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谈谈“名言”在《生活与哲学》中的教学策略问题
【作者】 张前龙
【机构】 安徽省六安市新安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名言”在《生活与哲学》模块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是其它模块无法比拟的,但部分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名言”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忽视了“名言”教学,从而影响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名言”的内在价值,探讨“名言”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名言” 教学 策略
《生活与哲学》中的“名言”虽然置于辅助文之列,但它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加以利用,那么不仅给知识教学造成一定损失,而且多次错过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名言”教学,使其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实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名言”教学的功能
不同的“名言”具有不同的功能。《生活与哲学》中的“名言”具有以下功能:
知识功能。教材“名言”的知识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释功能。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是极其丰富的,但教材编写受到篇幅制约,难以将更多内容纳入其中,编写者独具匠心地将部分概念、观点和原理以“名言”方式置于辅助文之中,也为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辩证否定含义的解释,教材引用列宁的“名言”。再如阐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到人们社会地位影响时,教材引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理论观点。二是拓展功能。有些“名言”是对教材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说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使之更为充分和丰满。如教材在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引用邓小平的一段“名言”,在此起到扩展延伸的作用,可有效增加知识的容量。三是论证功能。部分“名言”以例证方式出现在教材中,呈现在师生面前,目的是用于论证教材观点的正确性,以增强其说服力。如教材在分析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时引用荀子的“名言”,在分析矛盾特殊性时引用福楼拜的“名言”等。
育人功能。“名言”的育人功能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得体会和感悟,受到启发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使自己的境界得到提高,修养得到提升,人格得以健全。《生活与哲学》“名言”的育人功能非常突出,贯穿于教材的始终,概括来讲,主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教材在分析价值观时引用了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雷锋“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家的言论。这些“名言”具有强烈的实现感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不失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学习资源。
思维功能。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普遍、最一般规律,因而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具有极高的思维含量,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学习哲学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要培养和锻炼理性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至今还没有别的办法。作为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名言”同样具有思维功能,因此“名言”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
二、“名言”教学的必要性
“名言”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部分教师对此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弱化了“名言”教学价值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生活与哲学》中的“名言”教学。
是由“名言”性质特点决定的。“名言”是人们在长期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人提炼升华而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抽象思维的产物,又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洗涤,证明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真理。“名言”通常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和内涵丰富等特点,蕴含着一定的哲学理论观点、生活道理和人生的经验教训,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
是由“名言”地位作用决定的。其它模块教材虽然也有“名言”,但没有《生活与哲学》模块这么如此丰富和突出。该模块中的“名言”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拥有较多的数量。在“名言”栏目中直接引用的就有50多条,“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在“相关链接”中引用的有80余条,“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虽然以辅助文的方式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它们是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和加深教材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是教育与教学的需要。教育与教学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育是教学应有之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借助于“名言”进行渗透式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有些“名言”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宝贵资源。学生阅读这些“名言”不仅能够加深对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够在反复品味和细细咀嚼中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获得教育,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背诵“名言”,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提升文化品位和理论素养,而且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将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教师只有高度重视“名言”教学,才能使“名言”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得以充分显现,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名言”教学的策略
教师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且更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名言”特有的高度抽象概括性和它具有的功能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其各种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名言”教学应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名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内容来分析解读“名言”,而应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拓展加深对“名言”内涵的深度理解。有些“名言”是对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的解释,或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是对原理的论证等,教师在讲授时,应让学生借助于已学知识,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演绎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教材在分析联系观时引用了恩格斯“名言”,对此教师应提出问题,在学生思考或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联系观的认识。
适当挖掘“名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些“名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对此教师应将其中蕴含的育人因素予以挖掘,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教材在分析价值观导向作用时引用了孟子和韩愈义利观的“名言”。教师在剖析该“名言”时不能仅限于“名言”含义的解读,应从中延伸扩展开来,做到古今结合,赋予新的内涵,使之具有更为深刻的教育意义。孟子和韩愈等思想家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的义利观,倡导和坚持集体主义义利观,以引导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名言”的思维功能。从思维能力培养角度上讲,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而不思则罔”,离开思考,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名言”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和兴趣,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思维方法的掌握,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又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持续不断的思考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单个“名言”的分析,而应将相关“名言”联系起来,运用比较方法,将其中蕴含的思维因素揭示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思考的技能和方法,以提高思维能力。如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含义的“名言”。如果教师孤立地分析解读,那么只限于含义本身的说明,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来讲意义不大,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比较方法从哲学发展史和认识发展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和推演,那么就能够将其中蕴含的思维因素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名言”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来讲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名言”教学的策略,探索“名言”教学的规律和路径,充分发挥“名言”应有的功能,提高“名言”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名言” 教学 策略
《生活与哲学》中的“名言”虽然置于辅助文之列,但它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学资源和学习资源。如果教师不能充分地加以利用,那么不仅给知识教学造成一定损失,而且多次错过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的机会。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名言”教学,使其各项功能得以充分实现,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名言”教学的功能
不同的“名言”具有不同的功能。《生活与哲学》中的“名言”具有以下功能:
知识功能。教材“名言”的知识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阐释功能。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是极其丰富的,但教材编写受到篇幅制约,难以将更多内容纳入其中,编写者独具匠心地将部分概念、观点和原理以“名言”方式置于辅助文之中,也为教师灵活处理教材内容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如辩证否定含义的解释,教材引用列宁的“名言”。再如阐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受到人们社会地位影响时,教材引用马克思的一段“名言”,从而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该理论观点。二是拓展功能。有些“名言”是对教材知识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说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使之更为充分和丰满。如教材在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时引用邓小平的一段“名言”,在此起到扩展延伸的作用,可有效增加知识的容量。三是论证功能。部分“名言”以例证方式出现在教材中,呈现在师生面前,目的是用于论证教材观点的正确性,以增强其说服力。如教材在分析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关系时引用荀子的“名言”,在分析矛盾特殊性时引用福楼拜的“名言”等。
育人功能。“名言”的育人功能是指学生在较长时间内通过阅读和理解从中获得体会和感悟,受到启发和熏陶,使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使自己的境界得到提高,修养得到提升,人格得以健全。《生活与哲学》“名言”的育人功能非常突出,贯穿于教材的始终,概括来讲,主要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如教材在分析价值观时引用了爱因斯坦“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雷锋“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以及毛泽东、邓小平等政治家的言论。这些“名言”具有强烈的实现感和深远的指导意义,不失为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教学资源和学生自我教育的学习资源。
思维功能。哲学是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揭示的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普遍、最一般规律,因而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具有极高的思维含量,对学生思维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同时学习哲学又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正如恩格斯所说的,要培养和锻炼理性思维能力,除了学习以往的哲学,至今还没有别的办法。作为哲学重要组成部分的“名言”同样具有思维功能,因此“名言”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
二、“名言”教学的必要性
“名言”在《生活与哲学》教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部分教师对此却未能给予足够重视,从而弱化了“名言”教学价值的实现和功能的发挥,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生活与哲学》中的“名言”教学。
是由“名言”性质特点决定的。“名言”是人们在长期的改造自然、改造社会和改造人类自身的实践过程中由杰出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科学家等人提炼升华而来的,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抽象思维的产物,又是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洗涤,证明是正确的理性认识,是学生应该理解掌握的真理。“名言”通常具有言简意赅、寓意深刻和内涵丰富等特点,蕴含着一定的哲学理论观点、生活道理和人生的经验教训,是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和重要的文化教育资源。
是由“名言”地位作用决定的。其它模块教材虽然也有“名言”,但没有《生活与哲学》模块这么如此丰富和突出。该模块中的“名言”在教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拥有较多的数量。在“名言”栏目中直接引用的就有50多条,“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在“相关链接”中引用的有80余条,“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虽然以辅助文的方式存在于教材之中,但它们是教材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拓展和加深教材知识的理解,对学生进行渗透式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实现意义。
是教育与教学的需要。教育与教学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教育是教学应有之义,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借助于“名言”进行渗透式教育,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的有机统一。有些“名言”不仅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而且具有深邃的思想性和精湛的艺术性,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和文化教育的重要素材和宝贵资源。学生阅读这些“名言”不仅能够加深对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的理解,而且能够在反复品味和细细咀嚼中有所感悟,受到启发,获得教育,使自己的思想得以升华,心灵得以净化,情操得以陶冶。不仅如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背诵“名言”,不仅能够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提升文化品位和理论素养,而且对促进学生未来发展将产生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
教师只有高度重视“名言”教学,才能使“名言”的各种功能和价值得以充分显现,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外化为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名言”教学的策略
教师采用何种教学策略不仅要从一般意义上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而且更要考虑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名言”特有的高度抽象概括性和它具有的功能多样性,决定了教师应采用恰当的教学策略,使其各种功能和价值得到最大限度地发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名言”教学应与教材知识相联系。“名言”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教师不能脱离教材内容来分析解读“名言”,而应以教材知识为依托,拓展加深对“名言”内涵的深度理解。有些“名言”是对哲学概念、观点和原理的解释,或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或是对原理的论证等,教师在讲授时,应让学生借助于已学知识,开动脑筋,独立思考,或者合作探究,相互讨论,在此基础上演绎和揭示其丰富的内涵,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如教材在分析联系观时引用了恩格斯“名言”,对此教师应提出问题,在学生思考或讨论后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学生对联系观的认识。
适当挖掘“名言”蕴含的教育因素。有些“名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教育性。对此教师应将其中蕴含的育人因素予以挖掘,联系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论证,让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获得启发,受到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如教材在分析价值观导向作用时引用了孟子和韩愈义利观的“名言”。教师在剖析该“名言”时不能仅限于“名言”含义的解读,应从中延伸扩展开来,做到古今结合,赋予新的内涵,使之具有更为深刻的教育意义。孟子和韩愈等思想家的义利观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要批判继承传统的义利观,倡导和坚持集体主义义利观,以引导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充分发挥“名言”的思维功能。从思维能力培养角度上讲,教师应做好两个方面工作:一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学而不思则罔”,离开思考,不可能有思维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在进行“名言”教学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思考的热情和兴趣,以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而不是由教师越俎代庖,替学生思考。另一方面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培养和提高离不开思维方法的掌握,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思考习惯,又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那么学生就能在持续不断的思考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仅限于单个“名言”的分析,而应将相关“名言”联系起来,运用比较方法,将其中蕴含的思维因素揭示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思考的技能和方法,以提高思维能力。如恩格斯和列宁关于物质含义的“名言”。如果教师孤立地分析解读,那么只限于含义本身的说明,这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来讲意义不大,但如果教师能够运用比较方法从哲学发展史和认识发展两个维度上进行分析和推演,那么就能够将其中蕴含的思维因素揭示出来,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名言”是《生活与哲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相对来讲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教师应深入研究“名言”教学的策略,探索“名言”教学的规律和路径,充分发挥“名言”应有的功能,提高“名言”教学效率,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