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语文课堂教学结课的方式
【作者】 袁秋杰
【机构】 山东省临沭县玉山镇中心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有一个好的结题,才是一堂完整出色的课。古人曾云:“一篇之妙,在乎落句;一课之妙,在于结语。”然而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往往能够“善始”却不能“善终”,忽视结课的重要性,导致结课过于单一、随意、呆板,缺乏新意,给课堂教学造成不必要的瑕疵。其实,结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稍微留心,能够在日常教学中勤于总结、敢于创造、善于运用,定能提高自己的结课水平。
一、激情式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常说的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结课时,教师那言简意赅、情意深长的充满激情的语言,能够营造一种优美的、亲近融洽的诗情意境,这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振奋他们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自觉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而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如诗歌《乡愁》的结课设计: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二、朗读式
进入结课时,教师可以视时间多少设计一段或几段进行适当地朗读。朗读的内容要以实际教学为准,可以是文本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朗读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一个人朗读,可以是一个人领读,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还可以是集体朗读。这种方式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如《安塞要鼓》,它是一篇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的美文。结课时,可安排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文章生动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语气中感受安塞要鼓那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风趣幽默式
有位名人说过,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而幽默的结课方式往往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它能使同学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忍俊不禁的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把知识牢牢地掌握住,并久久不能忘却。
据说1930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做《绘画杂论》的演讲,指出中国市侩主义喜欢月份牌上“病态的女性”是种畸形的审美观,并痛切剖析这类画的内容卑劣,结束时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说时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徐徐地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看时,原来是一幅病态十足的女人月份牌,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鲁迅便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他的演讲,这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画龙点睛式
结课时,教师通常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规范有力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中心内容进行咀嚼回味,通过丰富的想象,真正地体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地完美精彩。
某教师在结束《孔乙己》教学时,问学生:“孔乙己有脚吗?”学生回答:“有啊!”师又问:“他最后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开的吗?”学生答:“用手。”而后教师就势总结:“课讲完了,孔乙己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是用脚走开的吗?不!是用手。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好用一双手走了,悲惨地、艰难地走了,走出了读者的视线,也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言毕,就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大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同学们却在静默中思考、体味、探索、发现造成人物深刻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令人可笑可恨又让人同情的人物形象。
五、讨论评点式
这种方式就是紧紧地抓住文本的关键点、重难点、分歧点,灵活地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评点,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更好地引向深入。
如《七颗钻石》的结课:师:下面大家还要完成一个问题,就是来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小姑娘的形象。生1:小姑娘的心如七颗钻石一样纯洁美丽。生2:小姑娘的心地可以感动上天,给人们免除疾苦。生3:小姑娘的心灵像那股清泉一样清澈。生4:小姑娘的行为就像大熊星座一样为人们指示方向。……教师在课堂收束时,让同学们描述一下小姑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再次熟悉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对小姑娘做出全面的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既复习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概括能力。各抒己见的形式,让学生们很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添了学习兴趣,也更好地奠定了高效学习的基础。
总之,结课无定法,妙在巧结中。只有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结课的方式,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完美,更精彩,更有效,才能真正地收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激情式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惠多斯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就是常说的要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结课时,教师那言简意赅、情意深长的充满激情的语言,能够营造一种优美的、亲近融洽的诗情意境,这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情思之弦,激发他们的内心情感,振奋他们的精神,产生强烈的共鸣,从而自觉地走进文本,走近作者,进而收到发人深省的艺术效果。
如诗歌《乡愁》的结课设计:一个深秋的夜晚,夜深了,一轮明月升上了天空,如水的月光推开了门窗,洒进了屋里,一位诗人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一股思乡之情如潮水般地涌出,一首诗从他的心中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张小小的邮票……
二、朗读式
进入结课时,教师可以视时间多少设计一段或几段进行适当地朗读。朗读的内容要以实际教学为准,可以是文本中的精彩片断,也可以是课外精选的。朗读的主体可以是教师,可以是学生,也可以是师生共同参与。朗读的形式可以是一个人朗读,可以是一个人领读,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读,还可以是集体朗读。这种方式意在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受理解,强化整体认知,培养语感能力,陶冶美好情操。如《安塞要鼓》,它是一篇铿锵有力,声情并茂的美文。结课时,可安排全班齐读,让学生从文章生动的语句,明快的节奏,连贯的语气中感受安塞要鼓那强健的舞姿、沉重的响声及震撼人心的力量。
三、风趣幽默式
有位名人说过,当你说再见时,要使他们的脸上带着笑容。而幽默的结课方式往往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它能使同学们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在忍俊不禁的状态中,轻而易举地把知识牢牢地掌握住,并久久不能忘却。
据说1930年,鲁迅先生在上海中华艺术大学做《绘画杂论》的演讲,指出中国市侩主义喜欢月份牌上“病态的女性”是种畸形的审美观,并痛切剖析这类画的内容卑劣,结束时说:“今天我带来一幅中国五千年文化的结晶,请大家欣赏欣赏。”说时一手伸进长袍,把一卷纸徐徐地从衣襟上方伸出,打开看时,原来是一幅病态十足的女人月份牌,引得全场哄堂大笑。鲁迅便在笑声和掌声中结束了他的演讲,这给现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画龙点睛式
结课时,教师通常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板书,规范有力的肢体动作,引导学生对文本的中心内容进行咀嚼回味,通过丰富的想象,真正地体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魅力,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并提高其鉴赏能力和思维能力,使得语文课堂更加地完美精彩。
某教师在结束《孔乙己》教学时,问学生:“孔乙己有脚吗?”学生回答:“有啊!”师又问:“他最后离开我们的时候,是用脚走开的吗?”学生答:“用手。”而后教师就势总结:“课讲完了,孔乙己也离我们而去了,他走了。是用脚走开的吗?不!是用手。孔乙己这个备受凌辱、尝尽人间酸甜苦辣的读书人,这个善良忠厚、迂腐困窘的读书人,由于被打致残,频遭冷遇,只好用一双手走了,悲惨地、艰难地走了,走出了读者的视线,也走出了生活的舞台。”言毕,就把黑板上的“孔乙己”三个大字擦掉了,留下了一片空白,给学生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而同学们却在静默中思考、体味、探索、发现造成人物深刻悲剧的社会原因,从而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深深地记住了这个令人可笑可恨又让人同情的人物形象。
五、讨论评点式
这种方式就是紧紧地抓住文本的关键点、重难点、分歧点,灵活地提出一些具有开放性的问题,引领学生参与其中进行讨论评点,以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把学习更好地引向深入。
如《七颗钻石》的结课:师:下面大家还要完成一个问题,就是来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小姑娘的形象。生1:小姑娘的心如七颗钻石一样纯洁美丽。生2:小姑娘的心地可以感动上天,给人们免除疾苦。生3:小姑娘的心灵像那股清泉一样清澈。生4:小姑娘的行为就像大熊星座一样为人们指示方向。……教师在课堂收束时,让同学们描述一下小姑娘,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再次熟悉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对小姑娘做出全面的评价。学生在评价中既复习了课文内容,又锻炼了概括能力。各抒己见的形式,让学生们很感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添了学习兴趣,也更好地奠定了高效学习的基础。
总之,结课无定法,妙在巧结中。只有从教学内容的实际出发,灵活恰当地选择结课的方式,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完美,更精彩,更有效,才能真正地收到“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艺术效果,从而更大程度上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