展新的知识、经验和能力。通过师生共同活动,合作交流,教师从中可以得到反思,得到发展。
  “准”,即以课程标准和教材为准。讲课时,我们应准确地把握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以及重点、难点,尽量避免违反科学性的错误。特别是对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教学,更要做到准确、明了、简洁;同时,十分强调学生答题的规范化和准确率,把这个“准”字渗透到日常的教学和练习中去。
  “精”,即要求教师要做到精讲、精练、精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较好地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有针对性地讲解,做到化难为易,使学生有“茅塞顿开之感”。同时,我们也注意加强学生作业的练习和讲评的精练。
  三、改变教学方法,适应学生发展新特点。
  处在改革开放年代的中学生,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很强烈,这样的特点,对思品课教学既是挑战又是动力。过去沿用了几十年的“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一定要彻底改变。我们针对他们的新特点,改革教学方法,从课堂教学的变革中走出一条生路来。方法应该为达到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完成教育教学任务服务的。教学活动没有不变的或固定的模式,其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变化发展的,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学方法或活动的选择,应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实际,有所区别;所选定的方法,应有利于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好活动效果,同时具有生成性、前瞻性,具有时代烙印。归纳起来大致有“读议讲练”教学法、“提纲导读”教学法、“问题解答”教学法、自学讨论教学法、能力训练法等等。总之,不管用什么样的方法,其目的都服从于活动教学本身。
  四、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品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一)设疑、解疑激发兴趣。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下转第17页)(上接第21页)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激发兴趣。
  中学生思想品德课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以良好的教态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应恰当地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运用,来发挥教态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四)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
  总之,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变革,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快速迈步向前,作为教育教学引导者的教师是否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在改革中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许多东西都是值得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去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