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与文本对话,焕发语文的生命力
【作者】 赵惠萍 李安婷 高宁宁
【机构】 山东省潍坊昌邑市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语文教师应创造个性化的阅读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情境中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情感去体验、想象、创造。学生在真挚的情感世界中体验文本所带来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方面的冲击力。
一、语言描绘情境,激发对话兴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所营造出的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被这个奇特有趣的话题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我顺势导入:“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总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海音充实快乐,哪怕阅读要面对种种歧视和责难。阅读让我们成长而收获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投入的阅读;所以让我们和小海音一样和书籍做朋友吧……
二、激活生活体验,彰显独特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
《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生动、节奏紧凑的课文,其中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第六自然段最能体现学生独特感受,也极能展现安塞腰鼓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来细细感悟。
三、相机诱导,打开思维的闸门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每一堂课,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诱发点,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在教学《桥》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老汉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在教学时,有一位同学对这句话理解的很肤浅,他只是从老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党员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又有一个学生补充说:“我联系下文还知道老汉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我体会到老汉是一个不殉私情的人。”但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透过文本去深入理解,此时,我抓住时机顺势诱导学生:当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排在队伍中时,他可能想到过什么?最后为什么老汉毅然冲上前,揪出了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老汉在生死关头揪出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他不是不爱儿子,而是想以此给村民们做表率,以免又一次陷入慌乱的局面。”“从这更能看出他作为党员的尽职尽责和作为父亲的伟大,他用自己的人格教育感染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在生死悠关的时刻,老汉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自我牺牲,做表率,真不愧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我的问题式的诱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这样相机诱导,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且通过对“老汉揪出儿子的举动”的感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巧补文本空白,搭建沟通桥梁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补白”能驱使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构建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如教学《去年的树》,课文略去了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和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我启发、引导学生想像,发散思维:(1)、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2)、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并渗透了“守信”这个主题。)学生思考后做出了精彩的补白:生1:我真不敢相信,我历尽了千辛万苦,找到的你却已化为灯火。我没有失信,按时来给你唱歌,你能听到吗?生2:看到你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和你的一幕幕.我仿佛看到了你的身影。生3……
之后我给于及时的评价:你们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通过“补白”,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生成、升华了体验。
五、亲近语言文字,加强语言实践
让学生会运用,在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对话中不断加深理解,以实现对文本的运用。
《曼谷的小象》一课,景美,象美,人更美。而第一段中的景美又为全文作好美的铺垫。“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一段中,理解“点缀”一词,对感受景美有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我问学生:课文上“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样,同学们对这里的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接着,我又请他们用上这个词自己来说一句话:“夏夜,那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夜空,像在对我眨眼睛呢。”“我新买的裙子上,点缀着一些小花图案,好看极了,我真喜欢。”……在学生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几个学生居然已经会活用“点缀”,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语文是美妙的音乐,是美妙的画卷,是动感的表演……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永远充满活力!
一、语言描绘情境,激发对话兴趣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信息传递是课堂中各种形式灵活的对话过程,主要由教师的语言进行引导调动。教师绘声绘色而充满情感色彩的生动语言所营造出的愉悦、逼真的对话情境,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为学习文本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在导入《窃读记》时,我创设了这样的对话情境:同学们,如果把自己比作某种动物,你会把自己比作什么动物,请说明理由。学生马上被这个奇特有趣的话题吸引住了,产生了强烈的“对话”欲望,畅所欲言,纷纷介绍自己的特点。之后我顺势导入:“有一个和大家同龄的美丽小姑娘却把自己比作了一匹贪婪的恶狼,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在《窃读记》寻找答案……”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们兴奋地阅读课文,自觉与文本“对话”,从而很快从字里行间品悟出林海音的这份贪婪源于对读书的渴望,她这份求知若渴的情怀深深感动了每个学生。在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感受之后,教师总结:是啊,‘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让海音充实快乐,哪怕阅读要面对种种歧视和责难。阅读让我们成长而收获智慧,只要我们愿意投入的阅读;所以让我们和小海音一样和书籍做朋友吧……
二、激活生活体验,彰显独特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中国有句俗话:“一千条有水的河就能照出一千个不同的月亮”。
《安塞腰鼓》是一篇语言生动、节奏紧凑的课文,其中大量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其中第六自然段最能体现学生独特感受,也极能展现安塞腰鼓的特点。所以,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句来细细感悟。
三、相机诱导,打开思维的闸门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师为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与,而在于相机诱导。”每一堂课,教师都要想方设法寻找拨动学生心弦的诱发点,去点燃学生好奇心之火,去打开学生思维的闸门。
在教学《桥》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老汉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的像只豹子。在教学时,有一位同学对这句话理解的很肤浅,他只是从老汉用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党员的角度谈了自己的感受,又有一个学生补充说:“我联系下文还知道老汉揪出的是自己的儿子,我体会到老汉是一个不殉私情的人。”但还是停留在表面上,没有透过文本去深入理解,此时,我抓住时机顺势诱导学生:当老汉看到自己的儿子排在队伍中时,他可能想到过什么?最后为什么老汉毅然冲上前,揪出了儿子?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儿子?学生思考了一会儿,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老汉在生死关头揪出自己的儿子可以看出他不是不爱儿子,而是想以此给村民们做表率,以免又一次陷入慌乱的局面。”“从这更能看出他作为党员的尽职尽责和作为父亲的伟大,他用自己的人格教育感染自己的儿子,他是一个伟大的父亲。”“在生死悠关的时刻,老汉作出了常人难以作出的抉择,自我牺牲,做表率,真不愧是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我的问题式的诱导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在这样相机诱导,不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感受,而且通过对“老汉揪出儿子的举动”的感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四、巧补文本空白,搭建沟通桥梁
“空白”是作者有意或无意留下的,没有写明的,召唤读者想象的未定的意蕴空间。“补白”能驱使学生的想象,激活他们的思维,构建起学生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对文本达到个性化的理解。
如教学《去年的树》,课文略去了鸟儿寻找树的过程和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我启发、引导学生想像,发散思维:(1)、亲爱的小鸟,你现在终于看到朋友了,你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想说什么?(指名说。)(2)、你要走了,可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你还想说什么?(再指名说。)充分挖掘教材的空白处,开启了学生的想像力和发散思维,并渗透了“守信”这个主题。)学生思考后做出了精彩的补白:生1:我真不敢相信,我历尽了千辛万苦,找到的你却已化为灯火。我没有失信,按时来给你唱歌,你能听到吗?生2:看到你我不禁想起了,当年和你的一幕幕.我仿佛看到了你的身影。生3……
之后我给于及时的评价:你们说得真好。两个“看”当中包含了小鸟多少深情和留恋呀!同学们,经过你们刚才尽情的交流和对话,你们真正地体会到了小鸟的这种深情。同学们,这回你们就是小鸟了,你们历经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日思夜想的好朋友大树,此时此刻,我们一起读……通过“补白”,学生进入到一种“文我交融”的情境,拉近了与文本的距离,激发了对话热情,在充满个性的对话中生成、升华了体验。
五、亲近语言文字,加强语言实践
让学生会运用,在于对文本内容深刻的理解和准确的把握。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亲近文本,在对话中不断加深理解,以实现对文本的运用。
《曼谷的小象》一课,景美,象美,人更美。而第一段中的景美又为全文作好美的铺垫。“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一段中,理解“点缀”一词,对感受景美有很大作用。在教学中,我问学生:课文上“点缀着野花”这个“点缀”是什么意思呢?是不是这样:(到黑板前解说)这黑板好比是那片草地,上面从这边到那边,密密麻麻地种满了花。“点缀”是这样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就是在草地上从这边到那边整整齐齐地种了一行,是吗?”也不是。那点缀究竟是什么样子呢?这样,同学们对这里的美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接着,我又请他们用上这个词自己来说一句话:“夏夜,那一颗颗亮闪闪的星星点缀在夜空,像在对我眨眼睛呢。”“我新买的裙子上,点缀着一些小花图案,好看极了,我真喜欢。”……在学生的日记中,我还发现几个学生居然已经会活用“点缀”,语言积累水到渠成,学以致用。
语文是美妙的音乐,是美妙的画卷,是动感的表演……语文是美丽的,语文教师是美的传播者。语文教学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语文的魅力,使语文课堂有声有色,永远充满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