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改革探讨
【作者】 韩 冰 周海静 李 娜
【机构】 西北民族大学口腔医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讨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充分运用PBL教学模式、观察切片式、多媒体辅助式、实践操作式和等教学法的作用与意义,认为它们有助于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启发思维,培养观察和分析能力, 提高其动手实践能力,使口腔实验教学质量效果和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得到提高。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现代病理学发展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分支专业,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口腔组织病理学分为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大篇章,内容丰富,它是研究口腔正常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形态功能变化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口腔临床专业的桥梁课程[1]。但是由于该学科属于形态学科,涉及大量显微镜下微观形态学的变化,简单、抽象的文字描述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授课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能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重要保障。实验课教学如何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大纲,有机地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知识;如何科学应用灵活多变、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学习与思考;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应用下列多种教学方法,探讨其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运用PBL教学模式动员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在多年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单纯的讲授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差,甚至盲从于或拘泥于考试,学习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将新的知识信息同先前的基础医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将各种概念和原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以便为学生参加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教学模式。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至今,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也纷纷学习国外PBL经验,PBL必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2]。主要途径一般包括:①先由教师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 ②启发式提问; ③实验中演示启发; ④讨论与议论; ⑤利用知识的迁移等[3]。例如:我们对口腔黏膜病中天疱疮的章节进行了PBL教学,理论教学前布置了下次课讨论的问题,以便于同学在PBL教学前自学并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验课中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从一个病历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大体所见再到切片实时观察,最终分组讨论进行病理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临床病理所见,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有的学生在观察口腔粘膜天疱疮病变的时候找不到天疱疮细胞, 教师可以逐步通过询问其天疱疮细胞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形态应该如何, 一步步启发学生独自观察到该结构。
结果显示,该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培养了他们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减少传统大课讲授,保证PBL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自学研讨时间,而且这种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2观察切片培养学生感观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含大量的微观形态结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图片,所以实验课切片观察仍然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而且显微镜的使用及观片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基础考核标准之一。我们在实验观片教学中通过对切片的观察,对比掌握病变组织的微细结构变化是让学生较好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观察腮腺时,可同时观察正常腮腺光镜结构、腮腺炎、腮腺癌,通过一个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异常情况进行对比;也可同时观察正常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光镜结构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对光镜下标志性镜像的彩色绘图完成实验课作业,这样通过看幻灯片、观察切片、绘图描述使学生对切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病理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使学生较完整地认识了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日后从事口腔临床诊断治疗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加强学生记忆理解分析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必备的常规方法。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对口腔组织病理切片的理解,切片有的病变不典型,有的结构复杂学生难以抓住要领,通过该系统示教可以弥补不足,讲明要点与观察方法。教师主要通过主控台进行简短的理论知识复习,同时可监控学生端显微镜下图象或电脑屏幕,用以指导学生操作,并可将任一学生显微镜观察到的典型结构进行处理并传输到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教学示范。[4]。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思考小问题,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带着问题观察切片;有时对疑点、难点如牙骨质小体,上皮剩余等组织结构进行示教讲解;有时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开阔视野。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通过在电脑屏幕上再现镜下组织客观真实的图像,结合教师的形体和语言表达,把个人观察的视野演化为大众的视野,便于在同一个平台上集体观察组织结构变化,探讨问题,既减轻了老师的重复劳动,又提高了实验效果[5]。学生在阅片中可随时通过系统提问,老师在巡教中针对性的进行答疑,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供教师课后小结时参考。
此外,通过显微数码互动拍摄系统可将典型结构拍照收集用于课件制作、下发作业及进行实验标本考(下转第52页)(上接第91页)核,大大简化考试程序,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当然,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学生是主体,多媒体示教不宜占用太多时间,宜恰到好处穿插运用,这样才能把更多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践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口腔实验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6]。国外许多医学机构已相继建立了多种教学模式, 我国也正在深人开展对医学教育方法的系列改革[7], 在关注医学诊疗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并将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引人实验教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常规病理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将其作为新增实验项目引人了本科实验教学中。
一直以来,形态学实验教学中,通常都是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观察经染色的正常和病变组织切片的形态结构,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都是购买或教师负责制作,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显得被动。免疫组织化学在教学中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免疫组织化学操作的全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医学生必需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操作能力, 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加深了解肿瘤发病学、病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知识。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了学习效果, 学习质量也明显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腔病理及其他口腔临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012年甘肃省精品课程建设疫组织化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于世凤,汪说之. 口腔组织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李松英.PBL教学模式在12]腔医学教学中的探索[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4(3):235—236.
[3]柳晓燕.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 13( 6) : 1043.
[4]倪江涛,易永芬,石海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8,7(6):577- 579.
[5]张白凌,苏红英,姚丽艳.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多种教学法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8(2):46- 48.
[6]董宝财,盛迅,王亚宁,等.口腔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昆明医学报,2007,28(3):345- 347.
[7]韩震林.病理学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6):72-73.
关键词: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法
口腔组织病理学作为现代病理学发展过程中一门重要的分支专业,已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口腔组织病理学分为口腔组织学、口腔胚胎学和口腔病理学三大篇章,内容丰富,它是研究口腔正常组织胚胎学和口腔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规律及其形态功能变化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是口腔临床专业的桥梁课程[1]。但是由于该学科属于形态学科,涉及大量显微镜下微观形态学的变化,简单、抽象的文字描述无法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更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作为教学重要环节之一的实验课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授课效果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进更能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重要保障。实验课教学如何遵循教学规律、把握教学大纲,有机地结合理论课和实验课知识;如何科学应用灵活多变、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观察、学习与思考;如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应用下列多种教学方法,探讨其在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1运用PBL教学模式动员学生逻辑思维,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在多年的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教学中,深深体会到单纯的讲授知识,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较差,甚至盲从于或拘泥于考试,学习效果甚微。因此,我们必须通过某种方法让学生能主动将新的知识信息同先前的基础医学知识联系起来,并教会学生将各种概念和原理应用到解决问题中去,以便为学生参加日后的临床学习打下坚实基础。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创立了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教学模式。据WHO报告,全球目前大约有1700余所医学院采用PBL模式。至今,我国各主要医科大学也纷纷学习国外PBL经验,PBL必将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PBL以问题为基础,以发展知识的运用能力为目标,是一种问题解决、问题定向,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以教师为主导的学习[2]。主要途径一般包括:①先由教师选择典型的临床病例; ②启发式提问; ③实验中演示启发; ④讨论与议论; ⑤利用知识的迁移等[3]。例如:我们对口腔黏膜病中天疱疮的章节进行了PBL教学,理论教学前布置了下次课讨论的问题,以便于同学在PBL教学前自学并查阅相关资料,在实验课中进行病例分析讨论,从一个病历的病史、查体、辅助检查、大体所见再到切片实时观察,最终分组讨论进行病理诊断并说明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临床病理所见,然后老师总结归纳。有的学生在观察口腔粘膜天疱疮病变的时候找不到天疱疮细胞, 教师可以逐步通过询问其天疱疮细胞的位置应该在哪里、形态应该如何, 一步步启发学生独自观察到该结构。
结果显示,该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能够主动地去寻求知识,查找信息,搜集资料,培养了他们进行分析、判断、推理、综合知识的能力。同时可以通过实验教学减少传统大课讲授,保证PBL的教学效果,增加学生自学研讨时间,而且这种学习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2观察切片培养学生感观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包含大量的微观形态结构,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到大量的组织学和病理学图片,所以实验课切片观察仍然是学生学习中的重点及难点,而且显微镜的使用及观片能力也是作为一名合格医学生的基础考核标准之一。我们在实验观片教学中通过对切片的观察,对比掌握病变组织的微细结构变化是让学生较好掌握知识的有效方法。例如在观察腮腺时,可同时观察正常腮腺光镜结构、腮腺炎、腮腺癌,通过一个器官的正常结构和异常情况进行对比;也可同时观察正常腮腺、颌下腺及舌下腺光镜结构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最后通过对光镜下标志性镜像的彩色绘图完成实验课作业,这样通过看幻灯片、观察切片、绘图描述使学生对切片中的细胞形态,结构特点,病理变化有了更深的了解,使学生较完整地认识了口腔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日后从事口腔临床诊断治疗方面打下良好的基础。
3显微数码互动系统教学加强学生记忆理解分析能力
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必备的常规方法。显微数码互动系统的应用有助于对口腔组织病理切片的理解,切片有的病变不典型,有的结构复杂学生难以抓住要领,通过该系统示教可以弥补不足,讲明要点与观察方法。教师主要通过主控台进行简短的理论知识复习,同时可监控学生端显微镜下图象或电脑屏幕,用以指导学生操作,并可将任一学生显微镜观察到的典型结构进行处理并传输到每一位学生的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教学示范。[4]。互动过程中教师可以提出思考小问题,启发学生联想思维,带着问题观察切片;有时对疑点、难点如牙骨质小体,上皮剩余等组织结构进行示教讲解;有时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内容开阔视野。
显微数码互动系统通过在电脑屏幕上再现镜下组织客观真实的图像,结合教师的形体和语言表达,把个人观察的视野演化为大众的视野,便于在同一个平台上集体观察组织结构变化,探讨问题,既减轻了老师的重复劳动,又提高了实验效果[5]。学生在阅片中可随时通过系统提问,老师在巡教中针对性的进行答疑,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供教师课后小结时参考。
此外,通过显微数码互动拍摄系统可将典型结构拍照收集用于课件制作、下发作业及进行实验标本考(下转第52页)(上接第91页)核,大大简化考试程序,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当然,实验课不同于理论课,学生是主体,多媒体示教不宜占用太多时间,宜恰到好处穿插运用,这样才能把更多时间与空间留给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发挥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实践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口腔临床医学专业是一门操作性较强的学科,口腔实验目的就在于使学生通过实验掌握口腔临床基本操作技能[6]。国外许多医学机构已相继建立了多种教学模式, 我国也正在深人开展对医学教育方法的系列改革[7], 在关注医学诊疗技术发展趋势的同时并将涌现的新技术、新方法引人实验教学。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作为常规病理诊断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手段已得到广泛应用,所以我们将其作为新增实验项目引人了本科实验教学中。
一直以来,形态学实验教学中,通常都是学生观察大体标本和观察经染色的正常和病变组织切片的形态结构,大体标本及病理切片都是购买或教师负责制作,学生根本没有动手的机会,于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显得被动。免疫组织化学在教学中的出现,有力地改变了这一现状。免疫组织化学操作的全部过程都由学生自己操作,这不但培养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同时也锻炼了医学生必需的动手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科研操作能力, 提高科研思维能力,加深了解肿瘤发病学、病因学及分子生物学的知识。
总之,通过以上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和实验教学设施的更新,丰富了实验教学的内容,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增强了学习效果, 学习质量也明显提高,为学生毕业后从事口腔病理及其他口腔临床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2012年甘肃省精品课程建设疫组织化学技术
参考文献:
[1]于世凤,汪说之. 口腔组织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李松英.PBL教学模式在12]腔医学教学中的探索[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2005,4(3):235—236.
[3]柳晓燕.启发式教学在生物化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基层医药,2006, 13( 6) : 1043.
[4]倪江涛,易永芬,石海鹏.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口腔组织病理学教学质量[J].医学教育探索,2008,7(6):577- 579.
[5]张白凌,苏红英,姚丽艳.口腔组织病理学实验课多种教学法实践[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7,8(2):46- 48.
[6]董宝财,盛迅,王亚宁,等.口腔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昆明医学报,2007,28(3):345- 347.
[7]韩震林.病理学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4,22(16):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