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基于培养新课程理念下全纳型高师生的教法研究
【作者】 李 涵1 何锡清2 李海君2
【机构】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1 四川资阳安岳中学2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紧缺,是人才培养理念相对落后、教育方法相对陈旧最直接的现实表象。三位六维教学法立足于高师院校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改革的本质导向,把专业的学习同高师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专业技能相结合,使其从应用的价值取向上认识理论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将不断的提升和完善高师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关键词:新课程;全纳型;教学;改革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就是: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应注重通过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用实践造就人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把具有清晰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熟悉不同的思维能力,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等12项设计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标准。
霍玉敏(2012)【1】认为:高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是指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全纳教育不是一个如何让部分学生融入主流的小问题,而是考察如何改革教育系统和其他学习环境,以适应学习者多样性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倡导的是: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和教育观。
三、三位六维教学法
(一)基本概念
三位六维(2W)教学法遵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导读(Review)、自学(Self-study)+讲解(Expound)、评价(Evaluate)+反思(Rethink)、巩固(Steady)”为具体内容和训练维度,沿着“立足课堂-践行课堂-回归课堂-升华课堂”的研究途径,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环节为抓手,旨在强化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的全方位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共生和互渗。三位六维(2W)教学法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讲后评,以评促讲;先个体后集体,以集体促个体”。
(二)主要路径
以一个班40人为例:首先将该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分别由2个小组构成,即1、2小组构成第一大组,3、4小组构成第二大组,以此类推。
步骤一:任课教师从第四周开始,以三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教学实验。首先应告知全班同学实践教学内容,并提供相关参考书目。
步骤二:小组集体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任务的全面梳理。
步骤三:同学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形成教案与课件。
步骤四:同学依次在小组内部进行实践教学,一人代表小组参加所在大组的教学汇报;大组成员以协商制或匿名投票的方式,推荐一人参加班级教学竞演。
步骤五:以四个大组组长和任课教师为评审组成员,通过四个大组讲课代表的实践教学竞演,最终确定一人进行全班教学示范(本轮次其他组员不必参与)。
步骤六:基于微格录像,公开教学的学生向大家示范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后,就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相关知识的衔接、提问方式等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给予示范同学一个教学成绩,且合理纳入期末总评成绩中。
步骤七:课后,示范教学的学生通过回放微格教学录像,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可以自我完善或者提高的地方,给出一份教学心得。
(三)价值实现
三位六维(2W)教学法强调,高师生利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内容、建构知识意义、探究教学方法等,综合倾听者之间的交流、师生的共同评析、自我反思过程,获得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科思想的感悟提升、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教学方法的丰富完善,从而引导高师生一般科学素养的自我增进、专业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学科品质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和合作、学会表达和思考、学会交流和倾听的目的。
一是强化合作,学会交流。团队精神是将人的智慧、经验、力量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真正达到经济学上“1+1>2”的模式。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而“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是“师生通过言语的交流,共同寻找真理”的过程。一方面,三位六维(2W)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出了要共同完成的任务目标,而且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和强烈的团队意志。另一方面,在各类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有交往,更不可能有“教学”。因此,在高师院校的教学课堂上,建立师生新型关系、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强化生生和师生互动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合作探究的重要理念和途径。
二是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教材教法研究》、《试讲》是实践性很强的几门课程,应基于教室,但又不能拘泥于教室。教学计划的安排就应该打破“A课程只言A”的传统模式,而应代之以“合二为一”甚至“合几为一”。三位六维(2W)教学法既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让高师生在自学、分析、演示、交流、评价、反思,甚至是争辩中,去自我完善,提炼教法。
三是张弛有度,寓教于乐。教学是为了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一言堂”现象,基本上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跟着学,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三位六维(2W)教学法将突破固有的“教与学”的模式,以改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的多种视域融合的“对话性讨论式讲解”代替传统教学中“教师独占性灌输式阐述”教学,真正颠覆了老师与高师生的原有角色,玩转课堂,让教师轻松去聆听,学生愉快去实践。
四是系统培养,注重实践。“应用是经验的生命”,经验产生的起点是应用,归宿也是应用。在对高师生的教学中实施三位六维(2W)教学法,有利于高师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增强其自学强化、独立思考、归纳概括、反思调节、实践创新、大胆言说等能力。高师生在教学实践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学科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认识。高师生在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有利于通过知识的强化巩固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能释放强大的自我主动性,逐渐掌握观察、分析、理解、缓减,甚至是解决未来某些受教育青少年对于学习这个活动的排斥心理,充分保障良好的“教育安全”环境。
五是张扬个性,表现特长。成功的团队并非以压抑个性为代价,相反,成功的团队非常尊重成员的个性,重视接纳成员的不同想法,真正使得每个成员参与到团队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位六维(2W)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学生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自己存在小组和大组这些“集合”之内,在课前的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理应为相同的目标任务,包容和接纳组内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自己又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在独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自己成了主体,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科学地改造课本,又能进一步探索创造性地提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高师生就会逐渐形成:不改造教材,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基础作用;不研究教学方法,就不能找出一条适合倾听者学习的好路子、好方法,就不容易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不研究学法,就很难让倾听者自由发挥,使其局限在固定的模式里面,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开发。
教育改革是基于教育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而在基础教育中,当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教育媒体从业者、教育产业投资人,都在呐喊教育改革并热情付诸行动之时,作为直接教育实践者的校长、教师,以及作为教育改革理想受益者的学生和家长,却宁愿深陷“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方法可以最终获得更大收益这一思想当中。所以,源于中学课堂的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必然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或者是变相地继承了传统。三位六维(2W)教学法立足于作为未来教师职业的高师生这一特殊人群,充分结合教育改革内涵中关于“人的培养和发展”这一人本思想,通过全方位地构建动态、协同、民主、开放的教育改革共同体,塑造了高师生规范与熟练、学习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个体与团体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综合能力。高师院校教育改革的深远意义还在于:让教育新理念不断武装教师预备群体—高师生的头脑,并在心理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起主动推行教育新方法的意识形态,有利于切实主动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2)下:30-32.
[2]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 2012(1):24-30.
[3]李涵.基于新课程的高师教学改革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124-126.
[4]UNESCO.Guidelines for Inclusion:Ensuring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All[R].Pairs,2005.
[5]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国在线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
2010-06/07/content_9940259.htm,2010-06-07.
[7]新浪教育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edu.sina.com.cn/l/2010-07-30
/0811191352.shtml,2010-07-30.
作者简介:李涵(1978- ),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ZG0464)之子项目—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四川省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1249)之子项目—《概率论》课程中引入“DJP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
关键词:新课程;全纳型;教学;改革
一、引言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举措之一就是:深化教育改革,探索并推行创新型教育方式方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尤其应注重通过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培养应用型人才,强化“用实践造就人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是以学生为主体,坚持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重;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把具有清晰的思维、表达和写作能力,具有以批评的方式系统地推理的能力,具有形成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敢于创新及独立工作的能力,具有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具有判断什么意味着彻底理解某种东西的能力,具有辨识重要的东西与琐碎的东西、熟悉不同的思维能力,具有某一领域知识的深度等12项设计作为创造性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标准。
霍玉敏(2012)【1】认为:高校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在面向社会实际、强调学科交叉、重视能力培养、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团队精神、训练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等方面努力,有针对性地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全纳教育理念
全纳教育是指通过增加学习、文化与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关注并满足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全纳教育不是一个如何让部分学生融入主流的小问题,而是考察如何改革教育系统和其他学习环境,以适应学习者多样性的一种方法。其主要倡导的是:人权观、平等观、民主观、价值观和教育观。
三、三位六维教学法
(一)基本概念
三位六维(2W)教学法遵循“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导读(Review)、自学(Self-study)+讲解(Expound)、评价(Evaluate)+反思(Rethink)、巩固(Steady)”为具体内容和训练维度,沿着“立足课堂-践行课堂-回归课堂-升华课堂”的研究途径,以课前、课中、课后三个关键环节为抓手,旨在强化教师、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的全方位互动,以及理论和实践的共生和互渗。三位六维(2W)教学法核心理念是“先学后教,以教促学;先思后启,以启促思;先讲后评,以评促讲;先个体后集体,以集体促个体”。
(二)主要路径
以一个班40人为例:首先将该班分为四个大组,每个大组分别由2个小组构成,即1、2小组构成第一大组,3、4小组构成第二大组,以此类推。
步骤一:任课教师从第四周开始,以三周一次的频率,进行教学实验。首先应告知全班同学实践教学内容,并提供相关参考书目。
步骤二:小组集体讨论分析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深刻理解和对教学任务的全面梳理。
步骤三:同学独立完成教学设计,形成教案与课件。
步骤四:同学依次在小组内部进行实践教学,一人代表小组参加所在大组的教学汇报;大组成员以协商制或匿名投票的方式,推荐一人参加班级教学竞演。
步骤五:以四个大组组长和任课教师为评审组成员,通过四个大组讲课代表的实践教学竞演,最终确定一人进行全班教学示范(本轮次其他组员不必参与)。
步骤六:基于微格录像,公开教学的学生向大家示范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任课教师和其他同学在认真倾听后,就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学相关知识的衔接、提问方式等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并给予示范同学一个教学成绩,且合理纳入期末总评成绩中。
步骤七:课后,示范教学的学生通过回放微格教学录像,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觉得可以自我完善或者提高的地方,给出一份教学心得。
(三)价值实现
三位六维(2W)教学法强调,高师生利用学案的引导和帮助,通过自主学习方式、探究学习内容、建构知识意义、探究教学方法等,综合倾听者之间的交流、师生的共同评析、自我反思过程,获得对知识意义的深入理解、学科思想的感悟提升、教学活动的经验积累、教学方法的丰富完善,从而引导高师生一般科学素养的自我增进、专业文化修养的不断提高、学科品质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和合作、学会表达和思考、学会交流和倾听的目的。
一是强化合作,学会交流。团队精神是将人的智慧、经验、力量等资源进行合理的调动,使之产生最大的规模效益,真正达到经济学上“1+1>2”的模式。高校应着力培养具有团队精神的人才,而“教学则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它是“师生通过言语的交流,共同寻找真理”的过程。一方面,三位六维(2W)教学法不仅给学生提出了要共同完成的任务目标,而且明确的协作意愿和协作方式则使学生产生真正的内心动力和强烈的团队意志。另一方面,在各类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是促进课堂生成的必要条件,没有互动就不可能有交往,更不可能有“教学”。因此,在高师院校的教学课堂上,建立师生新型关系、创设和谐学习氛围、强化生生和师生互动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促进、合作探究的重要理念和途径。
二是融会贯通,相得益彰。《教材教法研究》、《试讲》是实践性很强的几门课程,应基于教室,但又不能拘泥于教室。教学计划的安排就应该打破“A课程只言A”的传统模式,而应代之以“合二为一”甚至“合几为一”。三位六维(2W)教学法既节约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能让高师生在自学、分析、演示、交流、评价、反思,甚至是争辩中,去自我完善,提炼教法。
三是张弛有度,寓教于乐。教学是为了老师更好的教,学生更好的学。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一言堂”现象,基本上是老师怎么教,学生怎么跟着学,直接导致了学生思维能力的下降。三位六维(2W)教学法将突破固有的“教与学”的模式,以改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出发点,以学生参与的多种视域融合的“对话性讨论式讲解”代替传统教学中“教师独占性灌输式阐述”教学,真正颠覆了老师与高师生的原有角色,玩转课堂,让教师轻松去聆听,学生愉快去实践。
四是系统培养,注重实践。“应用是经验的生命”,经验产生的起点是应用,归宿也是应用。在对高师生的教学中实施三位六维(2W)教学法,有利于高师生将理论学习与具体课题的教学实践相结合,增强其自学强化、独立思考、归纳概括、反思调节、实践创新、大胆言说等能力。高师生在教学实践后“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所困”,又能进一步提高他们对教育教学工作内涵、学科知识、基本技能、教学方法、教学思想的认识。高师生在课后的自我反思,不仅有利于通过知识的强化巩固和教学技能的提升,还能释放强大的自我主动性,逐渐掌握观察、分析、理解、缓减,甚至是解决未来某些受教育青少年对于学习这个活动的排斥心理,充分保障良好的“教育安全”环境。
五是张扬个性,表现特长。成功的团队并非以压抑个性为代价,相反,成功的团队非常尊重成员的个性,重视接纳成员的不同想法,真正使得每个成员参与到团队中,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三位六维(2W)教学法使得教学方法更贴近学生,学生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自己存在小组和大组这些“集合”之内,在课前的教学内容分析过程中,理应为相同的目标任务,包容和接纳组内其他人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自己又是一个独立的“元素”,在独立的教学设计过程中,自己成了主体,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科学地改造课本,又能进一步探索创造性地提出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这样,高师生就会逐渐形成:不改造教材,就不能很好地发挥教材在教学过程中的理论基础作用;不研究教学方法,就不能找出一条适合倾听者学习的好路子、好方法,就不容易发挥授课者的主导作用;不研究学法,就很难让倾听者自由发挥,使其局限在固定的模式里面,影响其创新能力的开发。
教育改革是基于教育活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的。而在基础教育中,当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者、教育媒体从业者、教育产业投资人,都在呐喊教育改革并热情付诸行动之时,作为直接教育实践者的校长、教师,以及作为教育改革理想受益者的学生和家长,却宁愿深陷“墨守成规”的传统教育方法可以最终获得更大收益这一思想当中。所以,源于中学课堂的基础教育改革最终必然是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或者是变相地继承了传统。三位六维(2W)教学法立足于作为未来教师职业的高师生这一特殊人群,充分结合教育改革内涵中关于“人的培养和发展”这一人本思想,通过全方位地构建动态、协同、民主、开放的教育改革共同体,塑造了高师生规范与熟练、学习与实践、继承与创新、个体与团体的可持续的职业发展综合能力。高师院校教育改革的深远意义还在于:让教育新理念不断武装教师预备群体—高师生的头脑,并在心理自觉与不自觉地形成起主动推行教育新方法的意识形态,有利于切实主动地推进教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霍玉敏.新形势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J].教育与职业,2012(2)下:30-32.
[2]吴康宁.教育改革成功的基础[J].教育研究, 2012(1):24-30.
[3]李涵.基于新课程的高师教学改革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3(4):124-126.
[4]UNESCO.Guidelines for Inclusion:Ensuring Access to Education for All[R].Pairs,2005.
[5]黄志成.全纳教育—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和参与[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6]中国在线网.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dfpd/
2010-06/07/content_9940259.htm,2010-06-07.
[7]新浪教育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http://edu.sina.com.cn/l/2010-07-30
/0811191352.shtml,2010-07-30.
作者简介:李涵(1978- ),男,四川内江人,内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项目编号:ZG0464)之子项目—基于《概率论》和《数理统计》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四川省特色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01249)之子项目—《概率论》课程中引入“DJP教学模式”的改革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