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中医药专业《常用护理技术》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作者】 黄爱兰

【机构】 广西百色市民族卫生学校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为了培养中职农村医学、中医康复、药剂、针灸推拿等专业学生具备医、药、护、防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学生面向社区、基层就业为特点,结合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基础,建立具有社区医学护理和临床护理特色的《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以适应改革开放及进入WTO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对中等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中医学类 常用护理技术 课程体系改革 研究 实践
  《常用护理技术》是中职教育非护理专业类农村医学、中医康复、药剂、针灸推拿等专业课程之一,为了培养中职中医药类专业学生具备医、药、护、防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人才为目标。根据中职学生面向社区、农村就业为特点,我校针对情况及时深化课程改革建设,按照专业课程与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动课程改革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变,几年来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主要从课程体系、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与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现介绍如下。
  1课程设计理念
  1.1设计的原则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法规和文件精神,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发展规律,按照职业能力培养基本规律,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按照常用护理技术工作过程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使教、学结合,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1.2 课程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确定研究目的→采用职业分析法、通过文献回顾、专家小组讨论、职业分析问卷、实地调查法等收集相关信息〔1〕→拟定中职常用护理技术课程内容初稿→专家意见征询→确定中职《常用护理技术》课程.
  2.课程定位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为核心,以培养具备医、药、护、防等综合知识和能力的复合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结合中职生实际工作情况和知识掌握情况,确定学习内容和教学形式,构建了任务引领为主体的课程体系,以调动中职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为目的,提高中职生的实际工作能力。
  3围绕工作过程建立课程体系
  为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推行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竞赛教学法等教学模式,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协调的、可操作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课程设计。将中职《常用护理技术》课程分为12个项目,20项任务,每个项目均以临床案例作为引导,通过案例分析引出该项目的工作任务,进行任务的分解和设计,用工作任务导入具体的操作过程,在操作过程中渗透相关的理论知识,最后拓展一些前沿知识。教材以临床护理、社区护理为主线展开,使各种理论知识、技术操作的传授与工作过程有机结合起来,力求学生学习顺序与工作顺序一致,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临床护理、社区护理工作的流程有整体性、系统化的认识,有一个示范化的统一模式,这样既贯彻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又有利于训练和培养中职学生的临床思维应变能力。又能在生活中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及时应对、及时处理。如表1课程改革前后的教材内容对比表:
  4.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理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积极探索和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为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提供多种渠道。通过完整的行为导向模式:资讯、计划、决策、检查、评价〖2〗,较好地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学生依据学习情境,通过完成其中的学习任务体验工作过程,从而提高职业能力。
  4.1设计基于完整工作过程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3〗 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选取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竞赛教学法等力求对某一知识点讲精,讲清,讲深,讲透。同时要求学生对某一技术学习之后,能得其要领,熟练掌握与运用,并充
  表1 课程改革前后的教材内容对比表































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如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自助系统、音像资料、专业网站作为辅助教学,使各种教学方法得到很好的体现,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1.1 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运用案例导入引出需要解决的任务内容,实施任务,拓展相关知识,最后通过病案把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融洽在一起。分组讨论案例,进行案例分析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贯彻“以人为本”的职业工作理念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加深学生对新课内容的兴趣,加深理解知识的重点要点。实在的临床案例、拉近距离、唤起学习主动性、启迪思维,积极开动脑筋,踊跃发言,提出各自的观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方法中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4.1.2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教学法是一种将实训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扮演医护人员、病人、学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知识、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又使学生从角色中领会到该项操作技术的含义。使学生对医护人员、病人角色不断得到强化,为将来实现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打下基础,并且在设疑、提问、讨论中培养了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不再是以教师为主的单项灌输,而是一种双向的综合性的互动,护生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努力,而是一种挑战并且是主观能力的释放。
  5.课程内容及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几年的探索,我们开展了由社会各方面、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课程内容及教学质量评价活动,学校定期召开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座谈会,进行毕业生跟踪调查,结合实习医院相关科室的领导及临床带教老师的反馈意见,对课程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改革,教师及时总结,不断提高课程内容及教学水平。
  6.讨论
  中职中医药类专业学生是一个承载基层医疗事业的特殊群体,是我国基层医疗事业的主要人才来源。我校培养的中职生大部分将赴基层、社区就业,基层单位的工作设施相对简陋,特别是医务室医生和村医师,基本是医护工作一肩挑。故中职中医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相对应的临床护理知识及社区护理知识,如在村里、社区出现的突发事件,能做到紧急救护;出现的常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能做到对病人及家属的护理与康复;出现的急性传染病能及时上报、及时隔离、及时对病人及家属的护理措施;能够指导合理饮食与营养;临终病人能做到关怀护理。因此,常用护理技术课程内容改革势在必行。而且必须根据中职学生面向社区、基层就业为特点,结合课程开发的理论与基础,建立具有社区医学护理和临床护理特色的《常用护理技术》课程,以适应改革开放及进入WTO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对中等中医药卫生技术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毛靖.护理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标准、培训方案和培训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年1月。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资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2
  〔3〕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城〔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05.
  作者简介:黄爱兰,女,50岁,本科学历,职称:讲师,主管护师,主要研究:护理学教育教学、临床护理。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2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规划研究项目,课改编号:20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