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以哈尔滨市为例
【作者】 丁继成
【机构】 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问卷调查入手,分析了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从不同方面提出了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力促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再上新台阶。
关键词:未成年人 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为了解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加强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我市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以及一些现实的问题。本次调查从哈尔滨市市区高中中随机抽取6所学校,每所学校100名学生,共60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高一年级回收有效问卷389份,高二年级回收有效问卷106份,高三年级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99份,回收率为99.8%。
(一)从性别上看:调查样本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性262人,占43.7%;女性337人,占56.3%。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可以全面地了解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不至于出现偏差。(详见表1)
表1:问卷样本男、女比例表
(二)从年龄上看:调查样本主要分布在14—18岁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16岁所占调查样本数的一半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思想活跃,辨别是非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阅读和填写调查问卷。(详见表2)
表2:问卷样本年龄分布表
(三)从年级上看: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高一年级,这个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填写问卷不至于影响学习,况且高一学年介于初中和高中的过度阶段,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看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详见表3)
表3:问卷样本年级分布表
二、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比较广泛
当问及“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选择“周围人群传播”的有152人,所占比例为25.4%;选择“长辈教授”的有159人,所占比例为26.5%;选择“学校学习”的有87人,所占比例为14.5%;选择“媒体的宣传”的有200人,所占比例为33.4%。这说明我市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还是比较广泛的,这对他们认识和掌握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众多了解途径中“学校学习”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详见表4)
表4:问卷样本了解传统文化途径
(二)未成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了解
当问及“你平时都关注或了解过哪些传统文化”时,选择“传统文学”的有316人,所占比例为52.8%;选择“传统节日”的有422人,所占比例为70.5%;选择“传统中医”的有122人,所占比例为20.4%;选择“中国戏曲”的有75人,所占比例为12.5%,选择“中国建筑”的有146人,所占比例为24.4%;选择“中华武术”的有117人,所占比例为19.5%;选择“国画书法”的有115人,所占比例为19.2%;选择“民间工艺”的有184人,所占比例为30.7%;选择“民风民俗”的有245人,所占比例为40.9%。虽然这些数据有交叉,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了解的。(详见图1)
图1:调查样本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
(三)未成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比较清晰
当问及“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社会作用”时,选择“很重要”的有309人,所占比例为51.6%;选择“有一些作用”的有257人,所占比例为42.9% ,二者相加所占比例高达94.5%;而选择“可有可无”和“有消极作用”的共有30人,所占比例为5.0%。这说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还是非常清晰的,同时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占有一定地位。(详见图2)
图2:调查样本对传统文化作用认识
(四)未成年人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比较明确
当问及“你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时,选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的有232人,所占比例为38.7%,选择“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的有334人,所占比例为55.8%;选择“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的有21人,所占比例为3.5%;选择“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的有8人,所占比例为1.3%。这说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有益而无害的。(详见表5)
表5:问卷样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不是很了解
当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时,选择“了解大致思想”的有293人,所占比例为48.9%;选择“不太清楚”的有124人,所占比例为20.9%;选择“基本不知道”的有72人,所占比例为12.1%。这些数据表明,哈尔滨市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详见图3)
图3:调查样本对传统文化思想核心了解程度
(二)部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未来的看法不是很乐观
当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时,仅有78人选择“很乐观”,所占比例只有13.0%;选择“比较乐观”的有171人,所占比例为28.7%;选择“很难说”的有249人,所占比例为41.8%;选择“不乐观”的有72人,所占比例为12.1%;选择“很悲观”的25人,所占比例为4.2%。选择“很难说”、“不乐观”和“很悲观”的人数共有346人,所占比例为58.1%。这说明有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看法不是很乐观,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详见表6)
表6:调查样本对传统文化未来的看法
(三)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不是很喜欢
当问及“你更喜欢参加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活动还是民族传统节日”时,选择“西方节日”的有405人,所占比例为68.1%;选择“传统节日”的有190人,所占比例为31.9%,这说明我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不是很喜欢。而问及“你觉得为什么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原因”时,选择“商家为促销商品而大力宣传”的有84人,所占比例为14.1%;选择”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有306人,所占比例为51.3%; 选择“西方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接受”的有118人,所占比例为19.8%;选择“借西方节日弥补中国传统节日中没有的”的有88人,所占比例为14.8%。从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起来原因选择比例来看,年轻人的“猎奇”心理是主要原因,这与西方文化近些年的渗透有直接关系,要想使传统文化立于不败之地,培养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至关重要。
(四)部分未成年人对“四书五经”、“国粹京剧”、“国画”等认识不是很深刻
当问及“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文化古籍”时,有288人选择了“没有必要”所占比例为48.7%。当问及“你对国粹京剧的看法”时,选择“很喜欢”的只有55人,所占比例只有9.2%;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有217人,所占比例为36.5%;其他的人选择介于二者之间。当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么看待我们的国画”时,选择“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的只有60人,所占比例为10.1%;选择“只能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有293人,所占比例为49.2%;选择“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的有198人,所占比例为33.3%;选择“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的有44人,所占比例为7.4%。这些数据表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很了解,认识也不是很深刻。
四、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各级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同投入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有关部门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观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引起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组织创作、编辑、出版一批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明了的方式,引导、熏陶、感染广大未成年人。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加强软件开发,研制一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软件,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加强引导,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门应有序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内容应体现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等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此外,各级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进行必要整合,进行有效的尝试。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学科渗透、专题讲座、文化橱窗、班级园地等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地去体味,让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逐渐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学校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让京剧、黄梅戏和中国古典器乐等内容进入校园,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四)挖掘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春节、重阳、中秋、端午、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七一”“八一”和“十一”党的节日开展纪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情和传统美德,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调动未成年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组织未成年人积极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文化古迹、烈士陵园和名人故居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爱国氛围,寻找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强化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提升兴趣,加深传统文化印象?
当代的未成年人对西方节日非常“崇拜”,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兴趣不大,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欠缺太多,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又给他们补充得太少,使得他们身上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有关部门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孝、忠等方面的经典词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增设业余兴趣班,培养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兴趣,定期举办一些诸如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戏曲欣赏、中华礼仪等活动,加深未成年人对传统化的印象。
(六)注重实效,发挥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有关部门要重视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辅助力量。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知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但是“成人”则是他们“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育给自己的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经典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品格品性的形成。其次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如果家长们品行和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那么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第三要将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本身就没有学校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结语:通过对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虽然哈尔滨市地处东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很高,同时也有少数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和认同,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可以为全国加强未成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借鉴,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姓名:丁继成;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8年4月;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研究;职称:副研究员;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
关键词:未成年人 优秀传统文化 研究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资源,是维系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特别是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增进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这为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方向。为了解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笔者对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情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通过调查,获得了第一手数据资料,为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加强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调查问卷主要涉及我市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和关注度、对传统文化的基本看法、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方法以及一些现实的问题。本次调查从哈尔滨市市区高中中随机抽取6所学校,每所学校100名学生,共600名学生作为调查样本。其中高一年级回收有效问卷389份,高二年级回收有效问卷106份,高三年级回收有效问卷104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99份,回收率为99.8%。
(一)从性别上看:调查样本男女比例相差不大,男性262人,占43.7%;女性337人,占56.3%。男女比例相差不大,可以全面地了解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情况,不至于出现偏差。(详见表1)
表1:问卷样本男、女比例表
(二)从年龄上看:调查样本主要分布在14—18岁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16岁所占调查样本数的一半以上,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思想活跃,辨别是非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阅读和填写调查问卷。(详见表2)
表2:问卷样本年龄分布表
(三)从年级上看:调查样本主要集中在高一年级,这个年级的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填写问卷不至于影响学习,况且高一学年介于初中和高中的过度阶段,了解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看法,对加强和改进我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非常有帮助的。(详见表3)
表3:问卷样本年级分布表
二、未成年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一)未成年人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比较广泛
当问及“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时,选择“周围人群传播”的有152人,所占比例为25.4%;选择“长辈教授”的有159人,所占比例为26.5%;选择“学校学习”的有87人,所占比例为14.5%;选择“媒体的宣传”的有200人,所占比例为33.4%。这说明我市未成年人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还是比较广泛的,这对他们认识和掌握传统文化是非常有帮助的。但同时我们也看到,在众多了解途径中“学校学习”所占比例相对较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详见表4)
表4:问卷样本了解传统文化途径
(二)未成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比较了解
当问及“你平时都关注或了解过哪些传统文化”时,选择“传统文学”的有316人,所占比例为52.8%;选择“传统节日”的有422人,所占比例为70.5%;选择“传统中医”的有122人,所占比例为20.4%;选择“中国戏曲”的有75人,所占比例为12.5%,选择“中国建筑”的有146人,所占比例为24.4%;选择“中华武术”的有117人,所占比例为19.5%;选择“国画书法”的有115人,所占比例为19.2%;选择“民间工艺”的有184人,所占比例为30.7%;选择“民风民俗”的有245人,所占比例为40.9%。虽然这些数据有交叉,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内容还是比较了解的。(详见图1)
图1:调查样本了解传统文化内容的比例
(三)未成年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比较清晰
当问及“你认为传统文化对于当下社会作用”时,选择“很重要”的有309人,所占比例为51.6%;选择“有一些作用”的有257人,所占比例为42.9% ,二者相加所占比例高达94.5%;而选择“可有可无”和“有消极作用”的共有30人,所占比例为5.0%。这说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认识还是非常清晰的,同时也说明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中占有一定地位。(详见图2)
图2:调查样本对传统文化作用认识
(四)未成年人对待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比较明确
当问及“你怎么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时,选择“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应以继承发扬为主”的有232人,所占比例为38.7%,选择“传统文化有糟粕也有精华,我们接受时要有所扬弃”的有334人,所占比例为55.8%;选择“在现今时代,传统文化显得过时了,保守了”的有21人,所占比例为3.5%;选择“不关心也没有什么认识”的有8人,所占比例为1.3%。这说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还是比较明确的,这对他们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有益而无害的。(详见表5)
表5:问卷样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三、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不是很了解
当问及“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释道”(儒家、佛教、道家)的三大思想精神你了解吗?“时,选择“了解大致思想”的有293人,所占比例为48.9%;选择“不太清楚”的有124人,所占比例为20.9%;选择“基本不知道”的有72人,所占比例为12.1%。这些数据表明,哈尔滨市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不是很了解,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宣传力度,让传统文化在未成年人心中生根发芽。(详见图3)
图3:调查样本对传统文化思想核心了解程度
(二)部分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未来的看法不是很乐观
当问及“对传统文化的未来,你觉得”时,仅有78人选择“很乐观”,所占比例只有13.0%;选择“比较乐观”的有171人,所占比例为28.7%;选择“很难说”的有249人,所占比例为41.8%;选择“不乐观”的有72人,所占比例为12.1%;选择“很悲观”的25人,所占比例为4.2%。选择“很难说”、“不乐观”和“很悲观”的人数共有346人,所占比例为58.1%。这说明有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未来看法不是很乐观,这应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详见表6)
表6:调查样本对传统文化未来的看法
(三)大部分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不是很喜欢
当问及“你更喜欢参加西方节日(如圣诞节)活动还是民族传统节日”时,选择“西方节日”的有405人,所占比例为68.1%;选择“传统节日”的有190人,所占比例为31.9%,这说明我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节日不是很喜欢。而问及“你觉得为什么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原因”时,选择“商家为促销商品而大力宣传”的有84人,所占比例为14.1%;选择”年轻人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的有306人,所占比例为51.3%; 选择“西方节日的内涵和意义得到了大家的接受”的有118人,所占比例为19.8%;选择“借西方节日弥补中国传统节日中没有的”的有88人,所占比例为14.8%。从西方节日在中国流行起来原因选择比例来看,年轻人的“猎奇”心理是主要原因,这与西方文化近些年的渗透有直接关系,要想使传统文化立于不败之地,培养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至关重要。
(四)部分未成年人对“四书五经”、“国粹京剧”、“国画”等认识不是很深刻
当问及“你认为在当今社会是否有必要学习四书五经等文化古籍”时,有288人选择了“没有必要”所占比例为48.7%。当问及“你对国粹京剧的看法”时,选择“很喜欢”的只有55人,所占比例只有9.2%;选择“一点都不喜欢”的有217人,所占比例为36.5%;其他的人选择介于二者之间。当问及“与其他绘画相比,你怎么看待我们的国画”时,选择“可以从较专业的角度进行点评”的只有60人,所占比例为10.1%;选择“只能感受到其中的美”的有293人,所占比例为49.2%;选择“只能体会到部分书画的美”的有198人,所占比例为33.3%;选择“完全没有鉴赏能力”的有44人,所占比例为7.4%。这些数据表明:哈尔滨市未成年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是很了解,认识也不是很深刻。
四、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水平
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心、支持和参与。因此,加强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广泛发动各级宣传、教育等部门,共同投入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上来。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同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把传统文化教育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加大宣传,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有关部门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与社会主义核心观建设结合起来,采取多种形式,利用电视、互联网等各种传播媒介,引起全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和重视,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组织创作、编辑、出版一批适合未成年人的读物和视听产品,以他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以通俗明了的方式,引导、熏陶、感染广大未成年人。同时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加强软件开发,研制一些形式多样、通俗易懂、有利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提高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软件,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
(三)加强引导,发挥学校主渠道作用
教育部门应有序编写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校本教材。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内容应体现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行为习惯等传统文化精髓和价值。此外,各级学校要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思想品德、语文、历史、地理等课程进行必要整合,进行有效的尝试。在具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各学科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因素,通过学科渗透、专题讲座、文化橱窗、班级园地等形式,引领学生自主地去体味,让未成年人在成长中逐渐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学校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让京剧、黄梅戏和中国古典器乐等内容进入校园,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四)挖掘资源,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春节、重阳、中秋、端午、清明等中国传统节日以及“七一”“八一”和“十一”党的节日开展纪念活动,引导未成年人了解中华民族的民族风情和传统美德,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调动未成年人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对祖国、对生活的热爱。同时组织未成年人积极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历史博物馆、文化古迹、烈士陵园和名人故居等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爱国氛围,寻找传统文化存在的价值,强化未成年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
(五)提升兴趣,加深传统文化印象?
当代的未成年人对西方节日非常“崇拜”,而对中国的传统节日兴趣不大,是因为他们对传统文化欠缺太多,而学校、家庭和社会又给他们补充得太少,使得他们身上缺少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因此,有关部门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去,用中国传统文化浸染和熏陶他们,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仁、义、礼、智、信、孝、忠等方面的经典词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对他们的道德规范、行为习惯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增设业余兴趣班,培养未成年人的传统文化兴趣,定期举办一些诸如传统文化方面的讲座、戏曲欣赏、中华礼仪等活动,加深未成年人对传统化的印象。
(六)注重实效,发挥家庭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有关部门要重视家庭教育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使其成为学校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辅助力量。首先要明确家庭教育的侧重点。知识教育对未成年人的“成才”至关重要,但是“成人”则是他们“成才”的基础。家庭教育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育给自己的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经典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未成年人的道德观念、品格品性的形成。其次要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如果家长们品行和传统文化素养不高,那么家庭教育的效果自然不会好,因此,采取有效手段加强对家长的教育至关重要。第三要将教育融入家庭生活。家庭教育本身就没有学校教育容易让学生产生逆反的心理。因此,在日常的生活中,家长要通过言传身教,使自己的孩子感受传统文化的力量。
结语:通过对哈尔滨市未成年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卷调查,笔者发现:虽然哈尔滨市地处东北边陲,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但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很高,同时也有少数未成年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不是很了解和认同,希望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可以为全国加强未成年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借鉴,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
作者简介:姓名:丁继成;籍贯: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78年4月;研究方向:青少年问题研究;职称:副研究员;单位: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