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如何在区域地理复习中有效利用地图

【作者】 肖 婷

【机构】 山东省昌乐及第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巴朗斯基说;“地图是地理学的第二语言,并且应该说它永远是更经济更容易理解的语言。地图使人很容易了解许多在正文里往往必须用许多篇幅来叙述,但完全得不到充分效果的东西。”地图是各种环境的图形表达,是传递信息的载体。“没有地图的课不能称其为地理课”,这句话正说明了地图对于地理的重要性。其实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它有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特殊功能。提高读图能力是提高地理成绩、乃至文科综合成绩至关重要的环节。而读图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靠日积月累,而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奏效的。如果教学中地图运用得好,特别是复习课上,如果能对学生进行高效的读图和析图指导,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地理知识,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课堂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区域地理复习课上,如何更好的运用地图进行教学呢?  
  一.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激发学生的读图兴趣,从而掌握相关地理信息。  
  在多媒体基本上已经普及的现代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普及,对地理学科来讲可谓是一件幸事。地理教学中各种各样繁杂的地图,靠传统的板书显然难以满足教学需求,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地理教师的板图问题,同时,灵活多变的多媒体展示方式,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但是学生对某些事物的兴趣不是天生的,需要老师加以引导,促使他们喜爱地图,对地图产生兴趣。例如,复习《陆地和海洋》时,可针对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轮廓形状、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主要地理事物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设计了一套生动、形象、互动性强的《陆地和海洋》课件,让学生进行拼图游戏,教师在学生进行拼图的同时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的点拨,使学生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掌握相关的知识。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读图习惯,掌握基本读图方法。  
  地理离不开地图,学生平时需要多看地图,将知识点与地图结合,并逐一在图中查找、落实,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在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会有清晰的地图,可以有效地提取需要的信息,从容作答。如:在学习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时将知识点与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与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联系在一起,进行比较分析,学习起来,就比较容易。学生每天拿出一定时间投入到地图上,做到多见多看、多画多练、多思考,这些都是高中地理提高读图能力的方法。基本的读图方法和良好的读图习惯是地理教师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地理时就应该重点培养的,但在复习课上,老师也不应忽视学生读图习惯和读图方法的培养和引导。对于不同类型的地图,阅读方法和技巧是有区别的。老师要注意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读图知识如何看地图。学生面对一幅地图,到底怎样去读?首先要读出图名,确定这幅地图的类型,然后根据地图的类型,对地理图像进行全面的分析,提取相关的地理信息,得出正确的结论。第二,熟悉地图的图例。学生只有掌握了图例符号,才能识别各种地理事物。因此应教会学生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习惯。
  三.指导学生读图时,目标要明确,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注意运用从分解到综合的认知规律,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读图时一次不宜提出较多的观察目标,因为在太复杂的地图中寻找有用的信息,干扰因素多,容易分散注意力,影响观察的主要目标,同时,过于复杂的地图,过多的读图目标,也增加了读图难度,容易挫伤学生阅读地图的积极性,教学层次不明显,讲解问题的思路也不清晰。如果讲解的问题较复杂,可用几张内容单一的地图,观察后再逐次叠加综合,以判断不同地理事物的关系。这一方面的训练实际上更有助于我们对地理信息系统这方面知识的消化。 
  四.整体性思路贯穿整个读图过程,要注意地图之间的相互联系与比较,综合分析地理问题。  
  地理事物和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它们不可能孤立地存在。因此在分析问题时,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在地图的阅读上,要注意图与图之间的联系和比较,同时用几幅图来综合分析地理问题。如可引导学生在阅读政区图、气候图、地形图的基础上来分析某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从而总结该国家和地区的人文环境,并分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关系。  
  五.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积极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利用地图的相关信息,积极思维,找出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把跟这幅图相关的知识点在脑中反映出来,结合题目,找到有效的信息进行分析解答。如在复习世界人口分布特点时可先观察《世界人口分布图》,学生很易看出:亚洲东部、南部、欧洲、北美洲东部地区人中稠密。然后提出:为什么这些地区人口稠密呢?人口的分布与哪些因素有关?从而培养学生的读图习惯,建立地图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去借助地图工具,而不是首先翻阅课本。
  六.整合地图,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在利用地图时教师应对各种图幅如课本插图、教学挂图、新闻图片及多媒体动感图幅进行整合,以取得良好效果。再如采用地图叠加法,把有因果关系的图叠加,便于学生理解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成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例如,学生在掌握了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分布、特点、成因之后,教师可让学生在地图上,观察某地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引导学生分析该地获得的太阳辐射量的大小,确定该地所处的热量带;再分析所处的气压带、风带及距海远近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根据水热条件的综合状况,判断该地属于哪种气候类型。
  综上所述,读图是使文字语言与地图形象化语言相互转化的过程,要反复读图,使地理知识转化成形象化的地图,然后再让地理知识重现,即让地图“活化”。通过读图训练,使读图能力达到看深看透、看穿看破的境界。所谓“深”、“透”是指不停留在地理事物的表面,要透过现象看到实质。所谓“穿”、“破”是指不是孤立地看各种地理要素,而是把它们看作是互相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地理综合体。总之,在区域地理复习课教学中,要重视地图的应用,引导学生挖掘地图隐含的知识信息,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地理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