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

刊名: 教育研究
主办: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周期: 月刊
出版地:北京市
语种: 中文;
开本: 大16开
ISSN: 1002-5731
CN: 11-1281/G4
邮发代号:2-277

历史沿革:
专题名称: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期刊荣誉:社科双效期刊;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中国期刊网核心源刊;CSSCI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
创刊时间:1979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

【作者】 颜京印

【机构】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汪沟镇王埝小学

【摘要】
【关键词】
【正文】  摘 要:结合古诗教学的意义,围绕小学古诗教学目标,探讨古诗教学的方法。使学生能够愉快、轻松的学习古诗词的内容,体会诗词大意,积累诗词的语言。希望能为老师们,特别是为小学老师们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古诗词;阅读目标;教学方法
  古诗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凝炼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倍受人们的喜爱。它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一、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的目标
  小学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第七条针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出了具体要求:“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在阶段性目标中,按照不同的学段,专门针对古诗的学习提出了非常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的学习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第三学段(五、六年级)在前面的基础上有了更细更高的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的学习,要求学生首先在阅读诗歌中领悟诗情,体会诗人情感,这标志着对文本意义的领悟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强调“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则更进一步地深入了文本,贴近了文本,开始关注文本的形式,以及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我们可以看到,教学目标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学习古诗要注重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就是以读者的心灵去感受体会作品内在的情感,是读者内心和作品情感发生共鸣的过程。
  我国古典诗歌往往借景传情,以象寓意,其显著的形象性特征使诗歌的内在情意常常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同时代、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读者,阅读同一首作品往往会产生不一样的认识和感受。只有用自己的身心去体会品味作品,才能获得真实的、新鲜的、深刻的感受。同时,在对诗歌作品进行情感体验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灵将会变得丰满充盈起来,对社会和人生的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刻细腻。这是古诗教学也是整个语文教学所应达到的最终目的。
  二、小学语文古诗的教学方法
  因此根据古诗基本特点以及古诗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对古诗教学进行如下教学:
  (一)以读为主,积累语言
  古诗有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和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学生以读为主,积极引导他们探寻诗词的意蕴。
  第一、反复通读,文通字顺。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让他们自己主动地扫清生字词的障碍,把诗词读得通畅,既是趁学生兴趣所致,也是为以后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两全其美。
  第二、质疑讨论明确诗词意,先让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提出疑问后,再让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再让学生交流、评议。而教师只起到组织、指导、点拨的作用,帮助学生总结出理解重点字词的几种方法:查字典、联系诗、词句、看课后注释、问别人等。
  第三、体会感情,品味意境。入选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浅显易懂的,只要孩子了解了诗词意,就会自然而然地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到作者蕴含在诗词中的情感。
  第四、有效指导,熟读成诵。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应该是诗词教学的生命。在悟情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让课堂上“诗味浓浓”“词情浓浓”“书声朗朗”,以达到熟读成诵的境地。
  (二)自主探究,勤思创新
  1.诵读积累
  教师在教古诗词的时候,还要有意识地加大古诗词的量,以诗带诗,以词引词,用思乡之情、爱国之情或其他的情愫贯通几首诗词,尽可能走进学生的情感深处。如在学习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后,可以让学生再诵读四首关于送别的诗:《别董大》、《送别》、《赠汪沦》等。在学习了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后,可让学生再诵读《春望》等关于爱国的诗。这样既拓展了诗词量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己的才能。
  2.主动探究,想象升华
  陶行知主张有行动才能得到知识,有知识才能创造。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解放学生的双手,让学生在行动中产生思想与智慧。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他们借助工具书等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然后借助重点词、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学生很快就完成了任务。但要真正领悟这诗中的意境,光理解诗句的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古诗词都是十分精练含蓄的,“言有尽而意无穷”,留给我们无穷的想象空间。在能熟练朗诵古诗词的基础上,再抓住古诗词以最凝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的基本特点,把对学生情感的引发、激荡、升华,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乘上腾飞的小船进入诗词的意境。
  3.积极引导,关注创新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对古文的认识是有限的,在自主理解时肯定会有一些错误,甚至闹出笑话,这就要求我们既要保护好他们的积极性,又要作适当地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的偏颇,指明学习古诗词的正确方法。对于他们在古诗词学习中体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的创新火花,我们都应该小心地呵护,积极地加以肯定,并引导其继续沿着自己的创新思路前进,结出一个个创造智慧的硕果。
  总之,根据以上的古诗教学要点,我们可以让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求,自学能力大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学习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是古诗教学发挥其特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关怀林;《古诗教学“六步法”》《江西教育》2000年第6期p.33-34
  (3)向晓红;《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湖南教育》1997年第5期p.26-28