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 刘 霞 张中平 范国正 刘建宇 邱秋芬 徐珊玲
【机构】 湖南娄底卫生学校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本文从调查问卷和对照试验的结果分析入手,对政策、理论基础、师资队伍建设、数字化校园建设和资金的投入、契机等多层面进行了分析,研究了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可行性。为全面推进中职学校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全面推广 信息化教学设计 可行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通过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将信息技术巧妙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仿真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在校2013~2014届在校护理专业学生464名,其中男生10人,女生454人,学生基础、生源、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选取了市内的三所职业学校的45岁以下教师220名做为被试者,其中男教师136名,女教师84名,开展了信息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问卷调查。
同时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到2014上学期,在我校文化课教研室开展了如下的对照实验,选取了2013级的平行班级高护1301、1302、1303三个班做为信息化教学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基础、生源为相同层次和起点,教师授课为同一教师。
1.2 方法
我们结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求,参考国内外文献制定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并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在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中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包括条件、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使用频率、积极性、效果评价、可推广性、知晓率、兴趣爱好、执行力等方面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在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中,针对学生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兴趣爱好、适应性、满意度、效果评价、参与性、可推广性等方面进行了提问。
实验研究班设计:高护1301班两个学期在语文、数学、人际沟通、职业规划、化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科目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而高护1302班两个学期都进行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高护1303班2013年下学期进行传统教学,2014年下学期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次共发放教师问卷220份,收回有效卷212份,有效率达96.4%;发放学生问卷464份,收回有效卷413份,有效率达89.0%。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详见表1、表2。从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其可行性,已经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
表1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
表2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对三个实验班级的实验科目进行了测试,测试时同一学期是同一套试卷,同样复习方法,最后将她们班的考试成绩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结果见表3、表4、表5, 三项结果均显示,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表3:2013年下学期两个班各科成绩比较( )(横向比较)
表4:2014年上学期两个班各科成绩比较( )(横向比较)
表5:高护1303班2013年下学期与2014年上学期各科成绩比较( )(纵向比较)
从表3、表4、表5的成绩结果对比,不难得出,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无论是纵向比较而是横向比较,学生每一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3.1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从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的参与性、满意性、适应性也是比较高的。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78.6 %, 79.4%)认为信息化教学效果显著,促进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记忆持久牢固。还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学生(15.5%,14.7%)认为教学效果较好。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同时在政策性、理论性、建设基础、师生水平都支持中职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可行的。
3.1.1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撑
信息化教学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基于这项重大的信息化工程,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是非常到位和明确的: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0-2020年)》[1],规定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国家启动的10 个重大项目之一;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8项发展任务和5项启动计划,其中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教学水平;2012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诣在职业教育切实有效地推广和实施信息化教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以期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标志〔2〕。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紧跟国家教育发展的步伐, 践行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广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已迫在眉睫。
3.1.2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3]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三大理论基础。
3.1.2.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传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随着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这使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全面实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
3.1.2.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让人们认识到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是有不同思想和意识的人, 教学设计应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构建仿真的知识环境,形成多层次知识结构、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2]。
3.1.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我国著名博士生导师钟绍春教授,率先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他在该理论中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4]。
以上三个重要理论,都给我们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和实施信息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3.1.3中职学校有夯实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平台
3.1.3.1中职学校加速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通过对本市的三所职业学校的调查结果(满意度)显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已高达90.6%(25.5%+65.1%):这说明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都在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力度,加大了投入资金,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或校园门户,为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1.3.2中职学校健全了奖励机制
调查显示,很多职业学校为了普遍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出台了专门的激励制度和文件,为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3.1.3.3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舞台
从2010年起,教育部每年举办全国中职信(下转第62页)(上接第64页)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从学校、地方、国家层层选拔,不仅展示中职信息化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各校教师观摩、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
3.1.4打造了一支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加大了对年轻教师培训力度和培训资金的投入,各中职学校都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师资教育:⑴培训:包括国培、省培、专家讲座;⑵派出到先进省市、学校观模学习取经;⑶积极参加中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会、研讨会、成果展示会;⑷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机会等一系列的举措,打造一批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领军人物。事实上从表二的教师调查结果也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能娴熟地使用电脑并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到教学设计中领军人物占21.2%,能较熟练地使用电脑并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到教学设计的占64.6%,这种比列足以带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
3.2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从表3、表4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班级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级,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从表5纵向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期,采用信息化教学比未采用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成绩提高,当然命题时排除难易程度与基础的匹配后,统计学分析有意义。同时国内王欣等[2,4]的研究也显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本研究一致。
中职学校从2010年开始就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试点,现在经过四年时间的前期准备和投入,条件日趋成熟:校园数字化平台已构筑;师资培训已到位;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为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供了方便。本人认为现在已是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
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2010-07-29.
[2]王 欣, 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教法展台,2014(5):76-77
[3]黎加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4]刘传熙.员工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第4期(总第96期)2013年10月:140
关键词:全面推广 信息化教学设计 可行性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教师通过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和手段,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通过将信息技术巧妙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新型仿真的教学环境,不断优化教学过程,充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选择我校在校2013~2014届在校护理专业学生464名,其中男生10人,女生454人,学生基础、生源、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选取了市内的三所职业学校的45岁以下教师220名做为被试者,其中男教师136名,女教师84名,开展了信息教学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问卷调查。
同时从2013年下学期开始到2014上学期,在我校文化课教研室开展了如下的对照实验,选取了2013级的平行班级高护1301、1302、1303三个班做为信息化教学实验研究对象,学生基础、生源为相同层次和起点,教师授课为同一教师。
1.2 方法
我们结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要求,参考国内外文献制定教师和学生的问卷调查表,并对调查人员进行了统一培训。在教师的调查问卷设计中针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必要性、可行性(包括条件、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使用频率、积极性、效果评价、可推广性、知晓率、兴趣爱好、执行力等方面等方面进行了提问;在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中,针对学生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兴趣爱好、适应性、满意度、效果评价、参与性、可推广性等方面进行了提问。
实验研究班设计:高护1301班两个学期在语文、数学、人际沟通、职业规划、化学、英语、体育、计算机等科目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而高护1302班两个学期都进行传统讲授为主的教学,高护1303班2013年下学期进行传统教学,2014年下学期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以考试成绩作为结果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次共发放教师问卷220份,收回有效卷212份,有效率达96.4%;发放学生问卷464份,收回有效卷413份,有效率达89.0%。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了统计学分析,详见表1、表2。从调查数据统计显示,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其可行性,已经引起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重大变革。
表1教师调查问卷统计
(
表2 学生调查问卷统计
对三个实验班级的实验科目进行了测试,测试时同一学期是同一套试卷,同样复习方法,最后将她们班的考试成绩做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结果见表3、表4、表5, 三项结果均显示,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表3:2013年下学期两个班各科成绩比较( )(横向比较)
表4:2014年上学期两个班各科成绩比较( )(横向比较)
表5:高护1303班2013年下学期与2014年上学期各科成绩比较( )(纵向比较)
从表3、表4、表5的成绩结果对比,不难得出,采用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无论是纵向比较而是横向比较,学生每一门功课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讨论
3.1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切实可行的
从教师调查问卷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对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可行性、必要性明显高于其他。学生的参与性、满意性、适应性也是比较高的。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78.6 %, 79.4%)认为信息化教学效果显著,促进了思维,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记忆持久牢固。还有百分之十五左右的学生(15.5%,14.7%)认为教学效果较好。与国内外的研究一致。同时在政策性、理论性、建设基础、师生水平都支持中职学校推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可行的。
3.1.1 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政策支撑
信息化教学是一场深刻的教育革命,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是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艰巨的任务,基于这项重大的信息化工程,国家的政策导向和支持是非常到位和明确的: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公布了《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2010-2020年)》[1],规定了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是国家启动的10 个重大项目之一;2012年3月13日,教育部颁发了第一个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规划提出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8项发展任务和5项启动计划,其中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教学水平;2012年5月,教育部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诣在职业教育切实有效地推广和实施信息化教育,全面加强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运用能力,以期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加快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的新标志〔2〕。对于中职学校而言, 紧跟国家教育发展的步伐, 践行教育信息化,全面推广实施信息化教学设计已迫在眉睫。
3.1.2信息化教学设计有教育教学理论基础
上海师范大学黎加厚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3]信息化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三大理论基础。
3.1.2.1建构主义理论
20世纪80年代末在西方国家兴起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教师的传授不再是获得知识的唯一途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取。因此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随着校园数字化、信息化的建设,教学工作者与学习者拥有了运用网络技术的能力,这使得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全面实施、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建构知识成为可能。
3.1.2.2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让人们认识到学生不再是学习的“机器”,是有不同思想和意识的人, 教学设计应充分尊重和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不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构建仿真的知识环境,形成多层次知识结构、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2]。
3.1.2.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
我国著名博士生导师钟绍春教授,率先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他在该理论中指出: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就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4]。
以上三个重要理论,都给我们中职学校全面推广和实施信息化教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3.1.3中职学校有夯实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平台
3.1.3.1中职学校加速了数字化校园建设
通过对本市的三所职业学校的调查结果(满意度)显示:满意或基本满意的已高达90.6%(25.5%+65.1%):这说明近年来,各职业学校都在加大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力度,加大了投入资金,建立了自己的校园网或校园门户,为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奠定了基础。
3.1.3.2中职学校健全了奖励机制
调查显示,很多职业学校为了普遍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和素质,出台了专门的激励制度和文件,为实现职业教育信息化提供了保障。
3.1.3.3以信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舞台
从2010年起,教育部每年举办全国中职信(下转第62页)(上接第64页)息化教学设计大赛,从学校、地方、国家层层选拔,不仅展示中职信息化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为各校教师观摩、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这一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参赛教师的信息化技术的运用能力,同时以点带面,促进全面展开信息化教学设计。
3.1.4打造了一支具有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的教师队伍
近年来由于国家和学校对信息化教学的重视,加大了对年轻教师培训力度和培训资金的投入,各中职学校都通过以下途径,加强师资教育:⑴培训:包括国培、省培、专家讲座;⑵派出到先进省市、学校观模学习取经;⑶积极参加中职教育信息化相关工作会、研讨会、成果展示会;⑷以信息化教学大赛为平台,为教师提供展示、交流和提升的机会等一系列的举措,打造一批具有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领军人物。事实上从表二的教师调查结果也不难看出: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能娴熟地使用电脑并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到教学设计中领军人物占21.2%,能较熟练地使用电脑并对信息化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到教学设计的占64.6%,这种比列足以带动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
3.2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行之有效的
从表3、表4横向比较可以看出,实验班级期末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班级,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从表5纵向比较,同一班级,不同学期,采用信息化教学比未采用效果明显,学生整体成绩提高,当然命题时排除难易程度与基础的匹配后,统计学分析有意义。同时国内王欣等[2,4]的研究也显示,信息化手段的应用能明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与本研究一致。
中职学校从2010年开始就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的试点,现在经过四年时间的前期准备和投入,条件日趋成熟:校园数字化平台已构筑;师资培训已到位;学生普遍使用智能手机,为学生参与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提供了方便。本人认为现在已是中职学校全面推广信息化教学设计,实施信息化教学的最佳时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D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
siness/htmlfiles/moe/A01_zcwj/201008/xxgk_93785.html,2010-07-29.
[2]王 欣, 杨泽伟.关于职业教育信息化及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讨〔J〕.教法展台,2014(5):76-77
[3]黎加厚.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系统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02(10).
[4]刘传熙.员工队伍建设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J〕.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7卷第4期(总第96期)2013年10月: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