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德育工作之我见

【作者】 郑 敏

【机构】 福建省福鼎市白琳中心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德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学校教育的灵魂,它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事业。它需要教师做到三心:责任心、细心和耐心。而教师的工作态度、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教育组织管理方法和能力直接影响班级建设和学生的成长。本文阐述了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活用课程资源,巧用教学技术,善用情感表达等三个方面渗透德育思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健康全面地发展。
  关键词:德育为先 以生为本 培养道德品质
  “加强德育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是相互割离开来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这是我二十多年来的实践经验。本着“德育为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结合学科的教学特点,教学生学习方法,变学生学会为会学,在教学中不断渗透思想教育,潜移默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活用课程资源,渗透德育思想
  1、充分挖掘我国古代数学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翻开小学数学教材,其中融合着许多爱国主义思想因素。《乘法口诀表》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编制而成的;“分数除法法则”、“最小公倍数的概念”、“负数的定义”和“加法法则”是我国公元三世纪数学家刘微最早提出的;“圆周率”是我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祖冲之最早算出在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其最佳近似值被世界上称为“密率”、“祖率”……这些我国古代的伟大科学发现和辉煌成就渗透到知识教育中,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充分利用校本时事资源,激发学生的民族归属感。
  在教学中,我既注重历史传统教育,又突出时代乡土教育。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不失时机地开展思想教育。如:安排学生观看动画版《学习党的十八大》、《红领巾,我爱你》、《校园周边的饮食安全问题》等,开展《经典悦读》活动,让学生撰写读书心得体会、办手抄报、听广播,而且及时抓住打动学生心灵的重大事件,如我爱家乡一日游、抗震救灾活动、关注钓鱼岛事件……帮助学生了解历史、认识国情,从而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增强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热情。
  3、充分运用现代科技进步,激发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繁荣,我国现代科技水平突飞猛进。充分运用学科资源和多媒体集成文本、图形、动画的优势,创设直观情境,把教学内容变成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十分有利于教育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我在讲解平年和闰年、大月和小月时,拓展补充了一些天体运动的天文知识;在教学简便运算时,生动介绍了史丰收的“快速计算法”得到的国际荣誉;在演示数据测量时,适时讲述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从神州一号到神州九号以及天宫一号的成功对接与安全返回,成就举世瞩目……以各种实例证明我国的科学技术不断超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综合国力已经上升到世界强国之列,从而不断激发学生民族荣誉感,引导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科学奥秘;不断培养学生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品质。
  二、巧用教学技术,加强道德教育
  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古往今来中外教育家无不重视德育,并把它置于一个非常崇高的位置。为此,教师应做到恪守职责,赏罚得当,巧用教育艺术,“公正”处理好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小问题。在工作中,我始终非常注意问题的细节处理,做到及时妥善解决,确保良好效果。
  1、善于观察,见微知著。
  平时经常会遇到一些学生上课迟到,甚至无故旷课的现象,可能有的老师往往不是加以指责就是罚站以示惩戒,而对那些无故旷课的索性置之不理,放任自流。遇到平时值日生扫地,可能有的老师往往会指手划脚批评这里没有扫、那里不干净,而对个别偷溜的学生却网开一面,即使有学生如实反映,事后老师也不加追究。诸如这些小事,我始终秉持“学校无小事、处处是教育”的理念,对工作中的点点滴滴,都能做到认真观察班级的整体变化在先,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发现问题哪怕是细枝末节,也都加以重视,特别是思想道德层面的问题,都要认真做深入地分析,查找原因,追根溯源,做到见微知著,防患于未然。
  2、沟通交流,解除顾虑。
  与学生开诚布公、增进理解、帮助解决问题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同性格特点、不同年龄特征,我采取相应的方式加强沟通,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话题入手,开展促膝谈心交流,做到语言亲切,态度亲近,感情亲密,不管在操场上、走廊边、放学路上……都会留下我和学生谈心的身影,只要学生有反常行为或现象出现,都会引起我的高度关注,不轻易放过机会,及时打开学生的心扉,解除他们的顾虑,使他们畅所欲言,从而达到教育的最佳境界和效果。
  三、善用情感表达,增强德育效果
  我国近代教育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感情,没有爱”、“没有感情就没有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每时每刻都在通过语言,表情、手势、神态等向学生传递着情感。新课程评价改革强调,评价要力求全面、多角度。为此,我坚持致力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因势利导、灵活运用情感表达,善于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有针对性地加强道德品质教育,不断增强对学生的德育效果。
  1、语言情感,感受爱心。
  教育的艺术贵在能先“动之于情”,后“晓之以理”,继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果教师能在语言情感中的语调、语言文明和语言技巧等方面狠下功夫,以情感先入为主打动学生,使学生通过听觉器官直接感受到教师的爱心,就能够达到教学事半功倍的效果。我经常在教学中,积极给学生创设一个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一句形象生动、富于智慧的语言”、“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富有启发性和创造性问题”、“一个激起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探索活动”……使学生在语言情感的丰富体验中学会知识、形成技能。曾听过一位高年级老师布置一篇作文《我最喜欢的老师》,有位学生在作文中是这样评价我:“郑老师虽然身体纤弱,声音纤细,但她却是一位表情丰富、语言动人、富有激情的老师。”很多家长对我说“我的孩子很喜欢你,你说的话,你上的课他最爱听。”甚至有的家长还向我透露:“我的孩子很崇拜你。他想长大后也想要当老师。”由此可见,教师的情绪、言语会极大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
  2、体态情感,传递爱心。
  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饥笑中有爱迪生”,深刻地指出教师的言行举止时刻影响着学生。教师应在教学中充分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善于运用每个细小动作和微妙神态,使学生直观地接受到体态语言的情感体验和共鸣,进而积极构建和谐的生命化课堂。在日常教学中,我不仅适时运用诸如“好”或“对”等一些简单的鼓励性语言,而且经常使用赞赏性的动作,如“竖起大拇指”、“一阵热烈的掌声”、“一次含蓄的微笑”、“一个轻轻的点头示意”、“一个赞许的抚摸”……通过无声的教育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暗示、激发、调动学生的情感,以自己文明的举止、优美的体态向学生传递爱心。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学无止境,教学亦如此。新课程改革下的德育工作更是充满希望和活力。我将以奋发向上、与时俱进的精神,努力探索加强和改进新课程标准下的德育教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个体,让学生在民主洋溢的气氛中平等对话、参与教学,构建充满生命活力和谐流畅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制定
  [2] 袁振国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
  [3] 檀传宝,《德育原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4] 王丽娟,《苏霍姆林斯基的人道主义德育思想》,中小学德育,2013年第11期
  作者简介:郑敏,福建省福鼎市白琳中心小学,大学本科,小学中学高级教师。从教以来,认真研读教材,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主要围绕“生活教育理论与构建小学生命化课堂实践研究”为专题进行课题研究,充分运用学校的教育教学资源,加大新型教学方法使用力度,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促使学生健康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