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教师专业判断力培养的捷径:案例教学
【作者】 袁家竹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一、提倡“案例教学法”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教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大量的情境性问题和突发事件,而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却只是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应用,很不利于学生日后快速地适应现实工作环境。正因为如此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日益为人们所提倡。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案例来源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典型素材改编整理而来的,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认识,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剖析的过程就是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提高教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综合型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知识广泛,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改变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提高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围绕案例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调研能力;草拟发言提纲,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案例讨论中激烈的辩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典型“教学案例”解读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传来的笑声,很多教师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威力,下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位教师。
王妍说,有时她不敢睡觉,怕万一出了什么乱子。教师回敬她:“那么你怎么办?睁着眼睛睡觉吗?”班上同学“哄”地笑了,这位教师接着说:“大家别笑,我有个姨妈就睁着眼睛睡觉。”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教师又说:“真的!我们早上给她送茶,她躺在那儿,目不转睛但什么也没看,(教师瞪大眼睛)我们以为她死了!”同学们又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大笑。
该事件发生在学生年龄为十二三岁的小学教室的课堂教学中。在要求学生们讲有关恐惧的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讲一讲她们害怕的事,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错误:王妍说到她害怕的事;教师的初始回答显得很荒唐;全班哄笑。
补救:教师叫同学们不要笑了;教师讲了她姨妈的故事,学生们都笑了。
笑既是充满快乐的团结的经历,如果是嘲笑或讥笑,那也是杀伤力极强的毁灭性武器。到底属于那一种,要看是谁,在笑什么。这里笑的是什么呢?即笑的对象是什么?
表面上,同学们在笑教师的话,而实际上被笑的是王妍,因为王妍发言时谈到了自己,教师一开始的反应是开了王妍的玩笑。这里的笑或许有几种意思(因为教师开玩笑,同学们谁都会笑),但是教师的话隐含着不要太在意王妍,即作为恐惧拥有者的王妍。因此,开头的笑是对王妍的侮辱。
事件的前一部分显然是对王妍的不公平的攻击,这不仅会给王妍带来痛苦,还会挫伤其她同学发言的积极性,这对教师来说无论如何都是相当严重的实践错误。
当然,有时我们谁都不可避免犯这种错误,无论作为教师、父母、配偶还是朋友。然而,真正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与大多数人的区别在于,教师意识到错误发生,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而不给任何人造成任何伤害,这就是专业教师。我们详细查看该事件后会十分佩服这位教师当时的补救措施,补救措施验证了这位教师的高超的专业判断。
因为做出了不恰当的回答,这位教师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首先,她必须制止全班同学嘲笑王妍;其次,她必须扭转这个事件,这样全班同学和王妍本人才不会认为和记住她们嘲笑过王妍。她先让学生别笑睁着眼睛睡觉的说法,然后故意让她们笑有人的确睁着眼睛睡觉。她先让大家别笑,其实并不是不让大家笑,而是说她们误解她了,所以她们的笑不合适,必须停止。她没有明确这样说,但实际上却把学生引至另一种唯一的可能,这就是,她们应该慎重对待王妍的问题,而不是她们当时做出的那种反应。
然而,因为这与全班同学最初的反应相反,就需要一些证明。为了证明和解释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王妍的话,她通过讲述虚构的姨妈的故事断言同学们实际上笑得很有道理。然而这个故事产生的效果远远不止这些,它有效地把王妍置于和她姨妈平等的地位,这样不仅使王妍与她的关系贴近,而且比她的地位还高(王妍=姨妈,教师=侄女;所以姨妈→侄女=王妍→教师)。首先,这是对王妍刹那间的耻辱的极大补偿。其次,因为故事是有关不熟悉的、不确定的(因此理想型的)姨妈。就把“笑我们自己中的一个人”变成了“笑她们中的一个人”。全班同学正在笑她们认为非常可笑的事情,这时让她们很快停止下来几乎不可能,扭转更有效,用别的笑取而代之。第三,她的故事不仅把对王妍的笑进行了转移,而且把它从分裂、耻辱的笑转变成快乐而团结的笑,这堂课在专业判断的引导下又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关于这位教师表现出的专业实践技能,请注意,姨妈的故事并没有达到通过逻辑推理消除该事件的破坏力的目的。王妍说她“特别害怕睡觉,因为怕发生不好的事情”。然而,王妍就算是按照教师的建议睁着眼睛睡觉,也不能阻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因为她还是睡着了。可是,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同学们可以笑那位姨妈,因为姨妈睁着眼睛睡觉,很好笑。同样是睁着眼睛睡觉,为什么不能笑王妍,却可以笑姨妈呢?这显然不合逻辑。编出姨妈的故事,是为了缓解她回敬王妍的话招致的尴尬局面,而按照逻辑推理下去却适得其反。
可是,不这样做她又能怎样呢(从她置身的实践环境中)?她回答“错”了,按理只能以道歉“更正”错误。可是道歉只能使问题复杂化,她不想这么做,所以,她决定不用演绎推理,而用戏剧行为的逻辑。她把学生也包括了进来,而她们丝毫察觉不到她们也参加了表演,通过具体行动她让全班同学相信对交际中的一方极其正常、合乎逻辑的反应对另一方却并不合适。因此,它的表演的网状效果是把最初可能有害的错误变成了可能对王妍有益的事件。如此巧妙,以至于到后来查看该事件时才从教案中显现,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当时有关错误和补救措施的印记。这位教师为什么出那样的错?为什么她情愿翻筋斗却不道歉?实际上,这位教师所表现的正是舒尔曼在谈到“实践智慧”时所指的那种精湛的实作。
三、“案例教学法”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能帮助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学中的事件乍一看并不起眼,通常还是教师习以为常的、并没有引起教师自己关注的事件,或者也可能是教师自知有问题却不知问题所在的事件。教师对这事件真正的原因并不清晰,而这又恰恰正是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正是影响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这时候有具有一定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或专家型教师在,他们就能点出这个关键因素,即“关键在哪里?”进而,专家及专家型教师与“实战”中的教师一起探讨“可以怎么做?”“何以这么做?”使教师提高了专业判断能力,突破了专业发展的瓶颈。
能丰富教研活动的资源,让更多教师受益。有效的教师需要有经典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用于教研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判断,不仅是个别指导,是能在更多的场合让更多的人受益,能让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人员各有所获。“案例教学法”具有经典性,参加教学研究之后,有的教师因此解决了实践疑难,回到课堂就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有的教师可能解决了理论疑难,不仅能了解到其他的做法,还能理解“何以这么做”。
(一)何谓“案例教学法”
所谓“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教师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之中的一种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整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教师需要面对课堂上大量的情境性问题和突发事件,而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却只是注重了专业知识的系统传授,而忽略了知识本身的应用,很不利于学生日后快速地适应现实工作环境。正因为如此在教师教育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日益为人们所提倡。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点
第一,有利于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案例来源于实际的课堂教学,是根据实际工作中的典型素材改编整理而来的,提供的是形象生动和具体真实的感性认识,能很好地激发教师的学习兴趣。第二,有利于提高教师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剖析的过程就是有针对性地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分析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能提高教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综合型案例内容复杂、涉及的知识广泛,往往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多门课程所学的理论知识,可以改变知识条块分割的状态,提高教师的综合运用能力。其次,围绕案例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调研能力;草拟发言提纲,撰写案例分析报告,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文字表达能力;案例讨论中激烈的辩论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典型“教学案例”解读
我们经常会听到教师传来的笑声,很多教师意识到它的重要性和威力,下面讲述的是这样一位教师。
王妍说,有时她不敢睡觉,怕万一出了什么乱子。教师回敬她:“那么你怎么办?睁着眼睛睡觉吗?”班上同学“哄”地笑了,这位教师接着说:“大家别笑,我有个姨妈就睁着眼睛睡觉。”同学们笑得更厉害了,教师又说:“真的!我们早上给她送茶,她躺在那儿,目不转睛但什么也没看,(教师瞪大眼睛)我们以为她死了!”同学们又一阵哄笑,我也忍不住大笑。
该事件发生在学生年龄为十二三岁的小学教室的课堂教学中。在要求学生们讲有关恐惧的故事时,教师让学生讲一讲她们害怕的事,于是就出现了上面的一幕。
错误:王妍说到她害怕的事;教师的初始回答显得很荒唐;全班哄笑。
补救:教师叫同学们不要笑了;教师讲了她姨妈的故事,学生们都笑了。
笑既是充满快乐的团结的经历,如果是嘲笑或讥笑,那也是杀伤力极强的毁灭性武器。到底属于那一种,要看是谁,在笑什么。这里笑的是什么呢?即笑的对象是什么?
表面上,同学们在笑教师的话,而实际上被笑的是王妍,因为王妍发言时谈到了自己,教师一开始的反应是开了王妍的玩笑。这里的笑或许有几种意思(因为教师开玩笑,同学们谁都会笑),但是教师的话隐含着不要太在意王妍,即作为恐惧拥有者的王妍。因此,开头的笑是对王妍的侮辱。
事件的前一部分显然是对王妍的不公平的攻击,这不仅会给王妍带来痛苦,还会挫伤其她同学发言的积极性,这对教师来说无论如何都是相当严重的实践错误。
当然,有时我们谁都不可避免犯这种错误,无论作为教师、父母、配偶还是朋友。然而,真正有经验的专业教师与大多数人的区别在于,教师意识到错误发生,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行动而不给任何人造成任何伤害,这就是专业教师。我们详细查看该事件后会十分佩服这位教师当时的补救措施,补救措施验证了这位教师的高超的专业判断。
因为做出了不恰当的回答,这位教师采取了两项补救措施:首先,她必须制止全班同学嘲笑王妍;其次,她必须扭转这个事件,这样全班同学和王妍本人才不会认为和记住她们嘲笑过王妍。她先让学生别笑睁着眼睛睡觉的说法,然后故意让她们笑有人的确睁着眼睛睡觉。她先让大家别笑,其实并不是不让大家笑,而是说她们误解她了,所以她们的笑不合适,必须停止。她没有明确这样说,但实际上却把学生引至另一种唯一的可能,这就是,她们应该慎重对待王妍的问题,而不是她们当时做出的那种反应。
然而,因为这与全班同学最初的反应相反,就需要一些证明。为了证明和解释为什么要慎重对待王妍的话,她通过讲述虚构的姨妈的故事断言同学们实际上笑得很有道理。然而这个故事产生的效果远远不止这些,它有效地把王妍置于和她姨妈平等的地位,这样不仅使王妍与她的关系贴近,而且比她的地位还高(王妍=姨妈,教师=侄女;所以姨妈→侄女=王妍→教师)。首先,这是对王妍刹那间的耻辱的极大补偿。其次,因为故事是有关不熟悉的、不确定的(因此理想型的)姨妈。就把“笑我们自己中的一个人”变成了“笑她们中的一个人”。全班同学正在笑她们认为非常可笑的事情,这时让她们很快停止下来几乎不可能,扭转更有效,用别的笑取而代之。第三,她的故事不仅把对王妍的笑进行了转移,而且把它从分裂、耻辱的笑转变成快乐而团结的笑,这堂课在专业判断的引导下又得以顺利进行。
第二,关于这位教师表现出的专业实践技能,请注意,姨妈的故事并没有达到通过逻辑推理消除该事件的破坏力的目的。王妍说她“特别害怕睡觉,因为怕发生不好的事情”。然而,王妍就算是按照教师的建议睁着眼睛睡觉,也不能阻止不好的事情发生,因为她还是睡着了。可是,这个故事的意思是说同学们可以笑那位姨妈,因为姨妈睁着眼睛睡觉,很好笑。同样是睁着眼睛睡觉,为什么不能笑王妍,却可以笑姨妈呢?这显然不合逻辑。编出姨妈的故事,是为了缓解她回敬王妍的话招致的尴尬局面,而按照逻辑推理下去却适得其反。
可是,不这样做她又能怎样呢(从她置身的实践环境中)?她回答“错”了,按理只能以道歉“更正”错误。可是道歉只能使问题复杂化,她不想这么做,所以,她决定不用演绎推理,而用戏剧行为的逻辑。她把学生也包括了进来,而她们丝毫察觉不到她们也参加了表演,通过具体行动她让全班同学相信对交际中的一方极其正常、合乎逻辑的反应对另一方却并不合适。因此,它的表演的网状效果是把最初可能有害的错误变成了可能对王妍有益的事件。如此巧妙,以至于到后来查看该事件时才从教案中显现,而且没有留下任何当时有关错误和补救措施的印记。这位教师为什么出那样的错?为什么她情愿翻筋斗却不道歉?实际上,这位教师所表现的正是舒尔曼在谈到“实践智慧”时所指的那种精湛的实作。
三、“案例教学法”能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能帮助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的瓶颈。教学中的事件乍一看并不起眼,通常还是教师习以为常的、并没有引起教师自己关注的事件,或者也可能是教师自知有问题却不知问题所在的事件。教师对这事件真正的原因并不清晰,而这又恰恰正是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瓶颈,正是影响这些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果这时候有具有一定专业判断能力的专家或专家型教师在,他们就能点出这个关键因素,即“关键在哪里?”进而,专家及专家型教师与“实战”中的教师一起探讨“可以怎么做?”“何以这么做?”使教师提高了专业判断能力,突破了专业发展的瓶颈。
能丰富教研活动的资源,让更多教师受益。有效的教师需要有经典的案例,“案例教学法”用于教研活动,目的在于提高教师群体的专业判断,不仅是个别指导,是能在更多的场合让更多的人受益,能让参加教学研究活动的人员各有所获。“案例教学法”具有经典性,参加教学研究之后,有的教师因此解决了实践疑难,回到课堂就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有的教师可能解决了理论疑难,不仅能了解到其他的做法,还能理解“何以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