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我对小学数学合作交流的几点思考
【作者】 胡 彦
【机构】 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四十八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何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感受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和价值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但怎样摈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给合作交流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真正让合作交流学习能互动有效进行,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细致的组织工作,并进行指导,对各小组的活动要全面了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技能,以保证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明确要求、制定目标,互动信任,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彼此支持,有不同意见让别人说完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2.加强管理,激发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开展小组活动中,开始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优生大胆活跃、后进生被动沉默,性格外向的学生抢着发言,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当听众。教师要尽力排除这些不平衡现象,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给后进生创造机会,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交流合作的愿望。
二.提供合作交流条件,激发合作愿望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科学建立合作交流学习小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建立要克服随意性,不流于形式,要科学地把握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间同质”为班级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组内异质”又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取前后位的坐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所”。
三.教师及时监控指导,避免流于形式
1.对合作内容提前预设
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
2.对合作的问题设计合理开放
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3.明确合作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4.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教师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5.积极引导反馈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四.适度评价交流结果,提高合作效益
1.充分展示成果
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做到善始善终。教师要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那个人的想法。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及时评价引导
在小组总结发言时,教师要对各小组展示结果的科学性予以及时的评价,避免导致学生认识的模糊性。要将他们的发言规范、提升,使之条理化、逻辑化,从而使学生对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突破,在新课程实施中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课堂氛围,巧设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推理,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交流的技能和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曾琦
2.《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坦.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方式 合作交流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可以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身心潜能,突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感受和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学生的整体素质和个性得到充分和谐地发展。开展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其意义和价值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但怎样摈弃形式主义,充分发挥合作交流的效应,仍是我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给合作交流方法,培养合作意识
真正让合作交流学习能互动有效进行,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做细致的组织工作,并进行指导,对各小组的活动要全面了解,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1.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合作交流学习的方法、技能,以保证进行高质量的学习,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明确要求、制定目标,互动信任,学会倾听他人的发言,彼此支持,有不同意见让别人说完后再进行补充或反驳,学会正确地评估自己和他人,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开展合作交流学习活动。
2.加强管理,激发合作交流的意识。
在开展小组活动中,开始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优生大胆活跃、后进生被动沉默,性格外向的学生抢着发言,而性格内向的学生却当听众。教师要尽力排除这些不平衡现象,在合作交流学习中,教师是组织者、指导者、协作者,要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合作交流学习的意识。给后进生创造机会,从而使全体学生都有交流合作的愿望。
二.提供合作交流条件,激发合作愿望
1、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现实生活中,学生乐于接受。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采用的办法就是描述贴近儿童生活的事件,要解决的问题就包含在这个事件之中,为学生设置了解决身边数学问题的情境,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2.科学建立合作交流学习小组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合作交流学习小组建立要克服随意性,不流于形式,要科学地把握合作交流学习小组的分组原则,以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兴趣爱好等多方面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编组,“组间同质”为班级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提供了保证,“组内异质”又为小组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采取前后位的坐法,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合作交流学习的“场所”。
三.教师及时监控指导,避免流于形式
1.对合作内容提前预设
教师从设计教案的一开始起,就要对“在个体积极性的推动下群体创造精神的发展趋向”给予充分的预测。要真正给学生以信任,体会他们的学习过程,摸索他们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人格,分担他们的忧虑,接纳他们的想法,分享他们的喜悦,努力使课堂成为主动学习、充满探究精神的乐园。
2.对合作的问题设计合理开放
教师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要从学生的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努力组织一些丰富的、现实的教学活动,设计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合作精神。
3.明确合作任务
为了让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序、有效,学生一定要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也就是教师向学生说明学习的内容和目标、完成任务的方法、评价的标准等等。这些任务除了具有一定的合作价值外,还可以分解,让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共同参与,人人都有事可做。学生有了明确的学习任务,可以避免小组合作学习的盲目性,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效性。
4.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
教师给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留出充分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在合作交流中有较充分的发言机会和时间,使他们都能在合作群体中担当起应尽的职责,逐渐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5.积极引导反馈
教师组织学生汇报交流时,要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的立场上,每个人发言代表着一个小组的成就,让学生增强集体荣誉感,当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可即时做出妥善处理,抓住机会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作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与探索。
四.适度评价交流结果,提高合作效益
1.充分展示成果
合作学习结束后,要给学生充分展示成果的机会,并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总结,做到善始善终。教师要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每位学生的发言都是代表小组的意见而不是那个人的想法。其他组的成员有不理解的地方可以问。要鼓励学生对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相互争论,以激发学生深入的思考问题。总之,要通过各种方式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劳动是受到老师尊重和认可的,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及时评价引导
在小组总结发言时,教师要对各小组展示结果的科学性予以及时的评价,避免导致学生认识的模糊性。要将他们的发言规范、提升,使之条理化、逻辑化,从而使学生对问题形成一个清晰的认识。
总之,合作交流学习是对传统数学教学方式的突破,在新课程实施中广泛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注重营造课堂氛围,巧设问题情景,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引发学生思考、推理,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提高合作交流的技能和团队意识,充分发挥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合作学习研究的反思与展望》 曾琦
2.《数学课程标准》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王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