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将“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思考
【作者】 朱玉茹
【机构】 山东工业职业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是宣传和践行“中国梦”的主阵地。面对时代的急剧变迁和社会的飞速发展,青年大学生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不断深化“中国梦”教育内涵,提升“中国梦”教育层次,普及“中国梦”教育成效,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将“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也是时代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要求。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将“中国梦”教育深入大学校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两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国梦”教育的创新之路,对于凝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增强大学生奋斗精神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高校,要深刻领悟“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找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点,不断营造学习氛围、设计专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推动“中国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
一、对“中国梦”内涵的解读
时代赋予了“中国梦”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梦”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又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足迹的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的高度凝练。其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中国梦”包含两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从整体视角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视角看,“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折射到当代大学生身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青年人的梦。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使命,个人的理想、抱负梦,必须要紧紧地与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要使个人梦、民族梦与国家梦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以团结实干托起“中国梦”想。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又决定了“中国梦”教育具有先进性。“中国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中国道路,其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引擎,是倡导、引领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大学生的有力武器。
二、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的必然性
1.高校自身的性质和作用决定
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是高校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中国梦”教育中具有引导、示范、传播和带动作用。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点,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不可割舍的一个重要部分。
2.思政理论课的地位与内容决定
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自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内容。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正确引领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对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观照。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为“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而不懈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决定
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是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石。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受经济全球化、生存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其理想信念状况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大部分学生个体意识增强,社会理想信念淡化;过于看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信念追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和政治理想信念的缺失现状,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二维协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崇高的社会理想信念。
三、将“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1.深化“中国梦”教育内涵,营造学习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决定着将“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必然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揭示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中国梦”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中国梦”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之路、《形势与政策》阐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抓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点,对“中国梦”的背景、内涵、目标、走向进行系统阐述,深化“中国梦”教育内涵,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应当重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新媒体营造“中国梦”学习氛围。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渠道中网络媒体约占69.8%,其次是电视、纸媒约占20.6%。新媒体的兴起,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了解世界形势的主渠道,也为高校“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中国梦”教育,要广泛利用网站、BBS、微信群、QQ群、微博等平台,来传播“中国梦”教育思想、共享“中国梦”教育资源、讨论“中国梦”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及时、深入地开展“中国梦”理论宣传、交流讨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中国梦”的舆论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价值导向,增强“中国梦”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2.提升“中国梦”教育层次,设计专题教学
教育目标、对象、过程、内容的不同,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纳入“中国梦”教育具有层次性。要想提升“中国梦”教育层次,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的思想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专题教学。
设计专题教学,就是要抓住“中国梦”的理论根基,阐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形势与政策”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中国道路,中国梦”专题。在专题中,要着重讲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载体,但寻找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非常不易的。二是要阐明“中国梦”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三是要阐明“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专题教学中结合“中国梦”教育可设计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二是辛亥革命与“中国梦”;三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四是“中国梦”的萌芽;五是“中国梦”的实现道路。设计专题教学,抓住了“中国梦”的理论根本,讲清楚了这些核心内容,提升了“中国梦”教育层次,这样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才会有说服力和实效性。
3.普及“中国梦”教育成效,创新教学模式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与广大青年的个人梦的实现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将“中国梦”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普及“中国梦”教育成效,要贴近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索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方式,寓“中国梦”教育于创新教学模式之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讲授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通俗而直接地传授给学生,但却极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导致课堂互动较少,气氛沉闷。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互动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采用主题辩论、学生模拟讲课、即兴演讲、沙龙式对话、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结合有关“中国梦”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2)情感体验教学法。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情景,并形成道德评判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例如,教授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专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侵略所带来的痛苦,进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民族意识,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依托,丰富大学生“中国梦”网络教育载体。例如,利用微博、博客等交流平台,发布一些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热点新闻、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和对时事的看法等,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4.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着“中国梦”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理论教学,更要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不断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从理解“中国梦”理论知识的层面向具备实践感知和视野的转变,采用多种渠道、途径和方法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外出参观考察、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也是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艰苦奋斗”、“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的深刻内涵,为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实践教学,应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第一,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社团活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校内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资源,结合“中国梦”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第二,建立长期合作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认同和体悟,逐步引导大学生知国情、懂社会、长才干。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梦”教育应注重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托,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拓宽“中国梦”教育活动的覆盖领域。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平台,而青年大学生又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的必然。作为高校,要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打造专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找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扎实专业学习,使大学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04-18.
[3]蒙秋明.“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5]陈冲,杨延圣.“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8).
[6]吕剑新,孙定义.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作者简介:朱玉茹,女,1972年2月,江苏铜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工作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基础部政治教研室。
关键词:“中国梦”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引言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观大型展览《复兴之路》时,首次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中国梦”的提出,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提供了契机。将“中国梦”教育深入大学校园,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载体,两者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高校思政课融入“中国梦”教育的创新之路,对于凝聚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大学生正确三观、增强大学生奋斗精神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高校,要深刻领悟“中国梦”的丰富内涵,找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点,不断营造学习氛围、设计专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进一步推动“中国梦”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大学生头脑的工作。
一、对“中国梦”内涵的解读
时代赋予了“中国梦”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征,“中国梦”既是对中华民族优秀文明的传承,又是对中华民族历史足迹的总结,更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们的理想与追求的高度凝练。其不但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也体现着改革创新的时代特征。
“中国梦”包含两个层次的深刻内涵:从整体视角看,“中国梦”是民族复兴、国家强盛之梦;从个体视角看,“中国梦”是生活幸福、人生出彩之梦。“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两者紧密相连,相辅相成。折射到当代大学生身上,“中国梦”归根到底是青年人的梦。高校大学生作为未来祖国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接班人,肩负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使命,个人的理想、抱负梦,必须要紧紧地与国家梦、民族梦结合起来,要使个人梦、民族梦与国家梦三位一体,相得益彰。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走中国道路,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就是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就是凝聚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以团结实干托起“中国梦”想。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的特征又决定了“中国梦”教育具有先进性。“中国梦”教育的本质就是要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中国道路,其是实现“中国梦”的理论引擎,是倡导、引领时代精神,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导向规范、凝聚激励大学生的有力武器。
二、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的必然性
1.高校自身的性质和作用决定
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是高校培养有理想、有信念的高素质人才的现实要求。高校作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在“中国梦”教育中具有引导、示范、传播和带动作用。而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一切工作的中心点,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应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中不可割舍的一个重要部分。
2.思政理论课的地位与内容决定
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理论自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内容。崇高的理想信念,有利于正确引领大学生走什么样的路、做什么样的人,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是对这种崇高的理想信念的观照。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有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激发大学生为“国家梦”、“民族梦”和“个人梦”而不懈努力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状况决定
高校思政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是激发当代大学生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思想基石。当代大学生多为90后,受经济全球化、生存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影响,其理想信念状况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大部分学生个体意识增强,社会理想信念淡化;过于看重物质享受,忽视精神信念追求。针对当代大学生社会和政治理想信念的缺失现状,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深化“中国梦”教育,引导大学生认识到“中国梦”与“个人梦”的二维协同,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起崇高的社会理想信念。
三、将“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1.深化“中国梦”教育内涵,营造学习氛围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决定着将“中国梦”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必然的趋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中国梦”的内在契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揭示中国道路的形成过程及“中国梦”产生的时代背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强调“中国梦”是立足于中国现实、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唯一正确之路、《形势与政策》阐明“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
抓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点,对“中国梦”的背景、内涵、目标、走向进行系统阐述,深化“中国梦”教育内涵,将“中国梦”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我们应当重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和广泛应用,利用新媒体营造“中国梦”学习氛围。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了解国内外形势的主要渠道中网络媒体约占69.8%,其次是电视、纸媒约占20.6%。新媒体的兴起,迅速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资源、了解世界形势的主渠道,也为高校“中国梦”教育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和新方法。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透“中国梦”教育,要广泛利用网站、BBS、微信群、QQ群、微博等平台,来传播“中国梦”教育思想、共享“中国梦”教育资源、讨论“中国梦”教育内容,通过新媒体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及时、深入地开展“中国梦”理论宣传、交流讨论、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的“中国梦”的舆论氛围,形成独具特色的价值导向,增强“中国梦”课堂教育的实效性。
2.提升“中国梦”教育层次,设计专题教学
教育目标、对象、过程、内容的不同,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纳入“中国梦”教育具有层次性。要想提升“中国梦”教育层次,需要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形式,针对不同的思想状况,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做到有的放矢,专题教学。
设计专题教学,就是要抓住“中国梦”的理论根基,阐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途径,加深大学生对“中国梦”内涵的理解,弘扬中国精神,激发和凝聚大学生的青春正能量,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以“形势与政策”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中国道路,中国梦”专题。在专题中,要着重讲清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中国道路是“中国梦”的实现载体,但寻找到中国特色革命道路是非常不易的。二是要阐明“中国梦”中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三个层面的科学内涵。三是要阐明“中国梦”的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又如,《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专题教学中结合“中国梦”教育可设计为以下五个方面:一是“中国梦”提出的历史背景;二是辛亥革命与“中国梦”;三是实现“中国梦”的指导思想和领导力量;四是“中国梦”的萌芽;五是“中国梦”的实现道路。设计专题教学,抓住了“中国梦”的理论根本,讲清楚了这些核心内容,提升了“中国梦”教育层次,这样对大学生的理论教育才会有说服力和实效性。
3.普及“中国梦”教育成效,创新教学模式
“中国梦”的丰富内涵和鲜明特征,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与广大青年的个人梦的实现密不可分。这就要求将“中国梦”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要普及“中国梦”教育成效,要贴近广大青年学生的生活实际,探索适合大学生群体特点的教学方式,寓“中国梦”教育于创新教学模式之中。
传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讲授为主,注重将理论知识通俗而直接地传授给学生,但却极易忽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导致课堂互动较少,气氛沉闷。创新教学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互动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堂上,采用主题辩论、学生模拟讲课、即兴演讲、沙龙式对话、角色扮演等互动方式,结合有关“中国梦”的热点问题进行教学。(2)情感体验教学法。巧妙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生活中的情景,并形成道德评判标准和正确的价值观,进而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例如,教授帝国主义的殖民侵略专题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侵略者火烧圆明园、南京大屠杀等相关教学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侵略所带来的痛苦,进而激发学生奋发图强、争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民族意识,坚定大学生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3)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以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为依托,丰富大学生“中国梦”网络教育载体。例如,利用微博、博客等交流平台,发布一些与“中国梦”教育相关的热点新闻、一些对社会现象的评论和对时事的看法等,引导学生们参与讨论,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政治理论的自觉性。
4.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强化实践教学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决定着“中国梦”教育不能单纯地依靠理论教学,更要融入到实践教学当中。不断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从理解“中国梦”理论知识的层面向具备实践感知和视野的转变,采用多种渠道、途径和方法以增强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外出参观考察、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也是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实践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大学生真正认识到“艰苦奋斗”、“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等的深刻内涵,为拓宽“中国梦”教育平台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强化实践教学,应积极探索并建立长效的工作机制:第一,充分利用校报校刊、社团活动、征文比赛、知识竞赛、主题演讲等校内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资源,结合“中国梦”教育让学生深刻理解到,“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第二,建立长期合作实践基地,引导广大学生深入社会、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开展参与式观察和服务式体验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认同和体悟,逐步引导大学生知国情、懂社会、长才干。第三,坚持以人为本,“中国梦”教育应注重学生个体的能力培养,以学生的专业为依托,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专业特长,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拓宽“中国梦”教育活动的覆盖领域。
四、结语
高校是培养青年学生的重要平台,而青年大学生又是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时代的必然。作为高校,要努力营造学习氛围、打造专题教学、创新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找准“中国梦”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契合,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三观、扎实专业学习,使大学生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结合起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
[2]杨晓慧.把“中国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N].中国教育报,2013-04-18.
[3]蒙秋明.“中国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内容[J].贵州社会科学,2013(7).
[4]蒋桂芳.“中国梦”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着力点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
[5]陈冲,杨延圣.“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文化建设[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8).
[6]吕剑新,孙定义.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9).
作者简介:朱玉茹,女,1972年2月,江苏铜山人,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为发展哲学。工作单位:山东工业职业学院基础部政治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