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试论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
【作者】 丁 彦
【机构】 山东昌乐二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据此,《课程标准》又指出了语文课程的总体目标:“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们都小看了语文的工具性,只是狭隘的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实则不然,它本质上是指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去沟通别人,去表达自己。比如说演讲。演讲是一种思维艺术,要善于运用逻辑智慧;演讲是一种心灵的互通,要体现语言和思想交流的亲和力;演讲是一种情感交流,需营造互动的情感氛围。一句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好的演讲家都是善用语言的艺术家。在有心人的手里,语文充满灵性,生机勃勃;在无心人的手里,语文就是唾沫、琐碎,无意义的存在。再看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工作中的交谈,政治舞台上的辩论,学术园地里的争鸣,外交活动的斡旋,经济领域的谈判,哪一样离得开口才呢?表达力像空气一样弥漫和作用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在这个世界上你不用去影响别人,就是被别人用表达力去影响,你没有第三选择,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的人,是怯懦无能的人;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要想表达得好,就必须充分注重语言的工具性。
2. 语文的“人文性”同样需要积累
我们的积累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认为情感只是课堂上的体验和阅读的感受,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积累。其实不然,语言积累既有显性的,像语言积累,还有隐性的,像情感和体验,这都需要我们来积累它。而且在很大意义上讲,后者要大于前者。以阅读为例,我们沉醉书香,含英咀华,从字里行间读出鸟语花香、余音袅袅、万马奔腾、惊心动魄,把自己的情感和阅历都调动起来,融入词句,品味沉吟,于是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灵魂因之而纯净而升华。这样一种意境不比几个字词句的纠缠要有意义的多吗?鲁迅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余华超越绝望的呐喊,路遥真诚深刻的思考,庄子雍容睿智的天真,张爱玲深闺小巷的幽怨,毕淑敏在水一方的清婉,村上春树自行其是的落寞……品味书中那种情感与智慧淡淡的清香,无须言语,真情和感动便无声无息而来。相信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情感积淀吧!
3.语文课程如何“育人”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育人。育人有两个方面的内涵:(1)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造,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2)对学生品质的引领和提升。如人格、品味、态度、情感、意志等等。
目前,课堂育人仅仅停留在学习目标的第三条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即从文本提炼出的人文精神,故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千篇一律讲爱祖国、爱大好河山。而理科类老师往往更犯愁,连爱国都没法爱,想牵强附会也附会不上。这是对课堂育人的理解误区。只从文本立意出发的育人是狭隘的育人。育人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以一节数学课举例,如果这节数学课的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那么不单单研讨需要小组合作,展示点评总结归纳都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团队合作精神就是这节课最好的育人立意啊!讲评课的总结反思精神、理科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实践精神,遇到难题永不言弃、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都是很好的育人立意。这些立意不是学科口号,而应当完美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育人”是过程育人,具有学科特色,重体验,轻说教。那么,育人的落脚点在“课堂”。可以说,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置身与特定的场景画面中,去感受,去体味、去思考,用真情实感说话。语文课堂是情感体验的课堂,而绝非问题和答案的课堂。
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时代性,社会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关注家庭生活,把亲情教育引入课堂;关注学校生活,把集体教育引入课堂;关注同学生活,把爱心教育引入课堂;关注未来生活,把理想教育引入课堂;关注生存环境,把责任教育引入课堂;关注世界风云,把竞争教育引入课堂;关注人类命运,把未来教育引入课堂。育人是一个契机,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做。
4.语文知识如何内化的问题
由《课标》为语文教学设定的总目标要求可知,语文知识要有一个内化和升华的过程。将语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能力,进而升华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以写作而言,很多人会问,学生也有读书,为什么写作文还是一筹莫展?孩子们从小积累了不少诗,假如提示了诗的题目或第一句,下面的内容就能张口就来,可为什么真到了写作的时候,就束手无策呢?这就涉及到积累的东西如何内化的问题。
太功利了不行,太急功近利更不行。我承认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但很多时候读书万卷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书读多了,一旦化不开,更让人觉得俗气。读一点书就立刻产生一点效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都喜欢情感体验,我们读一篇文章很震撼,这并不代表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和他共鸣,但是我们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多了之后,心灵就会有一种震撼,震撼以后对生活就会产生精神表达的一种欲望。实际上这就间接获得了一种生活经历。当一旦遇到相似的生活体验和话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马上想起来我曾经读过哪些类似的书,从而产生碰撞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积淀。这时我们的读书、我们的积累才会产生效果。所以说,语文是一门内功,需要慢慢的沉淀。请多一点耐心,静等花开的烂漫吧!
1.对语文“工具性”的认识
一直以来,我们都小看了语文的工具性,只是狭隘的认为语文的工具性就是字词句的机械记忆。实则不然,它本质上是指利用语言这个工具去沟通别人,去表达自己。比如说演讲。演讲是一种思维艺术,要善于运用逻辑智慧;演讲是一种心灵的互通,要体现语言和思想交流的亲和力;演讲是一种情感交流,需营造互动的情感氛围。一句漂亮的话之所以漂亮,就在于所说的东西是每个人都想到过的,而所说的方式却是生动的、精妙的、新颖的。好的演讲家都是善用语言的艺术家。在有心人的手里,语文充满灵性,生机勃勃;在无心人的手里,语文就是唾沫、琐碎,无意义的存在。再看我们的生活和周围的世界,工作中的交谈,政治舞台上的辩论,学术园地里的争鸣,外交活动的斡旋,经济领域的谈判,哪一样离得开口才呢?表达力像空气一样弥漫和作用在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所不包。在这个世界上你不用去影响别人,就是被别人用表达力去影响,你没有第三选择,一个不敢表达自己的人,是怯懦无能的人;一个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民族,必将是一个没有前途的民族。要想表达得好,就必须充分注重语言的工具性。
2. 语文的“人文性”同样需要积累
我们的积累往往偏重于知识的积累,认为情感只是课堂上的体验和阅读的感受,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积累。其实不然,语言积累既有显性的,像语言积累,还有隐性的,像情感和体验,这都需要我们来积累它。而且在很大意义上讲,后者要大于前者。以阅读为例,我们沉醉书香,含英咀华,从字里行间读出鸟语花香、余音袅袅、万马奔腾、惊心动魄,把自己的情感和阅历都调动起来,融入词句,品味沉吟,于是练达性灵,陶冶情趣,使媚俗不再,浮躁不再,灵魂因之而纯净而升华。这样一种意境不比几个字词句的纠缠要有意义的多吗?鲁迅入木三分的文化批判,余华超越绝望的呐喊,路遥真诚深刻的思考,庄子雍容睿智的天真,张爱玲深闺小巷的幽怨,毕淑敏在水一方的清婉,村上春树自行其是的落寞……品味书中那种情感与智慧淡淡的清香,无须言语,真情和感动便无声无息而来。相信这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情感积淀吧!
3.语文课程如何“育人”
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能是育人。育人有两个方面的内涵:(1)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与锻造,如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等等。(2)对学生品质的引领和提升。如人格、品味、态度、情感、意志等等。
目前,课堂育人仅仅停留在学习目标的第三条情感态度价值观上,即从文本提炼出的人文精神,故语文、政治、历史、地理千篇一律讲爱祖国、爱大好河山。而理科类老师往往更犯愁,连爱国都没法爱,想牵强附会也附会不上。这是对课堂育人的理解误区。只从文本立意出发的育人是狭隘的育人。育人是贯穿课堂始终的,以一节数学课举例,如果这节数学课的内容难度较大,需要小组合作才能解决,那么不单单研讨需要小组合作,展示点评总结归纳都需要小组合作,那么,团队合作精神就是这节课最好的育人立意啊!讲评课的总结反思精神、理科类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科学实践精神,遇到难题永不言弃、自信顽强的意志品质,都是很好的育人立意。这些立意不是学科口号,而应当完美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育人”是过程育人,具有学科特色,重体验,轻说教。那么,育人的落脚点在“课堂”。可以说,课堂是学科育人的主阵地。语文课堂应注重情境创设,让学生置身与特定的场景画面中,去感受,去体味、去思考,用真情实感说话。语文课堂是情感体验的课堂,而绝非问题和答案的课堂。
语文教学活动一定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体现时代性,社会性。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引领学生关注社会生活,把社会生活引入课堂;关注家庭生活,把亲情教育引入课堂;关注学校生活,把集体教育引入课堂;关注同学生活,把爱心教育引入课堂;关注未来生活,把理想教育引入课堂;关注生存环境,把责任教育引入课堂;关注世界风云,把竞争教育引入课堂;关注人类命运,把未来教育引入课堂。育人是一个契机,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如何去做。
4.语文知识如何内化的问题
由《课标》为语文教学设定的总目标要求可知,语文知识要有一个内化和升华的过程。将语言知识内化为学生的语文素养、探究能力,进而升华为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就以写作而言,很多人会问,学生也有读书,为什么写作文还是一筹莫展?孩子们从小积累了不少诗,假如提示了诗的题目或第一句,下面的内容就能张口就来,可为什么真到了写作的时候,就束手无策呢?这就涉及到积累的东西如何内化的问题。
太功利了不行,太急功近利更不行。我承认阅读是最好的积累,但很多时候读书万卷并不能解决问题。因为书读多了,一旦化不开,更让人觉得俗气。读一点书就立刻产生一点效果,这是不可能的。因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人都喜欢情感体验,我们读一篇文章很震撼,这并不代表我们有同样的经历和他共鸣,但是我们会自然的产生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多了之后,心灵就会有一种震撼,震撼以后对生活就会产生精神表达的一种欲望。实际上这就间接获得了一种生活经历。当一旦遇到相似的生活体验和话题的时候,我们就会马上想起来我曾经读过哪些类似的书,从而产生碰撞和感悟,内化为自己的情感积淀。这时我们的读书、我们的积累才会产生效果。所以说,语文是一门内功,需要慢慢的沉淀。请多一点耐心,静等花开的烂漫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