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学生自主学习的必要性和策略

【作者】 徐国元

【机构】 湖北省房县第二中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论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然而,传统课堂,唯”考”至上,造成了教师在知识处理上忽略了技能的训练,过于强调主体知识的记忆,以教师为中心,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课堂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严重的遏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造能力。传统课堂的种种弊端显而易见,于是“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应势而生。
  一.自主学习是新课改的需要
  所谓“自主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即通过创设真实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通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积极的自主探索;通过有价值的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自主领悟新知;通过指导多种训练,促使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调控,让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生动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终身教育的需要。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方法也随之越来越多样化。眼下,“自主学习”已成为教育新时尚,其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并正悄然改变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影响着师生的精神面貌。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使学生乐学、爱学、善学,既能掌握学习的客观规律,又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自主学习可以解决学生“被动学习”的问题
  学生被动学习的成因有很多,但是最关键的还是教师的教学,在教学中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是直接导致学生“被动学习”的根源。
  在传统的讲授课中,学生很难积极参与到学习氛围中来,无论教师的“讲授”多么有效,很多时候是教师在台上“表演”,把“观众”丢在一边,时间久了,学生在这种烦闷的,被动的教学气氛中渐渐失去了信心和激情;学生感到无奈,被动,甚至麻木和痛苦,而新课改倡导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指导学生自己学习,是大多数学生在主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信与满足,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张扬和发展,教师应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总指挥,发挥参与,合作,促进和指导的作用。
  三.自主学习可以解决教师“满堂灌”的问题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顾名思义,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就是学习主体自立、自为、自律的学习。学习的自立性、自为性和自律性是学习自主性的三个方面的体现,是“自主学习”的三个基本特征。其中,自立性是自主学习的基础,自为性是自主学习的实质,自律性则是自主学习的保证。这三个特性都说明了同一个思想:学习主体是自己学习的主人,学习归根结底是由学习主体自己主导和完成的。作为教师不能一味的“表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导演”,尊重自主学习的三性也就是尊重学生的发展规律。显而易见,教师的“满堂灌”严重的抹杀了学习主体的发展规律。
  四.学习主体自主学习的策略
  1.注重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启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的保证,对师生双方良好品质的形成也起着重要作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过程。因此,要真正确实有效的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创新精神,就必须重新建立一种新型师生关系,以营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平时注重与学生沟通,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与学生交朋友、谈心,进行书信交流沟通,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创新的环境,使其具备创新的品质,并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方案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爱学,使学生能在自主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大胆发言,大胆实践,大胆创新。
  2.重视“问题情境”在课堂中的作用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
  “问题情境”是指教师运用现代教学设备,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创设,激发学生的认知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从而积极主动投入到新课程学习之中。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激发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给学生提供学习目标和空间,自主学习才能真正成为可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或利用多媒体等,为学生创造适合教学情境。以创设应用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 以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以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以创设直观性图形情境,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概念;以创设疑惑陷阱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讨论; 以创设已有知识的问题序列,引导学生自己获取新知识的生长点。
  3.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主动去感受新知的产生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学习的感性材料,加强直观操作,指导学生初步学习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使学生通过具体操作进行大量的感知,建立表像,以此作为抽象知识的支柱,通过直观操作,既使学生理解概念、性质,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学生直观操作实验来研究规律,既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研究问题意识。
  4.注重生活应用,让学生乐于在生活中实践
  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体会知识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在教学活动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认清知识的实用性,能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帮助学生能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加强学生的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实际生活出发,在知识和生活之间架起桥梁,教师提取生活中一些题材,让学生联系实际,学会解决生活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