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作者】 温友群
【机构】 江西省宁都田头中心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运算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把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作为数学课程的“八大”能力之一。并指出,“运算能力主要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律正确地进行运算的能力。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理,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所以良好的计算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的基础,是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必须掌握和夯实最重要的数学知识和最基本的数学技能,也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找朋友”,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好朋友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小明我问你,我是6,请帮我找出好朋友?学生边拍手边回答:温老师我告诉你,你的好朋友是4号小丽。熟练之后可简化为——拍手问:小明,我的6是谁的好朋友?拍手答:你的6和4是好朋友。
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数字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明确算理,优化方法。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读懂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重算法、轻算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应运用多种方法,多给学生创设说算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40×3时,可以先算4×3=12,再把“12”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120时,此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4×3时,实际算的是4个十乘3得到12个十,也就是120。这样就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其次,课标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但多样化同时还存在算法有优劣的问题。如:45×14=45×2×7=630较为优化,其它诸种算法相对麻烦。实施算法优化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意识都十分有好处。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继承和发扬口算教学的优良传统,既要重视口算算理的教学,让学生会算,又要舍得花一定量的时间,采取合理有效的练习形式,提高口算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做计算题时,要做到一审、二想、三算。
1、一审:审题。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二想:想解题方法。想解题方法包括运算顺序和解题策略。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数感。
3、三算:计算和验算。计算时要按照预想的步骤和策略仔细操练,此外还要养成自觉验算习惯。验算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四、精心设计运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技能。
运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
一、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巧学活用,会使相对枯燥的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会让学生学得兴味盎然,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游戏中培养兴趣。例如:在低年级计算教学中引入数学游戏“找朋友”,既能进行口算练习,也能激发学生进行计算的兴趣,具体做法是:以好朋友的结果和是10为示范。教师边拍手边发问:小明我问你,我是6,请帮我找出好朋友?学生边拍手边回答:温老师我告诉你,你的好朋友是4号小丽。熟练之后可简化为——拍手问:小明,我的6是谁的好朋友?拍手答:你的6和4是好朋友。
注:此游戏可根据学习内容变化随时调整数字的结果,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随时调整节奏的舒缓;可集体回答、小组回答、个别学生单独回答、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等多种形式交叉进行。
2、用故事激发兴趣。如: 在教学简便运算前,首先给学生讲解数学家高斯创造性地解答“1+2+3+……+99+100”这100个自然数之和的故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了和数学家比一比的念头。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小故事娓娓道来,既增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也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爱好和兴趣。
3、用数学顺口溜辅助教学。如:估算歌:要想快速验算,试着用用估算;先估估,后算算,四舍五入是关键;≈符号来连接,简便快捷真叫绝!
二、明确算理,优化方法。
首先,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读懂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改变重算法、轻算理,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应运用多种方法,多给学生创设说算理的机会,帮助学生理解算理。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比如当学生认为口算40×3时,可以先算4×3=12,再把“12”后面的“0”添上就得到120时,此时,教师不能把教学停留在学生的认知水平上,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算理,在算4×3时,实际算的是4个十乘3得到12个十,也就是120。这样就把学生原有认知水平上的计算方法与新知的算理相结合,能够更好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建立。其次,课标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鼓励解决问题策略多样性,但多样化同时还存在算法有优劣的问题。如:45×14=45×2×7=630较为优化,其它诸种算法相对麻烦。实施算法优化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和创新意识都十分有好处。
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继承和发扬口算教学的优良传统,既要重视口算算理的教学,让学生会算,又要舍得花一定量的时间,采取合理有效的练习形式,提高口算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学生在做计算题时,要做到一审、二想、三算。
1、一审:审题。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2、二想:想解题方法。想解题方法包括运算顺序和解题策略。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和质量。因此,平时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简算意识,要求学生在面对具体计算任务时观察数的特征,算式特点,合理运用运算定律或运算性质自觉地进行简便计算,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形成良好的数感。
3、三算:计算和验算。计算时要按照预想的步骤和策略仔细操练,此外还要养成自觉验算习惯。验算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养成仔细、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发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逆算法、估算法等。
四、精心设计运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和技能。
运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讲究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注意灵活新颖。只有我们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才有可能见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