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对初中英语创新教学的几点思考
【作者】 熊玉华
【机构】 江西南昌市湾里一中
【摘要】【关键词】
【正文】 英语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学习过程,涉及到各种因素。英语教学中,我们即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和智力,提高他们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又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和英语教育教学的质量。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必须不断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呢?在此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感想。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必须具有真正的内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看,应当从以下方面实现切实的转变。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的学习性质应当由传统的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开发他们思维,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既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首先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IIILesson33被动语态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乒乓球、像皮檫、毛笔、刷子等物品,一边提问What?s this called in Enghish? What‘s it made of? What is it used for?一边出示物品这种教法,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发了学生跃跃欲试回答问题的心理,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如讲授BIIIL22时,让学生首先讨论大海能为我们提供什么?然后再联系课文进一步探问How to Proctect the Qceans?让生讨论后用英语回答。第三,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Rair Work等教育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可采用开办英语角,出英语墙报,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他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A.能运用语音规则拼读,拼写和记忆单词;B.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课文和操练口语;C.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D.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E.能运用工具书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F.能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疑处,善于质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组织设计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如BIIIL50是一篇控制人口增长的科普文章,没有引入入胜的情节,平淡枯燥。教师在上课时拿一个闹钟说:“今天大家看时间来算一道数学题”学生们甚是惊讶,英语课怎么上数学课了?这时,老师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一分钟,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250×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3729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人口数量。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What Will happen in six hundred years if it goes on?”学生答:“We don?t know?”老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打破常规,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为别人所未做,敢于冒险,而不把自己束缚在约定俗成的框框内。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异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并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
一、转变教育观念,是创新教育的前提。
转变教育观念不是一句时髦的口号,也不是一个空泛的概念,它必须具有真正的内涵,从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看,应当从以下方面实现切实的转变。
奈斯比特曾说:“处于伟大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最需要的是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的学习性质应当由传统的传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造性,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开发他们思维,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语言,又学文化科技知识,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培养人文精神;在教学方法上,既要有中国特色,又要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教学方法,既要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这些方法都要以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为出发点,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协作精神,是创新教育的动力。
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注意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首先为学生提供参与教学的机会,不断激发和引导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创造的时间和空间。如教IIILesson33被动语态时,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小塑料袋,里面装有钥匙,小刀、乒乓球、像皮檫、毛笔、刷子等物品,一边提问What?s this called in Enghish? What‘s it made of? What is it used for?一边出示物品这种教法,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引发了学生跃跃欲试回答问题的心理,学生会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其次,要加强课堂讨论,强化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的能力。如讲授BIIIL22时,让学生首先讨论大海能为我们提供什么?然后再联系课文进一步探问How to Proctect the Qceans?让生讨论后用英语回答。第三,将英语游戏引入课堂,在游戏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参与意识。
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不仅仅是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在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中思维的碰撞,新信息的获取,课堂上开展Group Work,Rair Work等教育活动,要以小组成员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达成为标准,以小组成绩奖励为评价依据,师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评价启发,激励,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重视学法指导,培养自学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关键。
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是说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以适应日益竞争激烈的社会需要。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可采用开办英语角,出英语墙报,英语演讲,英语晚会等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动脑、动口、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造意向,训练和培养他创新能力。通过实践可知英语的自学能力由以下几方面组成:A.能运用语音规则拼读,拼写和记忆单词;B.能独立运用视听手段听懂课文和操练口语;C.能独立回答教师根据课文提出的问题;D.能独立完成教师提供预习和复习的作业;E.能运用工具书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当的课外读物;F.能在预习课文时找出疑难点,并向教师质疑问难。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唤起潜在的创造智能,在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支配自学探索活动,不断更新,深化和充实已获取的知识,为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设疑布阵,激发求知是创新的良好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于无疑处觅疑处,善于质疑,有意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可精心组织设计类似的问题,使学生沿着教师引导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达到恍然大悟,触类旁通的目的,也可使学生按教师的指导去发现,探索,并得出结论。如BIIIL50是一篇控制人口增长的科普文章,没有引入入胜的情节,平淡枯燥。教师在上课时拿一个闹钟说:“今天大家看时间来算一道数学题”学生们甚是惊讶,英语课怎么上数学课了?这时,老师让学生静静地注视着秒针走一分钟,然后在黑板上写下一道题:250×60×24=?待学生报出答案:372960。教师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数字吗?”这就是现在全世界每天出生的人口数量。学生惊讶时,教师接着问:“What Will happen in six hundred years if it goes on?”学生答:“We don?t know?”老师可趁势打开录音机说:“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使他们敢于标新立异,别出心裁,敢于打破常规,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言,敢为别人所未做,敢于冒险,而不把自己束缚在约定俗成的框框内。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异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并帮助他们归纳,总结发现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