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初探——以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教师队伍建设为例
【作者】 宋友德
【机构】 贵州铜仁广播电视大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铜仁广播电视大学迎来转型发展关键期,面对教师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创新意识缺失、实践能力局限等现状,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培养训体系创新,诸如基本模式、创新方式、管理体系、人文环境等教师队伍建设的基础性思考和建设经验。
关键词: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创新
铜仁广播电视大学(简称铜仁电大)于1979年2月成立,下辖9个县(区)级电大工作站,是一所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地方性成人高校[1]。现有119个教学班9121名学生,有专兼职教职工共计50余人。调查显示,对教师队伍培培养训体系创新的总体评价满意度仅为16.5%,对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满意度仅为12.5%、基本满意为20.5%,对创新意识水平认识严重缺失占54%、认识不到位占79%,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存在着无长效机制、培训机会少、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教师本身也存在能力局限。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中凸现的瓶颈问题[2],迫切需要解决制度、资金、培训方法和学习氛围等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培养培训管理体系
1、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逐年推进。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要实现体系创新,就是要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和“自我充实、自觉创新”的培训理念,以体系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发展模式,科学建构“校外培训与校本研修、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名师工程与创新团队”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框架,创建体现“学习自主、教学自信、区域合作、科研自觉、体系创新”的培养模式和培训方式,探索富有区域特征、地方特色、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2、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集中研修、自主研修、校本培训和青年教师“传、帮、带”导师制为主要路径,科学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营造“自主、自觉、开放、合作、高效”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同时,按照成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科学规范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台帐档案,使教师队伍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创新体系
1、着力构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位一体的培养培训框架体系。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开放大学、贵州电大等单位组织的各项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科学建立“135”人才发展框架体系,落实“1+1”青年教师“传、帮、带”导师制、“1+2”双专业教师发展机制、“专业+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推进了应用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3]。
2、建立以体现“自主自觉、合作创新”的培养培训要素的“四结合”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即校外培训与校本研修、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名师工程与创新团队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教育名师(或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构建“双新”“双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富有区域特征、地方特色、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理念前卫、教法先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了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创造力强且相对稳定的教师梯队和创新团队。
3、科学建立“跨界培训”人才建设体系。采取跨企、跨地、跨校及跨学科组织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凸显铜仁电大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兼容性、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均衡发展和培养培训的整体推进。同时,按照“分散评价+分散评价=积累评价”的模式,科学建立涵盖培养培训的过程性、积累性、成效性和实践性的“四维度”视角评价体系。即从培养理念、培训模式、知能融合、文化涵养四个维度,综合分析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评价误差,增强教学评价的精准度。同时让教师都动起来,让问题解决、目标达成、习惯养成、信心树立的有效生成,实现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的创新。
4、推进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经费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建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和科研资助奖励基金,把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和科研课题资助及科研成果的奖励纳入学校总体计划,并不断增加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经费的投入,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三、探索教师队伍多元化培养培训方式
1、宣传表彰师德楷模,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观摩、校本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自觉”“服务自觉”“文化自觉”“科研自觉”意识,积极探索具有开放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田海燕、杨大江等被铜仁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骨干德师”等称号。
2、创新“学历+非学历+技能”的培养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学骨干及教学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作用,在教师的备、教、批、辅、学、考、研等方面,关心指导教师“该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好?”使教师培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先后有林海、张姣等老师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双师”证书,张艳春、陈蓉等老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刘华、张润等老师分别到松桃木树、长坪等地挂职、驻村。
3、把非学历培训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一条重要重要路径来抓。以“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相结合,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和申报省、市、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经济建设等科研项目,探索成人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规律。2014年先后组织申报并立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8项,开展12期7629人次的普通话、文印工、书法教师、机关科长等非学历培训,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营造教师成长的人文环境
1、积极营造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开通了教师参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决策渠道,充分调动了教师建言献策、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融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了学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沟通和协调作用,组织适合教师特点的文体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培养高雅品行和审美情趣,提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以党风带师风促教风,培养教职工主人(下转第95页)(上接第97页)翁责任意识。依托“支部建学科上、党建融入教学中”,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师双向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彰显人本管理和人文关怀,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我能行”,在专业成长中体验“我进步”,在工作体验“我乐愿意干”,从而促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快速成长提高,并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尽善尽美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初步总结了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新形式、新机制、新举措和新体系,是合乎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证明,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任务还比较艰巨,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因资源差异、区域特征、市情现状等因素影响,研究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4]。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更多层面的探讨、更深层次的研究、更加广泛的实践和经验积淀,以实现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的创新,推进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校史编写组.学校发展概要[G]. 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校史(1979-2009),2010-05-26.
[2]张丰. 校本培训:改革教师业务学习方式的新机制[J]. 教育发展研究,2003,(1):55-57.
[3]皮智谋,申晓龙,董建国.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3):195-197.
[4]惠世恩,苗树胜,闫文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68-71.
作者简介:宋友德(1970.12—),男,贵州省松桃县人,大学本科,副教授,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及化学学科教学。
关键词: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创新
铜仁广播电视大学(简称铜仁电大)于1979年2月成立,下辖9个县(区)级电大工作站,是一所集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为一体的地方性成人高校[1]。现有119个教学班9121名学生,有专兼职教职工共计50余人。调查显示,对教师队伍培培养训体系创新的总体评价满意度仅为16.5%,对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满意度仅为12.5%、基本满意为20.5%,对创新意识水平认识严重缺失占54%、认识不到位占79%,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存在着无长效机制、培训机会少、方式单一、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教师本身也存在能力局限。为有效解决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中凸现的瓶颈问题[2],迫切需要解决制度、资金、培训方法和学习氛围等方面的问题。
一、科学制定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及培养培训管理体系
1、研究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逐年推进。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要实现体系创新,就是要按照“优化结构、提高素质”的总体思路和“自我充实、自觉创新”的培训理念,以体系创新和教师队伍建设的融合发展模式,科学建构“校外培训与校本研修、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名师工程与创新团队”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框架,创建体现“学习自主、教学自信、区域合作、科研自觉、体系创新”的培养模式和培训方式,探索富有区域特征、地方特色、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2、建立教师继续教育、职业规划和专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以集中研修、自主研修、校本培训和青年教师“传、帮、带”导师制为主要路径,科学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营造“自主、自觉、开放、合作、高效”的校本研修文化氛围,提高教师师德水平、人文素养和育人能力,促进教师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同时,按照成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立健全教师职业道德准则。科学规范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和继续教育台帐档案,使教师队伍建设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培养培训创新体系
1、着力构建了“国家、地方、校本”三位一体的培养培训框架体系。鼓励教师参加国家开放大学、贵州电大等单位组织的各项教学研讨、教学培训,科学建立“135”人才发展框架体系,落实“1+1”青年教师“传、帮、带”导师制、“1+2”双专业教师发展机制、“专业+技术”双师型教师培养机制,推进了应用型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注重培养和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创新能力[3]。
2、建立以体现“自主自觉、合作创新”的培养培训要素的“四结合”的多元化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即校外培训与校本研修、师德修养与专业发展、教育理念与教学艺术、名师工程与创新团队相结合的培养培训体系。通过教育名师(或骨干教师)的示范效应,构建“双新”“双师”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富有区域特征、地方特色、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批理念前卫、教法先进、业务精湛的高素质创新型教师队伍,基本形成了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创造力强且相对稳定的教师梯队和创新团队。
3、科学建立“跨界培训”人才建设体系。采取跨企、跨地、跨校及跨学科组织开展教师培养培训,凸显铜仁电大教师培养培训的针对性、兼容性、实践性、互动性、开放性,实现了教师能力的均衡发展和培养培训的整体推进。同时,按照“分散评价+分散评价=积累评价”的模式,科学建立涵盖培养培训的过程性、积累性、成效性和实践性的“四维度”视角评价体系。即从培养理念、培训模式、知能融合、文化涵养四个维度,综合分析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过程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减少评价误差,增强教学评价的精准度。同时让教师都动起来,让问题解决、目标达成、习惯养成、信心树立的有效生成,实现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的创新。
4、推进教师队伍培养培训经费保障体系建设。科学建立教师培训专项基金和科研资助奖励基金,把师资队伍建设经费和科研课题资助及科研成果的奖励纳入学校总体计划,并不断增加师资队伍培养培训经费的投入,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和专业发展。
三、探索教师队伍多元化培养培训方式
1、宣传表彰师德楷模,发挥榜样引领示范作用。通过组织开展“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观摩、校本培训等活动,进一步强化“学习自觉”“服务自觉”“文化自觉”“科研自觉”意识,积极探索具有开放特色和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先后有田海燕、杨大江等被铜仁市委、市政府授予“先进教育工作者”、“骨干德师”等称号。
2、创新“学历+非学历+技能”的培养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教学骨干及教学科研团队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作用,在教师的备、教、批、辅、学、考、研等方面,关心指导教师“该做什么?如何做?怎样做好?”使教师培训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先后有林海、张姣等老师取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双师”证书,张艳春、陈蓉等老师参加骨干教师培训,刘华、张润等老师分别到松桃木树、长坪等地挂职、驻村。
3、把非学历培训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一条重要重要路径来抓。以“基础性、拓展性、探究性”相结合,积极支持教师参与和申报省、市、校人才培养、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经济建设等科研项目,探索成人教育、远程开放教育的教学规律。2014年先后组织申报并立项省、市级科研课题18项,开展12期7629人次的普通话、文印工、书法教师、机关科长等非学历培训,在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营造教师成长的人文环境
1、积极营造适合教师成长发展的人文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开通了教师参与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管理决策渠道,充分调动了教师建言献策、努力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融入学校教师队伍的建设发展。充分发挥了学校工、青、妇等群团组织的沟通和协调作用,组织适合教师特点的文体或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培养高雅品行和审美情趣,提高教师对学校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2、以党风带师风促教风,培养教职工主人(下转第95页)(上接第97页)翁责任意识。依托“支部建学科上、党建融入教学中”,开展富有特色的“教师双向培养”(即把党员培养成骨干、把骨干培养成党员),彰显人本管理和人文关怀,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体验“我能行”,在专业成长中体验“我进步”,在工作体验“我乐愿意干”,从而促进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角色、快速成长提高,并用自己的全部聪明才智尽善尽美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
总之,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在教育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初步总结了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新形式、新机制、新举措和新体系,是合乎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实际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实践证明,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加强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创新任务还比较艰巨,面临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比较多,因资源差异、区域特征、市情现状等因素影响,研究也还存在一定的局限[4]。这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做更多层面的探讨、更深层次的研究、更加广泛的实践和经验积淀,以实现新形势下基层电大教师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的创新,推进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在新时期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校史编写组.学校发展概要[G]. 铜仁广播电视大学校史(1979-2009),2010-05-26.
[2]张丰. 校本培训:改革教师业务学习方式的新机制[J]. 教育发展研究,2003,(1):55-57.
[3]皮智谋,申晓龙,董建国.高职“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1,(3):195-197.
[4]惠世恩,苗树胜,闫文艺.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9):68-71.
作者简介:宋友德(1970.12—),男,贵州省松桃县人,大学本科,副教授,铜仁广播电视大学副校长,研究方向:高校教育管理及化学学科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