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策略探究

【作者】 赵其强

【机构】 甘肃金昌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弱者群体,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性格、语言和行为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弱势家庭中百分之九十二的父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其中,只有小学文化或文盲、半文盲家长竟然占了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九。我们指望一群素质不高的父母培养出品学兼优的祖国接班人,结果自然是不容乐观的。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要做好此项工作,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引导,需要学校的接纳和培育,需要教师的无私奉献,也需要社会的善心温暖,还需要个人的奋发图强。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的作用,尽量淡化或弱化弱势群体家庭对孩子的不良影响。
  关键词:弱势子女 教育 策略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弱者群体,在英文中称Social vulnerable groups。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的。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弱势群体子女教育是指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调查其生存状态,并研究教育策略,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使其健康成长,成为国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经过笔者多年来的观察分析和调查研究,发现弱势群体家庭中家长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因此,本人对其子女的教育问题倍感忧虑。
  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跟经济落后、家庭贫困、病残致困、灾难冲击、子女众多、环境因素、智力因素、观念落后、政策错位和家庭变故等因素有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性格、语言、行为和习惯会影响孩子的一生。俗话说:"龙生的龙,凤生的凤,老鼠的子孙会打洞”;“严师出高徒,慈母有败子”;“将门多硬汉,虎父少犬子”。可见家庭环境对子女的成长影响是巨大的。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弱势家庭中百分之九十二的父母文化程度是高中或高中以下,其中,只有小学文化或文盲、半文盲家长竟然占了调查人数的百分之十九。我们别指望一群素质不高的父母能培养出大量品学兼优的接班人。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花朵,弱势群体子女一样是未来的建设者。为了避免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恶性循环,必须强化学校教育,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性格的塑造和行为的引导。欲完成此历史使命,学校责无旁贷,教师任重道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单纯的物质救助,很可能造就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慵懒之辈。教育是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工具,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条件。对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调节,实现教育公正公平,正成为我国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希望。从目前的教育现状出发,采取一系列切实有效的对策,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不公平问题,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不可少的环节。但要做好此项工作,还离不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的共同努力:
  一、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与正确引导。
  各级政府在政策制定上要统揽全局,体现整体公平与向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倾斜的原则。为了不让穷人的孩子一出生就输在起跑线上,政府必须在立足国情和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在整体平等的前提下,应该充分考虑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问题,有必要给予政策支持。我国弱势群体的庞大规模在短时期内是不会改变的,甚至是较长时期内存在的。政府要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弱势群体子女接受最低限度的义务教育,防止弱势群体子女因家庭情况而流失,更要防止弱势群体规模的扩张。同时,也要从长远和大局利益出发,干扰弱势家庭负面因素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我们可喜地看到,现如今国家一系列教育补偿措施,如营养早餐计划,农村中小学寄宿生补贴政策,边远地区教师国家培训等,这些举措无疑是弱势群体子女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福音和保障。
  但是,笔者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教育现状还有薄弱或遗漏的地方。比如,弱势群体子女在寒、暑假该怎么办?特别是暑假,大多数农村弱势群体家庭父母都外出打工谋生,只把孩子托付于爷爷奶奶或亲戚,甚至还有部分家庭让孩子独自在家。这对孩子的安全和成长是极不利的。笔者有一个设想:国家和当地政府拿出一部分资金,由学校或村委会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食宿问题。这样以来,既可以有效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又可以保障留守儿童的饮食起居。
  由于国家、当地政府、热衷于公益事业的社会人士、学校等方面的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子女在受教育方面对物质的需求不存在太多的困难,而真正的困难是内心的孤独——长时间得不到亲情的润泽,必然会导致孤独、冷漠、抑郁等心理问题。国家能否出台相关法律,用法律的手段迫使常年外出打工人员定期回去探视子女?为了鼓励此行,国家可以规定用工方对农民工每年也要安排探亲假,并给予适当的交通补贴。
  二、离不开学校的宽容接纳和精心培育。
  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最终是由各地学校来贯彻和落实的。加强对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是每一所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从2007年开始,国家就免除了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的书本费、杂费,并补助寄宿学生生活费,使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完成义务教育。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健全法律法规,保障弱势群体子女的公平教育权得到落实。党的政策能否落到实处,关键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学校理所当然成了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主战场。
  在我国,公办学校属于国家所有,学校接受我国公民子女就读是理所当然的。但是,由于高考的存在,各个义务教育的中小学无形之中把“应试”作为首要的任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辖区学校的年度考核也把教学成绩作为主要依据。大多数农村弱势群体子女仅仅接受义务教育,没有经济实力支撑更多的有偿教育,学习成绩大多不理想。鉴于此故,许多城市学校对农村弱势群体子女持排斥态度。如果每一所公立学校都能宽容地接纳农民工子女,自然就会少了外出务工与关照孩子上学之间的矛盾。
  三、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导和无私奉献。
  教师的职责不单是传道、授业、解惑,还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国家政策的执行者和学生安全的保护者。由于缺乏指导、管束等因素,百分之七十的弱势群体子女学习成绩为一般或较差,这一现象无形中给教师增加了工作负担。目前,在国内高考主流不能改革的前提下,应试教育的本质是改变不了的。这样以来,要攻克弱势群体子女教育的难题,就需要一大批醉心于教育事业的仁人志士,需要一大批淡泊名利乐于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需要一大批知识渊博富有良知的好老师。为了公平起见,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改革考核机制,不应把考试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在对弱势群体子女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以爱暖其心。亲其师,方可信其道。特别是那些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关爱和管束,往往性格孤僻,心理忧郁,行为粗俗,脾气乖戾,习惯放纵,成绩平平,教育起来确实费劲。就需要有宽广胸怀的教师,用无微不至的爱温暖其孤独的心灵,使其勇敢开朗地面对人生。
  教师应该以“正”塑其德。“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虽令不从”。首先要求教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其次,要求教师坚持正面教育。教育学生要爱祖国、爱人民,爱父母,也爱自己;要行善积德,助人为乐;要正直纯洁,心怀感恩;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和公共秩序。
  教师应该以“严”导其行。懒惰是人的天性。不加约束,自由发展,很难成为人才。有些弱势群体子女由于缺乏严格管教,或长期接受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他们往往生性懒惰,自由散漫,敷衍马虎,不求上进,我行我素,言行偏激。针对这种现象,教师应该严格管教,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弱势群体子女自我约束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点石成金,培育出品学兼优的人才。
  教师应该以“梦”激其志。“自古英雄出少年”,这些英雄少年必定是意志坚毅胸怀高远之辈。教师要对弱势群体子女多做励志教育,用伟人或英雄的故事,点燃他们心中的梦想,激起他们拼搏的欲望。有梦想就有未来,有拼搏才有希望。只要在弱势群体子女的心中播撒下自强的种子,不管他将来是否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管将来他身处何处,也不管他将来从事何种职业,这粒种子终究要发芽、开花、结果、长成参天大树。
  教师应该以“智”改其运。学习成就未来,知识改变命运。身为农村弱势群体的子女,几乎没有靠山为其铺就人生之路,家庭没有雄厚的经济基础作为其创业的资本。要改变命运,只能靠自己,只有不断地用知识武装自己,才能以智慧改变命运。
  四、离不开社会的良好氛围和善心温暖。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良好的社会风气对人的思想意识的形成影响极其深远。社会和文化环境是个体心理发展必须依赖的外部条件,除了家庭和学校外,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还与所置身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社会文化环境制约儿童心理的水平和速率,是儿童个性差异产生的重要条件。孩子的身心是纯洁的,也是脆弱的,辨别是非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如果他们能生活在一个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生活在一个充满爱心的社会里,孩子们也会从小纯真无邪,也会用感恩的心去爱他人、爱社会。
  面对高昂的高校学费和生活费,许多弱势群体子女望而却步。但是,天无绝人之路,人有行善之心。大爱无疆,温暖无处不在。有越来越多的仁人志士,凭他们的仁爱友善为弱势群体子女扬起理想的风帆,用他们的无私援助为贫困家庭孩子圆了大学之梦。
  五、离不开自身的奋发图强与自我救赎。
  弱视群体的子女大多性格软弱,这需要老师和家长多培养其自理能力,多灌输自强的意识,平时给学生多讲一些励志的故事。从培养自理能力着手,使其逐渐树立信心和勇气。还要引导他们多参加体育锻炼,特别是体育比赛,因为体育竞技最能唤起人的血性与斗志。同时,引导那些学习吃力而具备身体素质的学生,不妨尝试从事体育职业。因为一个职业运动员,特别是职业球员,他们不仅能为国争光,而且收入颇丰。像有些职业足球运动员一年的收入,是一个农民工一辈子也挣不到的。每年将近有40%的孩子被拒在高中门外,即使上了高中,还有近一半的学生被拒在高校门外。如此庞大的群体为何就不能选择走职业运动员的路呢?教师和家长应该重视这一点,经常启发和激励弱势群体子女的斗志,教育他们勇于拼搏,奋发图强,敢于直面人生,敢于跟命运抗争。
  加强政府、学校、社会和教师的作用,目的就是要淡化或弱化弱势群体家庭对孩子的不利影响,要用正能量来抵御家庭不良因素对孩子的侵蚀。笔者冒昧设想:如果对某些特殊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教育权进行“篡位夺权”,把这种权利赋予那些勇于担当而富有良知的教师手中,我想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参考文献:
  1、《弱势群体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作者:邹文开;
  2、《心理学》,韩永昌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9月。 
  3、《教育心理学》,张大均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后进生的心理特点与教育》,李德元、陆士杰著,科学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