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职业技能大赛与现代职业教育
【作者】 吴建国
【机构】 天津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当今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各行各业都急需具有较高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的现代职业从业者。这就不但使现代职业教育呼之欲出,而且如何加快其发展,也愈发引起各界的高度重视。本文以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对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所发挥的作用为题试加论述,以求在这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中,抛砖引玉。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现代职业教育 作用
一、背景综述
(一)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促使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越来越普遍,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于是各种类型和级别的职业技能比赛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各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催生了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并涌现出一批积极推行职业技能大赛的国家。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为技术工人的“奥林匹克”,它象征着卓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顶峰,是一个越过55年历史,拥有50多个成员国的国际组织。正式的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与1953年在西班牙举办,共有七个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自诞生之日到1970年基本每年举行一次;1970年后为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国际职业技能组织的不同会员地区和国家轮流举办。
(二)我国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2010年10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该组织第53个成员国。从2008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举办了七届。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主要分国家、省和地市三级。国家级又分为两类:即跨行业(系统)、跨地区的为一类竞赛;单一行业、系统的为二类竞赛。以2010年为例,全国开展国家级一类竞赛5项、二类竞赛25项,涉及50多个职业(工种),涵盖了50多个部门、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社会团体,近千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参加了系列竞赛活动。其中5项国家级一类竞赛包括: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2010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1】
基于我国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开展,涉及的行业、工种不断扩大,其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其管理模式也不断创新,基本形成了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公益性支持的竞赛组织形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要点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要点如下: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即在定位上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设计上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体系建设实践上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二是强调要拓宽职业教育功能,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职教。三是强调要加强内部有机衔接,提高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首次提出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四是突出强调推进外部有序衔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和对接机制。五是着力创新学习制度,搭建人们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扩大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招收中专毕业生规模;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等。
二、职业技能大赛与现代职业教育
从国内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看,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本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的发展。以日本为例。日本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并在世界产业链占据高端位置,与其高度重视制造技术有很大关系。早在1962年日本就参加了第11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迄今已有50多年的参赛历史,并成功举办过1970年、1985年和2007年的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从1962年起,日本每年都举办全国综合技能展、全国技能竞赛大会、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从法律上把职业培训、技能竞赛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明确下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社会团体都承担着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义务,各类竞赛活动的经费,一半由国家财政支持,其余由企业或社会团体赞助,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培养了大量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与日本相仿,韩国能够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也得益于其非常重视制造技术。韩国1966年成为世界技能组织会员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的成绩非常优秀。韩国1989年颁布的《技能奖励法》,使得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工作具有了法律保障,并使技能竞赛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2】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韩国基本形成了一套管理科学、程序规范、保障有力、并在社会上具有巨大影响的技能竞赛和人才表彰制度。韩国也成为在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上获奖次数最多的国家。2001年的世界技能大赛,韩国一举多得20枚金牌,实现综合成绩“五连冠”。
借鉴以上国家以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的技能大赛也正在走出一条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提供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道路。
(一)逐渐强化的顶层设计,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从2008年至2014年,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1家,承办地由天津一市扩展到15个分赛区。大赛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大赛组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决策机构,由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统一牵头,会同天津市政府以及其他承办地的最高政府联合举办。发布《三年规划》,使大赛各项议程有据可依,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在每届大赛举办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常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有关领导准时出席每届大赛的来闭幕式,将党中央、国务院对有关职业教育的最新方针、策略以及相关指示精神及时地传达到与会的各方代表和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中。以2013年为例。出席大赛闭幕式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就发表了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讲话。她指出:“当今世界正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蓄势待发,人才和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胜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实体工业的价值,提出再工业化目标,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争取主动,赢得未来”。这就首先在顶层设计上,保证了现代职业教育要达到“中国特色,世界水准”建设目标所必须拥有的宏观理论视野;保证了大赛运行轨迹在“遵循规律,服务需求”上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日益扩大的办赛规模,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
大赛从举办首届至今,参赛数目从20余个增加到100余个,参赛选手从1000余人增加到10000余人,参与企业从近百家增加到近千家。仅以2011年大赛为例。仅天津赛区就设有16个专业类别,55个比赛项目。有4358人参赛,加上各地带队的领导、指导教师和同期举办的其他活动,到津人员达13000余人。经过激烈的角逐,中职组决出一等奖524人,二等奖1012人,三等奖1533人,优秀教师奖464人;高职组评出一等奖42个团队,二等奖80个团队,三等奖137个团队。【3】如此规模的获奖选手、团队和教师,是以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层层竞赛,好中选优分不开的。可以说,大赛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所有职业学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所有专业老师,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能参与”的局面。这不正是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职教”的功能吗。
(三)紧贴实际的比赛项目,提高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的能力
以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在所设的100个賽项中,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賽项占比分别为10%、40%、50%,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特别是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賽项就有22个;其中,有近九成的賽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的道路,大赛比赛项目的选择与设计紧扣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以制造业、电子通信业和先进技术应用为主题,要求体现高技术层次和高技术含量,要求能够引领相关高职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能够展示选手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如 2010年的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项目。当时,3GS是刚刚推出的最新技术,3G基站建设是当时工信部正在抓的工作,职业院校马上要为这个项目提供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大赛设计了这个项目。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有感触。他说,“3G赛项帮助我校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成功转型,我们的毕业生成了企业的抢手货,天津、南京、北京的企业都来校要毕业生”。再如2009年的比赛醒目“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也是当时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领先的应用技术。它改变了传统产品设计、模具制造不适应产品周期短、升级快的客观要求。企业如果不具备该项技术的设备和掌握此项技术的人才,几乎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当年该项目共有25个省的44支代表队参赛。这充分说明在模具产业升级激发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背景下,赛项适时推动了高职专业改革的深化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四)“三高一好”的获奖选手,倒推普职互认、双证融通及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
据统计,2018年——2012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阶段参赛选手总计23047人,其中获奖选手总计13828人。获奖选手就业情况呈现“三高一好”,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最靓丽的名片。就业率高,达到99.33%;就业对口率高,就业专业对口率平均达到90%以上;就业社会认可度高,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23%;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4%;在外资企业就业的7%;在民营个体企业就业的占55%。发展前景好。高职获奖选手月薪平均5000元以上;中职获奖选手月薪平均3000元以上;80%以上的获奖选手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要,成为业务骨干。【4】毫无疑问,这种获奖选手好评如潮、水涨船高的可喜态势,不仅说明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服务经济建设上,定位准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而且反过来又对探索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探索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职普互认,双证融通,搭建培养人才的立交桥,包括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成倒推。社会各界,无论是职业学校自身在其教育教学方式,师资配置,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上,企业自身在其如何深入教育,深入学校,培养自己所实际需要的毕业生上,还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方如何互通、互转、互认上,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们学有所成,顺利就业,最终成为不同时期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思考与建议
纵观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情况,我们清晰地看到,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也是职业教育功能和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如同那句我们已经熟悉的口号: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即:如果说高考是检测普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那么大赛就是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因此,职业技能大赛既引领又反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时至今日,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七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管理程序。接下来的关键是怎样将技能大赛和现代职业教育这两者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进一步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这里所说的横向拓展主要是指賽项内容和同期活动的丰富性。如賽项内容的丰富性可适量逐渐增加反映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或企业转型升级中,在一线所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工艺问题或其中的某些关键环节。当然,反映当前最新技术的内容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同期活动包括高职、中职结合大赛的理论研讨、观摩教学、产品展示、中外交流、德育研究及成果汇报。由此,使每一届大赛都能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微缩横截面,一个职业教育全方位服务经济建设的立体、动态的平台。纵向延伸说的是賽项设置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即:部分賽项的设置要考虑到中国经济中的某些具体行业,在其下一步发展中可能或必然遇到的技术问题。这就使大赛起到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战略储备的作用。最后,还有一个很容易司空见惯,实际上却是非常基础,有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全面展示。既然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特征是展示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这种展示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选手技术技能及相关产品上。这种展示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应该包括:从所有参赛选手、教师、(下转第62页)(上接第66页)教练、领队到同期其他各类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到会人员的着装、礼仪、精神风貌、举止规范;从各类赛场以及相关的展示、观摩、理论教学研讨的场地布置、活动流程,等等都应该规范化,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本人通过参与七届大赛的经历,深感在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中,造成了大量相关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这与以整体展示职业教育风采的技能大赛的初衷是有距离的。
参考文献:
【1】孟志咸《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4);
【2】(英)杰克.杜赛多普《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3】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09);
【4】毛建民《试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
作者简介:吴建国天津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男 1958 大学本科 理论研究.
关键词:职业技能大赛 现代职业教育 作用
一、背景综述
(一)世界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市场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需求也越来越旺盛,促使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越来越普遍,高技能人才的作用日益凸显,于是各种类型和级别的职业技能比赛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在各国政府不遗余力的推动下,催生了世界职业技能大赛并涌现出一批积极推行职业技能大赛的国家。世界技能大赛被称为技术工人的“奥林匹克”,它象征着卓越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的顶峰,是一个越过55年历史,拥有50多个成员国的国际组织。正式的国际职业技能大赛与1953年在西班牙举办,共有七个国家参加。世界技能大赛自诞生之日到1970年基本每年举行一次;1970年后为每两年举行一次,由国际职业技能组织的不同会员地区和国家轮流举办。
(二)我国职业技能大赛概况
2010年10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技能组织,成为该组织第53个成员国。从2008年我国举办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至今已举办了七届。我国的职业技能竞赛主要分国家、省和地市三级。国家级又分为两类:即跨行业(系统)、跨地区的为一类竞赛;单一行业、系统的为二类竞赛。以2010年为例,全国开展国家级一类竞赛5项、二类竞赛25项,涉及50多个职业(工种),涵盖了50多个部门、行业协会、中央企业和社会团体,近千万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参加了系列竞赛活动。其中5项国家级一类竞赛包括:第三届全国技工院校技能大赛、第四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2010年中央企业职工技能大赛、第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第二届全国印刷行业职业技能大赛。【1】
基于我国职业技能竞赛逐步开展,涉及的行业、工种不断扩大,其制度建设也不断完善,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和技术保障体系,其管理模式也不断创新,基本形成了由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企业公益性支持的竞赛组织形式,得到了社会和企业的高度认可。
(三)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要点
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上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其要点如下:一是明确了“中国特色、世界水准”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目标。即在定位上要遵循规律,服务需求;设计上要体现系统性、整体性;体系建设实践上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二是强调要拓宽职业教育功能,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职教。三是强调要加强内部有机衔接,提高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首次提出了“完善高等职业教育层次,建立高级技术技能人才和专家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制度”,以及“建立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四是突出强调推进外部有序衔接,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体系建设同步协调制度和对接机制。五是着力创新学习制度,搭建人们成长成才的立交桥。包括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继续教育的沟通;同一层次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之间的课程互设、学分互认、学生互转的机制;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扩大应用型普通本科学校招收中专毕业生规模;鼓励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等。
二、职业技能大赛与现代职业教育
从国内外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看,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本国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的发展的发展。以日本为例。日本能够在二战后迅速崛起并在世界产业链占据高端位置,与其高度重视制造技术有很大关系。早在1962年日本就参加了第11届世界职业技能大赛,迄今已有50多年的参赛历史,并成功举办过1970年、1985年和2007年的世界职业技能大赛。从1962年起,日本每年都举办全国综合技能展、全国技能竞赛大会、国际青年奥林匹克技能竞赛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日本职业教育的发展,并且从法律上把职业培训、技能竞赛作为国家的一项公共事业明确下来,无论政府还是企业、社会团体都承担着对劳动者职业技能培训的社会义务,各类竞赛活动的经费,一半由国家财政支持,其余由企业或社会团体赞助,为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强国培养了大量所需的高技能人才。与日本相仿,韩国能够迅速成长为亚洲强国也得益于其非常重视制造技术。韩国1966年成为世界技能组织会员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的成绩非常优秀。韩国1989年颁布的《技能奖励法》,使得技能人才的奖励表彰工作具有了法律保障,并使技能竞赛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的道路。【2】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韩国基本形成了一套管理科学、程序规范、保障有力、并在社会上具有巨大影响的技能竞赛和人才表彰制度。韩国也成为在技能奥林匹克大会上获奖次数最多的国家。2001年的世界技能大赛,韩国一举多得20枚金牌,实现综合成绩“五连冠”。
借鉴以上国家以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和经济建设发展的成功经验,我国的技能大赛也正在走出一条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而提供理论探索与实践指导的道路。
(一)逐渐强化的顶层设计,为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
从2008年至2014年,大赛主办单位由11家增加到31家,承办地由天津一市扩展到15个分赛区。大赛设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大赛组织委员会作为最高领导决策机构,由国家教育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委统一牵头,会同天津市政府以及其他承办地的最高政府联合举办。发布《三年规划》,使大赛各项议程有据可依,有条不紊地健康发展。在每届大赛举办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时常做出重要指示。国务院有关领导准时出席每届大赛的来闭幕式,将党中央、国务院对有关职业教育的最新方针、策略以及相关指示精神及时地传达到与会的各方代表和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中。以2013年为例。出席大赛闭幕式的国务委员刘延东就发表了题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人才支撑”的讲话。她指出:“当今世界正进入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蓄势待发,人才和创新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胜因素。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实体工业的价值,提出再工业化目标,纷纷把发展职业教育、提升国民技术技能水平作为增强产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战略选择。当代中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面临着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和日益加剧的国际竞争。我们只有迎难而上,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才能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争取主动,赢得未来”。这就首先在顶层设计上,保证了现代职业教育要达到“中国特色,世界水准”建设目标所必须拥有的宏观理论视野;保证了大赛运行轨迹在“遵循规律,服务需求”上的“系统性,整体性”。
(二)日益扩大的办赛规模,充分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功能
大赛从举办首届至今,参赛数目从20余个增加到100余个,参赛选手从1000余人增加到10000余人,参与企业从近百家增加到近千家。仅以2011年大赛为例。仅天津赛区就设有16个专业类别,55个比赛项目。有4358人参赛,加上各地带队的领导、指导教师和同期举办的其他活动,到津人员达13000余人。经过激烈的角逐,中职组决出一等奖524人,二等奖1012人,三等奖1533人,优秀教师奖464人;高职组评出一等奖42个团队,二等奖80个团队,三等奖137个团队。【3】如此规模的获奖选手、团队和教师,是以数以千万计的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广大学生、教职员工、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层层竞赛,好中选优分不开的。可以说,大赛覆盖了我国绝大部分省市的所有职业学校,所有学生,所有专业,所有专业老师,形成了“校校有比赛,人人能参与”的局面。这不正是体现了现代职业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办职教”的功能吗。
(三)紧贴实际的比赛项目,提高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的能力
以2013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为例。在所设的100个賽项中,包括一、二、三产业的賽项占比分别为10%、40%、50%,与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基本吻合。特别是新增的26个赛项中,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賽项就有22个;其中,有近九成的賽项融入了相关行业技术标准和规范。为探索现代职业教育系统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和专家的道路,大赛比赛项目的选择与设计紧扣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的需要,以制造业、电子通信业和先进技术应用为主题,要求体现高技术层次和高技术含量,要求能够引领相关高职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同时也能够展示选手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协作精神。如 2010年的3G基站建设维护与数据网组建项目。当时,3GS是刚刚推出的最新技术,3G基站建设是当时工信部正在抓的工作,职业院校马上要为这个项目提供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所以大赛设计了这个项目。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深有感触。他说,“3G赛项帮助我校实现了专业培养目标的成功转型,我们的毕业生成了企业的抢手货,天津、南京、北京的企业都来校要毕业生”。再如2009年的比赛醒目“产品造型设计及快速成型”。也是当时我国工业化进程中领先的应用技术。它改变了传统产品设计、模具制造不适应产品周期短、升级快的客观要求。企业如果不具备该项技术的设备和掌握此项技术的人才,几乎无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当年该项目共有25个省的44支代表队参赛。这充分说明在模具产业升级激发的高技能人才需求背景下,赛项适时推动了高职专业改革的深化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提高。
(四)“三高一好”的获奖选手,倒推普职互认、双证融通及人才培养立交桥的搭建
据统计,2018年——2012年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决赛阶段参赛选手总计23047人,其中获奖选手总计13828人。获奖选手就业情况呈现“三高一好”,成为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最靓丽的名片。就业率高,达到99.33%;就业对口率高,就业专业对口率平均达到90%以上;就业社会认可度高,在国有企业就业的占23%;在政府及事业单位就业的占14%;在外资企业就业的7%;在民营个体企业就业的占55%。发展前景好。高职获奖选手月薪平均5000元以上;中职获奖选手月薪平均3000元以上;80%以上的获奖选手能够迅速适应岗位需要,成为业务骨干。【4】毫无疑问,这种获奖选手好评如潮、水涨船高的可喜态势,不仅说明职业技能大赛在促进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和服务经济建设上,定位准确,方向正确,方法得当,而且反过来又对探索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新体制,探索开放沟通的职业教育学历、学位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索职普互认,双证融通,搭建培养人才的立交桥,包括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等,形成倒推。社会各界,无论是职业学校自身在其教育教学方式,师资配置,专业课程设置,以及与企业合作的模式上,企业自身在其如何深入教育,深入学校,培养自己所实际需要的毕业生上,还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双方如何互通、互转、互认上,都在思考一个共同的问题:怎样做才能使学生们学有所成,顺利就业,最终成为不同时期的国家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所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三、思考与建议
纵观国内外职业技能大赛的开展情况,我们清晰地看到,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这也是职业教育功能和其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如同那句我们已经熟悉的口号: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即:如果说高考是检测普通教育教学质量的方法,那么大赛就是展示职业教育教学成果的平台。因此,职业技能大赛既引领又反推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时至今日,我国的职业技能大赛已经举办了七届。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规范的运作机制和管理程序。接下来的关键是怎样将技能大赛和现代职业教育这两者有机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进一步横向拓展、纵向延伸。这里所说的横向拓展主要是指賽项内容和同期活动的丰富性。如賽项内容的丰富性可适量逐渐增加反映当前经济结构调整或企业转型升级中,在一线所遇到的具体技术问题、工艺问题或其中的某些关键环节。当然,反映当前最新技术的内容也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同期活动包括高职、中职结合大赛的理论研讨、观摩教学、产品展示、中外交流、德育研究及成果汇报。由此,使每一届大赛都能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微缩横截面,一个职业教育全方位服务经济建设的立体、动态的平台。纵向延伸说的是賽项设置的前瞻性和战略性。即:部分賽项的设置要考虑到中国经济中的某些具体行业,在其下一步发展中可能或必然遇到的技术问题。这就使大赛起到了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战略储备的作用。最后,还有一个很容易司空见惯,实际上却是非常基础,有非常重要的问题。即:全面展示。既然职业技能大赛的基本特征是展示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这种展示就不应该仅仅停留在选手技术技能及相关产品上。这种展示应该是全方位的。它应该包括:从所有参赛选手、教师、(下转第62页)(上接第66页)教练、领队到同期其他各类活动的志愿者、工作人员、到会人员的着装、礼仪、精神风貌、举止规范;从各类赛场以及相关的展示、观摩、理论教学研讨的场地布置、活动流程,等等都应该规范化,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微小的细节。本人通过参与七届大赛的经历,深感在这些容易被人忽视的环节中,造成了大量相关人力、物力、资金的浪费。这与以整体展示职业教育风采的技能大赛的初衷是有距离的。
参考文献:
【1】孟志咸《职业教育技能大赛若干问题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1,(04);
【2】(英)杰克.杜赛多普《世界技能大赛对职业教育的促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3;
【3】靳润成《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J),教育研究,2011,(09);
【4】毛建民《试论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引发的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2011,(07).
作者简介:吴建国天津市教委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男 1958 大学本科 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