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润物细无声
【作者】 马丽萍
【机构】 甘南州合作第一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教师的“为人师表”、“言传身教”对学生美好心灵的铸造、健康心志、良好习惯与高尚品德的培养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积极作用。教师是学生的一面镜子,言谈举止,为人处世,衣着穿戴……都是学生私下议论的话题。因此,教师要把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现给学生,在教师的感召和熏陶下,使学生拥有一片自由翱翔的蓝天。
关键词:言行表率 潜移默化 欣赏熏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莆的名著《春夜喜雨》,诗中赞颂了春雨及时对大地的滋润,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可是,每当我吟诵此诗时,总会引起我内心的共鸣,因为诗歌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师生关系的写照。人才的培养、形成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自身的品行尤为重要。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处世的态度、行为、仪表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为人师表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意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所以,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言传声教
小学生每天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也就是说每天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下生活着,加上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又喜欢听老师的话,乐意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就必须要用规范、文明、人性化的语言去影响他们。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当学生向老师问候“老师您好”时,作为老师的你也应该道一声“同学你好”,不能只随意点一点头,更不能置之不理或满不在乎,否则会上学生的心,长此以往他们也会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教师常对学生说“请进来”、“请坐下”、“请稍等”等礼貌用语,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向学生做无声地文明礼貌的示范,学生会从中受到启迪。
三、做行动的表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无声的“身教”要比有声的“言教”影响力更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发现学生虽然听老师的话,但他不一定会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是当我们亲自把语言落实到行动上时,就有可能带动一大批人。以前我新接了一个班,刚开始没几天就发现部分学生特别不爱劳动,每次轮到他值日时就会不好好干,要么地扫不干净,要么桌子不擦,要么干脆溜掉。我多次在班会上强调要积极参加劳动,大讲参加劳动的好处,但效果总是不好。后来我就用“身教”去感化他们,当教室、操场里有垃圾时,我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在比较大型的集体劳动中,我有目的地换上运动装和大家一起从头干到尾,在劳动中,我不怕脏、不怕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劳动过后又有目的地和同学们谈感受,引导他们分享劳动的成果与喜悦。几次之后,我发现原来不喜欢劳动的同学开始爱劳动了,而且涌现出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之后主动帮助同学的好现象。
四、言而有信
老师的工作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用真心换真情是老师工作的精髓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言而有信,情理交融,感化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老师在学生面前每说的一句话,每做的一件事,都要讲信誉,决不能信口雌黄,不负责任,哪怕是一丁点的小事,都要言而有信,决不能食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相信你、崇拜你,把你当知心朋友。??
五、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率
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动力,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在学生面前展示真诚、朴实、知错就改的一面。在学生面前主动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并及时地纠正,不仅不会失掉自己作为老师的面子,相反还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我们当教师的由于工作繁杂、紧张,在言行上的自我约束有时会不自觉地放松要求,会出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出现这种现象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我想,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及时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一个真诚、朴实、知错就改的老师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教师的表现中得到教育。
六、赏识与教育并重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欣赏。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赞扬和赏识。”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之所想、所讲、所做的一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看法各不相同。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求异。学生经过钻研和思考,总有对事物的认识,只有让学生讲出来,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也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同时让学生讲出来达到与别的同学相互交流、启发、学习的目的。
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是洒向学生心田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时代的美妙,把他们真正带入知识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老师给了学生生活、学习的自信和勇气,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体会生活的快乐。更使学生懂得鼓励和信任一个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以同样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别人,对待自己。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得到提高,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寓德于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
关键词:言行表率 潜移默化 欣赏熏陶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莆的名著《春夜喜雨》,诗中赞颂了春雨及时对大地的滋润,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可是,每当我吟诵此诗时,总会引起我内心的共鸣,因为诗歌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正是对师生关系的写照。人才的培养、形成与教师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句话肯定了教师的重要性。作为教师,自身的品行尤为重要。老师的思想、信念和道德,以及处世的态度、行为、仪表等方面,对学生的成长都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方式比批评、责骂与训斥,效果要好得多,能达到无声胜有声的境界。
一、为人师表
李岚清副总理曾指出:“教师的一言一行无不给学生留下深刻的意象,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辈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学生,因此,教师在政治思想上、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都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为人师表对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爆发的内驱力不可估量,所以,为人师表是人民教师最基本的要求。
二、言传声教
小学生每天大多数时间是在学校里度过的,也就是说每天的大多数时间是在老师的熏陶和影响下生活着,加上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又喜欢听老师的话,乐意模仿老师的言行。因此,教师就必须要用规范、文明、人性化的语言去影响他们。比如说,老师要求学生要讲文明讲礼貌,遇到师长要主动打招呼,当学生向老师问候“老师您好”时,作为老师的你也应该道一声“同学你好”,不能只随意点一点头,更不能置之不理或满不在乎,否则会上学生的心,长此以往他们也会用这种态度去对待别人。教师常对学生说“请进来”、“请坐下”、“请稍等”等礼貌用语,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向学生做无声地文明礼貌的示范,学生会从中受到启迪。
三、做行动的表率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曾说过:“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用一个灵魂去唤醒另一个灵魂。”无声的“身教”要比有声的“言教”影响力更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经常发现学生虽然听老师的话,但他不一定会照老师的要求去做,可是当我们亲自把语言落实到行动上时,就有可能带动一大批人。以前我新接了一个班,刚开始没几天就发现部分学生特别不爱劳动,每次轮到他值日时就会不好好干,要么地扫不干净,要么桌子不擦,要么干脆溜掉。我多次在班会上强调要积极参加劳动,大讲参加劳动的好处,但效果总是不好。后来我就用“身教”去感化他们,当教室、操场里有垃圾时,我主动捡起来放进垃圾桶。在比较大型的集体劳动中,我有目的地换上运动装和大家一起从头干到尾,在劳动中,我不怕脏、不怕累,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劳动过后又有目的地和同学们谈感受,引导他们分享劳动的成果与喜悦。几次之后,我发现原来不喜欢劳动的同学开始爱劳动了,而且涌现出完成自己的劳动任务之后主动帮助同学的好现象。
四、言而有信
老师的工作是琐碎而细致的,又是极具创造性和挑战性的。用真心换真情是老师工作的精髓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言而有信,情理交融,感化心灵,”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老师在学生面前每说的一句话,每做的一件事,都要讲信誉,决不能信口雌黄,不负责任,哪怕是一丁点的小事,都要言而有信,决不能食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相信你、崇拜你,把你当知心朋友。??
五、做批评与自我批评的表率
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促进个人进步的动力,也是教师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能在学生面前展示真诚、朴实、知错就改的一面。在学生面前主动地承认自己的不足甚至错误并及时地纠正,不仅不会失掉自己作为老师的面子,相反还能提高自己在学生中的威望。我们当教师的由于工作繁杂、紧张,在言行上的自我约束有时会不自觉地放松要求,会出现一些缺点甚至错误,这都是在所难免的。关键在于出现这种现象后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我想,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及时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把一个真诚、朴实、知错就改的老师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从教师的表现中得到教育。
六、赏识与教育并重
教师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让学生感到教师对他的关怀、爱护、肯定和欣赏。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赞扬和赏识。”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学生、欣赏学生之所想、所讲、所做的一切。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看法各不相同。教师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允许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鼓励学生求异。学生经过钻研和思考,总有对事物的认识,只有让学生讲出来,教师才能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也才能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同时让学生讲出来达到与别的同学相互交流、启发、学习的目的。
给学生一个信任的目光,一个善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这是洒向学生心田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让学生体会到学生时代的美妙,把他们真正带入知识的海洋。更重要的是老师给了学生生活、学习的自信和勇气,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的挫折,体会生活的快乐。更使学生懂得鼓励和信任一个人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以同样欣赏的眼光去对待别人,对待自己。
俗话说,亲其师,则信其道;信其道,则循其步。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所以说教师是旗帜,学生如影随形般地追着走;教师是路标,学生毫不迟疑地顺着标记前行。因此,教师要优化自身形象,在行为、气质、素养甚至仪表上都应得到提高,把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结合起来,以良好的师风师德感召和熏陶学生,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真正做到寓德于教,言传身教,为人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