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学教师的提问艺术
【作者】 陈金玲
【机构】 云南省曲靖市开发区西城街道中心学校
【摘要】【关键词】
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方式,是课堂中的“常规武器”,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一堂富有魅力的数学课,始终凝结着教师提问的艺术匠心,闪烁着教师
提问的智慧火花。其次,通过提问可以检查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可以开阔学生思路,启发学生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重点,突破难点;可以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课堂教学沿着预先设计的路子进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但在课堂上常有这样的情形,教师发问之后,学生无动于衷,或者答非所问,结果不仅影响了教师的情绪,而且也难以活跃课堂气氛。有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一般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是56%,这就是说,教学中有近一半的提问是无效的。然而实施新课改的今天,教师的有效提问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起到导向作用。因而如何提高教师的提问艺术,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关系。
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提高艺术及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从以下方面进行讨论:
一、精心设计,有的放矢
“课堂教学提问不应是随意的,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中心来设计提问,既有的放矢,也就是要体现教学的重点、难点,要关注学生疑惑不解或容易疏漏之处,不盲目提问。”因此,教师在授课前首先要精心设计提问内容与形式,所提内容应有的效果。其次,精心设计除了包含备好教材与提问方式以外,还要备好学生,根据学生的成才环境、年龄、年级、理解知识的能力结构去创设提问方式,只有备好学生与备好教材,使两者达到有机结合,才能使课堂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案例:在一节《小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课上,一位老师是这样导入新课的:
师:上周末,同学们都做了些什么?
生1:写作业。
生2:看电视。
生3:去游乐场玩。
生4:爸爸、妈妈带我到超市买东西。
师:真巧,小芳也和她的爸爸、妈妈去商场买东西了。(课件播放录像,3分多种)
师:通过刚才的录像,你有什么发现?
生1:超市真大,里面的东西真多!
生2 :我喜欢那辆玩具车,下个周末我让爸爸带我去买。
……
时间已过去不少,但学生的回答还是不能如教师所设、所愿,此时师有问:同学们的发现真多!大家再仔细观察,每个商品的下面都有一个标价牌,上面写着什么?(课件演示:将每一件商品的标价牌放大)
生:还写着价钱是5.40元。
师:5.40元你也会读,真棒!像这样的数叫小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小数的有光知识。
小数的引入,并不是一件复杂的事情,可教师却花费了大量的世界在上面。如上现象放映了该位教师在备提问方式与备学生上的缺陷。表现在:1.提问方式不准确、不具体;2.没有针对低年级儿童思维方式去设计问题。也就是没有做到精心设计、有的放矢。如果教师在备课时能认真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内容,精心设计问题,从学生思维角度出发,根据学生可能回答的结果来设计问题,以到达提问效果,那么,课堂上他提问是措辞不当、言不达意的现象,自然会避免或减少。如案例中,教师可以出示一张标价牌或看看数学课本的标价,然后提问马上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上来。
同样是引入新课的教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著名小学数学教师吴正宪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是怎样设置提问的。
师:花果山风景秀丽,鸟语花香。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树下坐着一群猴子,它们在等猴王来分桃子。猴王准时来到。猴王说“:‘给你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吧。’小猴子听了,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就说:‘那好吧,给你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个小猴,怎么样?’小猴子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大王,请您开开恩,再多给点行不行啊?’猴王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子:‘那好吧,给你600个桃,平均分给300个小猴,你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子笑了,猴王也笑了。
听完故事后,同学们都笑了。
师马上问:同学们,小猴子和猴王,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恰到好处的引入了新课。
二、找准时机,设置疑问
时机,对于课堂提问很重要。时机选得准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不如人意。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处;从教学的进程来说,课始,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时要及时提问,通过提问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引到课堂中来。课中,当学生的思维发生障碍,产生偏差或受到干扰时,要及时提问,以便及时排除故障,使课堂教学计划顺利进行。课尾,讲授时间已较长,学生容易产生麻痹、倦怠心理时,也应及时提问,以便重新振作精神,积极投入学习。教师要依据具体情况及时地进行不同方法的提问。
“时机选好了,还要激发学生情感参与,要找准‘切入点’,要注意价值导向。”一个恰当的课堂提问所创设的问题情境,更能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教学内容上来,并显得轻松、朴实、自然、实用。著名小学数学教师华应龙执教《圆的认识》时,创设了这样一个情景:芳芳参加奥林匹克寻宝活动的过程中,捡到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宝物距离你的左脚尖3来。在同学们经历了创造圆、认识圆、画圆的教学过程之后,教师课件出示爱因斯坦的名言:“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师接着追问:一定要这样吗?宝物一定是在以左脚为圆心,半径是3米的圆上吗?【课件出示:西瓜】宝物还可能在哪里?
坐:地下。
师:拿西瓜说事。我就想到球了,球也是一中同长。圆和球有什么不同?
生:圆是平面图形,球是立体图形。
大师就是大师,一次提问,马上把学生的思维从平面图形引向了立体空间,显示了教师大气的教学设计。
三、难易适度,循循善诱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考虑好提问内容的难易,事先也要根据提问对象的年龄、性格、知识基础与能力水平来设计问题。不同的年级要采取不同的提问形式,即使是同一年级的学生,鉴于彼此间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有差异,所提问的内容和方式应有所区别。有的教师提出,复习旧知识时,应问在后进生已明白、掌握之处;传授新知识时,应问在知识迁移处;巩固练习时,应问在后进生易错处,这确实是一种方法。如果不分对象,胡乱点之,部分学生就觉得难度过大,自身思维基础跟不上,认为反正动不动脑都答不出,久之就不愿动脑。反之,学生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来,也不能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作用,要从大多数考虑,使大部分学生想一想都能回答得出。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句话揭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疑问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动力,问题可以给他们开路、搭桥、架梯,可以使他们处于积极的思考之中。课堂教学时,教师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提问内容,但总的来说,提问时应注意广度、挖掘深度、设置坡度、力求精度。对一希难度较大或答案较复杂的问题,学生一时或一次难以回答出的,教师应利用铺垫性提问,把问题化难为易,从一些比较容易的下手,层层剖剥追求,从而推演出结果。有效的提问应在富有层次的情境创设中激发学生的思考由“表”及“里”,逐步把学生引入思维的深处。如教学《分数化小数》师,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的提问引导学生探究:
1. 让学生写一个最简分数,然后把它化成小数并汇报。师把学生的汇报按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分成两列板书。问: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数的那个部分有关呢?
学生经过猜测、验证、比较后得出: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与分母有关。
2. 引导观察分母的特征,问:再观察这些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你还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学生经过讨论后得出: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都能扩倍成10、100、1000……分母有约2和5;另一些学生反驳:1/6的分母也有约数2,但它不能化成有限小数……
3. 将这些分数的分母分解质因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汇报。全班共同小结: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不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数的分母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
4. 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一定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吗?
此时有相当部分学生说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教师引导他们进一步分析得出:要判断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的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必须先看这个分数是不是最简分数。
这四次提问,学生经历了“剥笋”式的探究,即判断一个分数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经历了看分数—看分数的分母—看最简分数的分母的探究过程,沿级而上,层层深入,不仅有效揭示了知识的本质属性,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也得到发展。
四、新颖别致,富有启发
小学生好奇心强,容易对新颖的事物感兴趣。如果是连续不断地使用一种提问办法,致使学生学习兴趣锐减,甚至会产生消极情绪。从生理上讲,机械、单一的形式容易导致大脑皮质层的抑制,学生的回答只会成为“——有口无心”,大大地降低学习效率,时间一长学生就会感到的新颖别致,使学生听后产生浓厚兴趣,继而积极思考。“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学生听后有新鲜感。”数学是思维的体现,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是思维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不仅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也要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以提高思维的参与度,促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相关旧识来积极探究。如教学《认识几分之一》时,学生已经学会了表示一个长方形的1/2、1/4,练习中,如再让学生画图表示一个正方形的1/6,只是机械重复的操作,思维并没有得到提升。因此可以改变正方形的呈现方式,提出问题:“老师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9份(如图1),你能不擦老师的分法,正确地表示这个正方形的1/6吗?”这个问题富有挑战性,而且有一定的开发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探究空间。结果学生想出了好几种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五、察言观色,因势利导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学生答问也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能轻松地回答出,有的可能答非所问,含糊不清或干脆不回答。因而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运用教育机智,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发问。在教师把问题提出后,学生往往反映出不同的神态,来体现他们对所提出问题的理解程度。东缨老师曾把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的种种表现及潜台词归纳为以下9种:
1. 含笑举手,眸眼炯炯者——不成问题
2. 频频举手,目光祈求者——快叫我答
3. 笑得娴静,不求发言者——这题早会
4. 佯装走神,智求召唤者——犯纪律,看您叫不叫
5. 手举又止,三心二意者——答?没把握
6. 双唇翕动,温诵答案者——演习一遍,求个把握
7. 急问左右,速速补漏者——不行,欠火候
8. 搔手翻眼,随帮举手者——最好别点我
9. 愁云满面,眼光飘忽者——怎么答?从哪儿想?
掌握了这些神态语言,教师提问时就能运筹帷幄,进行有针对的提问,使每个学生通过教师的提问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课堂上哪一类学生回答,教师要心中有数。当问题是重点时,可以先让以上的1—4类学生示范,再叫第5—7类的学生回答;当问题是难点时可以让学习一般,神态呈现出1—4类的学生回答这样当他们回答正确,无疑增强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一些教师往往无视学生神态语言,盲无目的提问学生或喜欢让上课不专心和对问题掌握得不够好的学生(诸如上面的7—9类学生)回答问题,其结果可知,他们大多支支吾吾、答非所问。这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多是讽刺、批评、挖苦,结果不仅影响了教师、学生的情绪与课堂气氛,更增加了被提问学生对教师的憎恨和厌学情绪。反之,如果能灵活地运用好学生的神态语言进行提问,给全体学生创造均等的训练机会,使学生知答知乐,那么提问的冷场局面将大大减少。
六、正确评价,激发兴趣
激励是向别人提供积极性,或以积极性影响别人的一种正动力。虽然激励是一种动力,但它是通过激发人内心的潜能来发挥作用的,因此是一种持久的动力。“如果通过激励帮助学生建立了积极的信态,建立对自己潜能开发的强烈自信心,外力就会变为内力,学生就能永远前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答完问题,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从心理学角度看,表扬、鼓励可以更好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师科学的评价,能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激发学生发展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促进不断进取。但从教学实际看,大多数教师很少给回答正确学生予以鼓励。盖杰和伯令曾在他们合著的《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方法,但是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有时,教师忘记了他们对于学生的表扬是多么重要。我们看到一些教师从不对于学生说一句好话,这种行为是不可原谅的。”这就要求教师要以积极的心态去激励学生,尽可能将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但是,也不能无原则地赞美,在充分肯定的同时也要指出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错的学生白眼相待、挖苦讽刺。苏霍姆林.斯基在谈到学生教育时认为:“在影响学生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的心灵最敏感的一个角落—人的自尊心。”
总之,通过教师提问可以较为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和思考问题的深度,这样对实现快速教学反馈,不断改进教学是十分有帮助的。凡当教师者无一例外地每天使用提问这种形式,但问题是未必所有教师都能正确使用这一教学方法。因此,要使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提问达到最优化,还须不懈努力研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