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五原则法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傅贵兴 伍倪燕
【机构】 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关键词】
【正文】 摘 要:分析了高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行为和心理现象,提出了在高职教学中实施五原则法,并进行了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好五原则的应用技巧。
关键词:五原则;高职;教学
在与高职同行谈及职业教育时,常常听到同事们感叹高职生难教,主要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纯理论分析不感兴趣。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看法,主要是对高职生欠缺全面的了解,对高职教育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不到位[1]。实践研究表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需要认真做好五个基本原则,把握职业教学的主动性,知行合一,从而体会到高职教育的乐趣。
一、用心观察原则
这里说的观察,不是随便的看看,而是强调用心,怎么用心呢,就是要把对学生的观察情况与教学方案和内容结合起来。高职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独立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强,在教学中,学生也在观察老师,教师上课的言行、精神状态、语气高低、语速快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优化、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发挥出最佳效果。比如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发现学生有睡觉的现象,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刚上课一会儿学生就有瞌睡,表明这些学生可能是头一天没有睡好觉,亦或是先前上课后感觉疲倦了,这时,教师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精神一下,哪怕一句幽默的言语、一个让人振奋的手势,都有可能使学生振作起来;另一种是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睡觉,则有可能是所讲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听不懂,那作为教师就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分解整改,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讲授和引导;如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时地皱眉或小声议论,一般可以说明学生感觉难度太深,或老师讲的知识点有误,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及更正......。实践教学时,如发现学生积极主动,说明学生对操作对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把握,想得到求证,应当鼓励;如果学生畏缩不动,表明学生心中无底,怕出洋相,此时就需要督促这些学生认真练习,掌握基本功;如果表现出想动又不敢动的神情,说明学生在担心安全呢,需要教他们怎样实施安全操作等等。
二、倾听原则
这个原则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听觉器官感知学生的情况,从而作出判断。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之间交谈频繁,摆龙门阵现象较重,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听不懂,也或是与教师的仪态仪表及言行表达有些关系,那么就应该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方案拟定进行审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听到学生有较大的交流声音时,教师要根据交谈内容采取措施,如果学生是在交流技术体会和心得,就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探索技巧,同时也要提醒学生降低音量,以免影响别人;如果交流的是与课程学习无关的话题,则应予以及时告诫,注意操作安全。
三、提问原则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尤其是在高职课堂上,提问互动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因为高职生对理论学习兴趣欠浓厚,容易疲倦,通过提问,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学生的精力也集中了。当然,提问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一个是问题难度和深度,第二是提问谁。从内容上来讲,提问应当紧扣现场教学内容,并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研究发现,紧扣实践实训的问题学生最有兴趣,因此,所提问题应该围绕这方面进行和展开。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没有学生能回答,这样的提问不是好的提问,并且容易使学生对后面的提问产生恐惧感。对高职生而言,宁愿所提问题让绝大多是都能给出正确解答,也最好不提没有学生能答复的问题。至于所提问题请谁回答,也要有一定的考虑,如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一般应当请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一来能正确回答的几率高,有带头作用,二来能使后面的学生感到有信心,主动作答的可能性加大。实践证明,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如果提问学生能主动回答,表明他很有信心,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或认可;如果提问需要点到名字才能回答,这类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并且在高职生中占得比例较高,对能正确回答的学生,需要多给与鼓励,克服胆怯的心理,如学生不能回答,表明对教学内容还没有消化吸收,需要提示或复习;如果提问学生不愿意回答,可能是学生对教学不满意,或心中无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症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批改验证原则
批改验证就是指根据课程需要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作业,批改作业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忌草草批改,不能笼统的给一个勾或叉表示已经批改了,对做得不正确的作业,要指明错误之处和改正的方法,让其知道应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正,对作业好的学生,也应批语给予鼓励,让他们继续保持。教师批改时一定要对学生作业做出评价,这样学生才知道应该怎样努力了。改完作业后,还要把批改作业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课堂点评和教学改进的依据。
五、实操原则
与从事学术研究型的大学教育不同,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大学高职教育,课程特色就是既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因此获得技术能力的实操课程是必须的。所谓实操,就是指实际动手操作机器设备等,高职生上大学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学校到过硬的技术本领,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通过锻炼成为一名技术人才,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规格的目标不只是我国才有,其它发达国家如德国早已有之,在德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来自于应用型大学[2]。从事技术应用的高职生,相对于理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技术训练。教师应当充分把握高职生的特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不过,高职生在实操训练中表现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的,作为高职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在实操中的表现,要在保证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研究表明学生在实操中的表现大概有四种,一种是积极主动,认真仔细,第二种是胆大心粗,毛手毛脚,第三种是按部就班,有点胆怯,第四种动手能力差,缺乏信心和毅力。对第一类学生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形成一种影响力;对第二类学生,由于他们活泼,做事不善细心,往往忽视安全,要督促他们注意安全,严格工艺要求,严肃认真;对第三类学生,他们比较规矩,缺乏活泼,动作较慢,要鼓励他们的勇气,拓展思维;对第四类学生,要多关注,找出原因,需逐个辅导,不要掉队。高职生在实操中的状态,往往也可以从他们对现场演示操作的表现出来,如让学生上机操作演示,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往往说明这些学生心中有底,对演练充满信心,反之,若果面露难色,顾虑重重,表明他们心中无数,或对操作没把握,或胆怯怕出事,怕出洋相,以工科学生胆怯为例,学电类的学生表现怕触电,被电伤,学机械的怕被机器伤着,或怕弄脏了手和衣服等等。
六、结语
实践研究表明,正确应用好五原则,既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又能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学,使得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28-138
[2]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与院校特色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1,(10):66-70
第一作者简介:傅贵兴,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
关键词:五原则;高职;教学
在与高职同行谈及职业教育时,常常听到同事们感叹高职生难教,主要表现为上课精力不集中,学习兴趣不浓,纯理论分析不感兴趣。之所以会产生这些看法,主要是对高职生欠缺全面的了解,对高职教育教与学的整体性理解不到位[1]。实践研究表明,在整个教学环节中需要认真做好五个基本原则,把握职业教学的主动性,知行合一,从而体会到高职教育的乐趣。
一、用心观察原则
这里说的观察,不是随便的看看,而是强调用心,怎么用心呢,就是要把对学生的观察情况与教学方案和内容结合起来。高职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独立思维和主动学习的意识相对较强,在教学中,学生也在观察老师,教师上课的言行、精神状态、语气高低、语速快慢,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可以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优化、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案,使教学发挥出最佳效果。比如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发现学生有睡觉的现象,一般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刚上课一会儿学生就有瞌睡,表明这些学生可能是头一天没有睡好觉,亦或是先前上课后感觉疲倦了,这时,教师就应该用适当的方式活跃一下课堂气氛,让学生精神一下,哪怕一句幽默的言语、一个让人振奋的手势,都有可能使学生振作起来;另一种是在讲课过程中发现有学生睡觉,则有可能是所讲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或听不懂,那作为教师就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进行分解整改,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讲授和引导;如果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不时地皱眉或小声议论,一般可以说明学生感觉难度太深,或老师讲的知识点有误,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及更正......。实践教学时,如发现学生积极主动,说明学生对操作对象有了一定的认识把握,想得到求证,应当鼓励;如果学生畏缩不动,表明学生心中无底,怕出洋相,此时就需要督促这些学生认真练习,掌握基本功;如果表现出想动又不敢动的神情,说明学生在担心安全呢,需要教他们怎样实施安全操作等等。
二、倾听原则
这个原则是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经听觉器官感知学生的情况,从而作出判断。一般来说,在教学中如果学生之间交谈频繁,摆龙门阵现象较重,说明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或听不懂,也或是与教师的仪态仪表及言行表达有些关系,那么就应该对课程教学的内容安排和方案拟定进行审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听课兴趣。在实践教学中,听到学生有较大的交流声音时,教师要根据交谈内容采取措施,如果学生是在交流技术体会和心得,就要鼓励学生互相帮助,探索技巧,同时也要提醒学生降低音量,以免影响别人;如果交流的是与课程学习无关的话题,则应予以及时告诫,注意操作安全。
三、提问原则
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是一个比较常用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尤其是在高职课堂上,提问互动是比较好的方法之一,因为高职生对理论学习兴趣欠浓厚,容易疲倦,通过提问,活跃一下课堂气氛,学生的精力也集中了。当然,提问也要讲究方法和技巧,一个是问题难度和深度,第二是提问谁。从内容上来讲,提问应当紧扣现场教学内容,并有利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记忆和掌握。研究发现,紧扣实践实训的问题学生最有兴趣,因此,所提问题应该围绕这方面进行和展开。提问一定要把握好难易程度,没有学生能回答,这样的提问不是好的提问,并且容易使学生对后面的提问产生恐惧感。对高职生而言,宁愿所提问题让绝大多是都能给出正确解答,也最好不提没有学生能答复的问题。至于所提问题请谁回答,也要有一定的考虑,如果课堂气氛比较沉闷,一般应当请平时学习比较好的学生回答,一来能正确回答的几率高,有带头作用,二来能使后面的学生感到有信心,主动作答的可能性加大。实践证明,学生对问题的作答情况能反应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掌握程度。如果提问学生能主动回答,表明他很有信心,对教学效果比较满意或认可;如果提问需要点到名字才能回答,这类学生往往缺乏主动性,并且在高职生中占得比例较高,对能正确回答的学生,需要多给与鼓励,克服胆怯的心理,如学生不能回答,表明对教学内容还没有消化吸收,需要提示或复习;如果提问学生不愿意回答,可能是学生对教学不满意,或心中无底,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对症施教,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四、批改验证原则
批改验证就是指根据课程需要给学生布置一定量的作业,通过批改学生的作业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作业,批改作业时一定要认真仔细,切忌草草批改,不能笼统的给一个勾或叉表示已经批改了,对做得不正确的作业,要指明错误之处和改正的方法,让其知道应该从哪些地方进行改正,对作业好的学生,也应批语给予鼓励,让他们继续保持。教师批改时一定要对学生作业做出评价,这样学生才知道应该怎样努力了。改完作业后,还要把批改作业的情况记录下来,作为课堂点评和教学改进的依据。
五、实操原则
与从事学术研究型的大学教育不同,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大学高职教育,课程特色就是既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专业的技术能力,因此获得技术能力的实操课程是必须的。所谓实操,就是指实际动手操作机器设备等,高职生上大学的愿望就是希望能在学校到过硬的技术本领,毕业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通过锻炼成为一名技术人才,这也正是我国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样规格的目标不只是我国才有,其它发达国家如德国早已有之,在德国,大约三分之二的工程师来自于应用型大学[2]。从事技术应用的高职生,相对于理论而言,他们更倾向于技术训练。教师应当充分把握高职生的特征,抓好实践教学环节,不过,高职生在实操训练中表现也是各不相同、千姿百态的,作为高职教师,要善于研究学生在实操中的表现,要在保证国家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实施因材施教,研究表明学生在实操中的表现大概有四种,一种是积极主动,认真仔细,第二种是胆大心粗,毛手毛脚,第三种是按部就班,有点胆怯,第四种动手能力差,缺乏信心和毅力。对第一类学生要积极支持和鼓励,让他们起好带头作用,形成一种影响力;对第二类学生,由于他们活泼,做事不善细心,往往忽视安全,要督促他们注意安全,严格工艺要求,严肃认真;对第三类学生,他们比较规矩,缺乏活泼,动作较慢,要鼓励他们的勇气,拓展思维;对第四类学生,要多关注,找出原因,需逐个辅导,不要掉队。高职生在实操中的状态,往往也可以从他们对现场演示操作的表现出来,如让学生上机操作演示,如果学生积极主动,往往说明这些学生心中有底,对演练充满信心,反之,若果面露难色,顾虑重重,表明他们心中无数,或对操作没把握,或胆怯怕出事,怕出洋相,以工科学生胆怯为例,学电类的学生表现怕触电,被电伤,学机械的怕被机器伤着,或怕弄脏了手和衣服等等。
六、结语
实践研究表明,正确应用好五原则,既可以增强与学生的亲和力,又能实时掌握学生学习的动态,把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有利于教,又有利于学,使得在高职的课程教学中,教的轻松,学的愉快。
参考文献:
[1]陈向明. 优秀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维和行动特征探究[J].教育研究,2014,(5):128-138
[2]孙进.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类型特色与院校特色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11,(10):66-70
第一作者简介:傅贵兴,四川宜宾职业技术学院,本科,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