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注重课堂实效 发展学生探究能力
【作者】 麻素芳
【机构】 浙江省兰溪市外国语中学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探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注重学生经历探究问题的过程。在体验科学知识获得的情景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科学知识及提高学习能力。
关键词:科学探究 情境 主体 实验 评价 联系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学习,实际上是“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教与学”的重心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把重心转为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即兴趣”,良好的问题情境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的处理好教材,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编制成学习问题,创设最佳的学生学习情境,诱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
如在学习《压力和压强》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一袋果汁奶放在地上,在它上面放上一硬板,教师双脚站立在硬板上,塑料袋完好无损,将硬板拿起来,一只脚站在果汁奶上时,塑料袋会立即破损。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再给每位学生发两枚图钉和一块小木板,叫同学把图钉钉到木板上,然后鼓励和引导大家结合这个实验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很积极,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把图钉按进木板?
2、图钉的形状有好处吗?
3、力对物体的作用与什么因素有关?
接着,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压强”这个概念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习目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发挥主体作用,适当指导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强行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把科学知识作为“静态的结果”告之学生,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教师则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使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
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使用的液体有:酒精、水(红色)。固体有:木块、蜡块、铁块、硬币、牙膏皮。让学生结合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将不同的固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
(2)将蜡块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都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若把小蜡块投入水中,大蜡块投入密度比蜡块小的酒精中有什么现象?怎样解释上述现象?
(3)怎样使牙膏皮浮在水面上?解释钢铁制成的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4)把各种密度不同的固体分别投入不同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找出浮沉的规律。
在探究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分析,找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及固体的浮沉与固体体积的关系等自然知识。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探究意义的过程”。探究作为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探究所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充分利用实验的功能,启发引导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很多规律来源与实验,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而中学自然实验是带有启蒙性质的。大多是经典实验的简化或模拟,展现了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自然实验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其探究性的特征,实验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讲授为主,实验为辅”,实验仅仅被看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种附属,忽视了实验的探究过程。而实验探究教学,教师应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思维台阶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去创新“发现”。在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器材和步骤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失败,鼓励学生对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设计更加合理的方案,通过动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如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同样的实验目的,改变实验条件将如何完成实验?鼓励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用学过的方法设计不同途径测电阻:(1)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两个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2)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一个电压未知的电源、一只电压表、两个开关、导线。此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验或组织小制作,让学生去探索“创造”。这种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它表现为一个“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从“学做合一”中尝试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因素,唤起成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探索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2]靳玉乐主编《探索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
关键词:科学探究 情境 主体 实验 评价 联系
将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学习,实际上是“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师生共同建立平等民主,教学相长的教学过程,不仅使“教与学”的重心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把重心转为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上,使被动的接受式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究式学习。本文就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
“情境即兴趣”,良好的问题情境易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和探究兴趣,因此在自然科学教学过程中实施探究性学习,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正确的处理好教材,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编制成学习问题,创设最佳的学生学习情境,诱导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不断质疑和释疑。
如在学习《压力和压强》这一课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一袋果汁奶放在地上,在它上面放上一硬板,教师双脚站立在硬板上,塑料袋完好无损,将硬板拿起来,一只脚站在果汁奶上时,塑料袋会立即破损。由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再给每位学生发两枚图钉和一块小木板,叫同学把图钉钉到木板上,然后鼓励和引导大家结合这个实验提出问题,同学们都很积极,提出下列问题:
1、为什么要用较大的力才能把图钉按进木板?
2、图钉的形状有好处吗?
3、力对物体的作用与什么因素有关?
接着,让学生对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在探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压强”这个概念的理解,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针对教材的内容,采取不同策略,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学习目标,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二、发挥主体作用,适当指导
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强行将学生纳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中,把科学知识作为“静态的结果”告之学生,而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探究,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学习,探究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发表不同的见解,寻求不同的答案,教师则通过适当的方式加以引导,使知识让学生自己学会并进而会学。
如学习物体的浮沉条件,使用的液体有:酒精、水(红色)。固体有:木块、蜡块、铁块、硬币、牙膏皮。让学生结合问题,仔细观察,认真思考:
(1)将不同的固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怎样解释。
(2)将蜡块切成大小不同的两块都投入水中,有什么现象?若把小蜡块投入水中,大蜡块投入密度比蜡块小的酒精中有什么现象?怎样解释上述现象?
(3)怎样使牙膏皮浮在水面上?解释钢铁制成的轮船浮在水面上的原理。
(4)把各种密度不同的固体分别投入不同的液体中,观察物体的浮沉,找出浮沉的规律。
在探究中,学生通过主动参与,观察分析,找出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规律及固体的浮沉与固体体积的关系等自然知识。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探究意义的过程”。探究作为一种学生学习的方式,探究所关注的重点是围绕解决问题,采用一定的方式进行学习。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充分利用实验的功能,启发引导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美妙的实验,通常要比我们头脑中提取二十个公式更有价值。”自然科学是一门以实验和观察为基础的科学,很多规律来源与实验,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而中学自然实验是带有启蒙性质的。大多是经典实验的简化或模拟,展现了科学家的思维方法,启迪学生的创新精神。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索”。自然实验作为科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应体现其探究性的特征,实验教学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探究的过程。传统的教学中,强调的是“讲授为主,实验为辅”,实验仅仅被看作是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的一种附属,忽视了实验的探究过程。而实验探究教学,教师应多给学生动手实践,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多给学生提供实验设计的机会,提高学生思维的开放性和创造性,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和创新思维。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推理性思维台阶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去创新“发现”。在学生掌握实验目的和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器材和步骤进行实验设计,在实验过程中允许失败,鼓励学生对实验不足之处进行改进,设计更加合理的方案,通过动手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发现者和探索者。
如完成《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后,让学生思考:同样的实验目的,改变实验条件将如何完成实验?鼓励学生利用手边的器材,用学过的方法设计不同途径测电阻:(1)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两个电流表、电源、开关、导线。(2)一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一个电压未知的电源、一只电压表、两个开关、导线。此外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课外实验或组织小制作,让学生去探索“创造”。这种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的实验教学方法,它表现为一个“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使学生从“学做合一”中尝试由探索科学知识带来的成功和喜悦,激发学生活跃的创造因素,唤起成功的创新精神。
总之,在初中科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动手、动脑,探索研究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成为探索的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从而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施行)》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01
[2]靳玉乐主编《探索教学的学习与辅导》,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版
[3]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